1930年代,一位荷蘭大使夫人眼中的北平學生。或許,這就是沈從文那代北平青年逛馬路時在椅子上小憩的狀態。
青年沈從文
City Walk,也就是“遛彎”,成了今年的熱門旅游玩法。悠閑地走過大街小巷,看似平常,甚至復古,卻不是什么年代都理所當然的事,至少在1920年代以前的老北京就少有逛街一說。
梁實秋曾在《北平的街道》一文中談到:“北平沒有逛街之一說。一般說來,街上沒有什么可逛的。一般的鋪子沒有櫥窗,因為殷實的商家都講究‘良賈深藏若虛’,好東西不能擺在外面,而且買東西都講究到一定的地方去,用不著在街上浪蕩。要散步么,到公園北海、太廟、景山去。如果在路上閑逛,當心車撞,當心泥塘,當心踩一腳屎!要消磨時間么,上下三六九等,各有去處,在街上溜餿腿最不是辦法。”
尚未改造的城市路面
老北京喜歡“站街”看熱鬧——俗稱“賣呆兒”,但不喜歡逛街,這主要是因為缺乏現代都市的公共設施和空間。比如,舊日的北京街道以坎坷泥濘聞名,“無風三尺土,有雨一街泥”,無論晴天下雨,均不適合步行。
北京都市公共空間的出現,與1910年代至1920年代發起的“公共工程運動”密不可分。朱啟鈐于1914年創立了“京都市政公所”,改造皇城、城門,鋪設道路,推廣電車電燈,修建環城鐵路,開放公園及創立故宮博物院等,使北京城市面貌煥然一新,也使City Walk成為一種可能。
1924年春進京的湘西才子沈從文,考學失利,無奈淪為“北漂”。他一直住在市中心,從前門外楊梅竹斜街的酉西會館遷至西城的慶華公寓,后又搬到北河沿附近的漢園公寓。從“窄而霉”的公寓生活中走出去,逛馬路自然成了他最大的消遣。
1930年代,一女子騎車路過西單砂鍋居。
為了糊口,他還以City Walk為靈感,創作了一批早期作品,這些作品的主人公或在西單的馬路上閑逛,或乘電車看街景,或去公園里游蕩,或于圖書館中閱覽……
從沈從文的描述看,1920年代中期,北京的主要街道已經建設得非常完好,西單牌樓一帶“車子來來去去像水流”,“街沿是那么寬”,且電氣照明已十分普及:“糖果鋪初燃好的煤氣燈在沸沸作聲放淺綠色光。遠處電燈完全是黃色。”
1930年代,大街上電線桿林立。沈從文描寫為“遠處電燈完全是黃色”。
當年的市政建設報告也驗證了這些觀察:至1929年為止,北京城的全部重要街道皆已改造為碎石路和柏油路,許多街道得到了加寬和拓展。
與道路建設直接相關的是城市的公共交通。1924年,電車被正式引進北京。沈從文在1925年10月發表的小說中,對新興的電車線路已經了如指掌:“把西單牌樓踱完,再搭電車到東單;兩處都有燈可看……實在西單東單都到了無可擠時,我再搭乘二等電車到前門,跑向大柵欄一帶去發汗,大柵欄不到深夜是萬不會無人可擠的。”
1936年的第三路電車
民國時的電車內部
City Walk除了走,還要歇腳、觀景。相較于文人云集、需要花錢的中央公園茶座,文藝青年偏愛游人較少、相對清靜的北海公園。沈從文在《老實人》中道出緣由:“在自寬君意思中,北海是越美,就因為人少!”
北海金鰲玉蝀牌樓
民國時期,北海瓊華島北坡的臨水延樓游廊、碧照樓及遠帆閣是游人必去“打卡”勝地。
沈從文愛北海,最為流連忘返的是北海圖書館。當時的公共圖書館大多與公園共存,沈從文從沙灘附近的漢園公寓,步行至文津街的北海公園賞玩美景,再到公園內的圖書館飽覽群書,自然是一條愉悅又便捷的上選路線,他的一篇小說的題目就叫《到北海去》。
北海公園內的松坡圖書館,由梁啟超創建,后與國圖合并。
西單是民國時期新興的商業中心,西單牌樓周遭的繁華街景在他的作品中也有鮮活呈現。“一到黃昏西單牌樓就像格外熱鬧點。這時小姐少爺全都出了學校到外面來玩,各以其方便的找快樂,或是邀同情人上館子吃新上市的鮮對蝦,或是往公園,或是就在街上玩。”
除了看景,更重要的是看人。在《公寓中》,沈從文直截了當地告白:“路上去做什么事?馬路上去看女人!”《怯漢》中更是通過主人公尾隨女學生的行蹤,細致準確地繪出一條自西單牌樓—菜市口—手帕胡同—教育街—石駙馬大街—女子師范大學的路線。鬧市人潮,放大了他的孤獨。“黃昏了,我獨在街頭徘徊。看一切街市的熱鬧,同時使我眼,耳,鼻,都在一種適如其分的隨意接觸中受著不斷的刺激。”
“擦著肩膀過去的,全是陌生人。”作為“鄉下人”旁觀北京,他是落寞的,幸而有馬路、電車、公園、圖書館、電影院、劇院等這些新興的公共空間,讓他有街可逛,有地兒可去,有人可想,這也使沈從文以City Walk為核心的自敘小說別有一番意味。
文 |孫文曄
圖 |李哲 羅東生
編輯 |張小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