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知行合一,就是做事情完全符合客觀規律,重點在于“一”,即是道。
但為什么又提知和行呢?
因為只有知和行高度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實現“一”。
知不是知識,是人的本心的感知。
行也不是執行,而是良心指導下的行為
知行合一不是本能,也不是學習了就會了。
01
傳千年之經義,燃萬古之明燈。最近補了一下《典籍里的中國》,每一期的經典語句可謂熟讀于心。
其中,有這么一句,叫做: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出自王陽明的《傳習錄》?,F在我們更喜歡用一個成語來形容,知行合一。
這句說了幾百年的話,做起來卻一點也不容易。古人悟道得之,傳習下來,于許多人而言,繼續存在于頭腦之中,未踐行于外。依然只是一個“道”,不成“實”。
為什么知行合一這么難呢。簡單解釋,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與行,中間還有被隱掉的部分。
02
一個道理,你知道了,但你不去實踐。大體來說有兩個原因,其中一個再明顯不過,那就是“與你無關”。
比如,戒煙。
你活了幾十年,從來沒有抽過一根煙。雖然你知道吸煙有害健康,但你會認為這個道理和你無關,因為你不抽煙,所以知道也就知道了。
但對一個抽煙的人來說,雖然知道這個道理,但依然無法戒煙,是因為什么呢?因為他有僥幸心理,不認為抽煙有害健康。畢竟身邊抽煙的人一抓一大把,也沒看見誰因為抽煙就突然沒了的。
只有等到他自己因為抽煙患癌,或者引起了其他不治之癥,再才會后悔當初沒有早點戒煙。可為時已晚。
這兩者態度之間的差異,根源在于:對這個道理是否相信。這也是大多數人對一個道理不愿意實踐的第二個原因:不相信。
這一點恰恰是最關鍵的。因為我們知道的道理,大多數都是對自己有幫助的,只是自己不相信,不去實踐。
因此,知與行之間,還有一個信。所謂“信則有,不信則無”,本身就是知與行的一個延伸:信則行,不信則不行。
實際上對于不抽煙的人來說,他能堅持不抽煙,也可以說,是因為他始終相信抽煙有害健康這一道理。
有句話叫做:相信相信的力量,也是這個意思。你不相信,不去行動,自然無法獲得力量。
03
知道了,也相信了,就會行動。但行動會失敗,形成負向的信念,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直至退縮,不再行動。
這說明,在具體行動之前,還有一個環節,叫做:習,學習。
你不是一出生就會走路的,你也不是一出生就會跑步的。你都是從學習開始的。蹣跚學步,就是獨立行走之前的學習模樣。
對于艱難的行動,更是如此。在正式掌握它之前,需要一遍又一遍地學習。
這也是為什么你要讀十幾年書,進入職場還要有人帶的緣故。它們都是在幫你打基礎。
因此,完整的知行合一,其實經歷了四個階段,知、信、習、行。
這四個步驟從邏輯閉環上說缺一不可,只是關聯性太強,也難以完整劃分,才導致很多人只記得開端和結束,也就是知與行。
04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知行合一的邏輯鏈條,但現實情況是,依然有人不去做行動,為什么?
這涉及到另外一個關聯性問題,也就是行動的多樣性。
我們所有的行動,并不是一對一的,往往是一對多,或者多對多,這就導致在具體行動之前,判斷選擇哪種行動很關鍵。
可是選擇是很難的。因為我們不知道怎么選。不論選擇哪個,都在幻想,如果當初選擇了另外一個,結果會不會不一樣,會不會更好。
換言之,我們會后悔。
后悔這一情感的存在,讓選擇異常的艱難。還沒開始選,就猶豫不決,直接導致了不愿放棄任何一個選擇,最終也就無從選擇,無從行動。
在我看來,這才是導致行動失敗的關鍵因素,而不是對理論的理解。道理聽過許多,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正是因為沒有堅定一種選擇,始終在徘徊。
選擇了就不要后悔。如此,才能做到真正的堅定,不斷朝前走。
沒有選擇的,就不是屬于你的。即便它當初是你的選擇之一,有可能成為屬于你的東西。
讓我們再次回到知行合一上來,當你徹底理解了上面這些話,就能夠理解知行合一的下一句話,叫做:方得始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