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鐘燦賢,男,廣西玉林人,現居南寧市。大學本科,高級工程師,1988-1998年在科技期刊《國外金屬熱處理》、《國外鋼鐵》發表二十余篇譯文。近年在母校玉林高中校友聯誼會《校友心聲》發表詩文,有作品入選《中國當代散文家力作選》第一、四卷,《百年散文名家》第四、六卷,《相約北京·全國中老年文學藝術精品集》,《中國散文大系》敘事卷,《詩海拾貝》第一卷…。《外行看〈書香門第〉》獲散文一等獎,《紀念毛澤東主席誕辰120周年》、《大學生之歌》獲詩歌金馬獎……。
【說明】
①《我愛北嫽嶺》登在2015年廣西玉林高中校友聯誼會《校友心聲》第十三卷。
②《我愛北嫽嶺》入編2015年《祖國好--華語文學藝術典藏》第七卷(周強主編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并獲金獎。
③《我愛北燎嶺》和《故鄉的池塘》同時入編2015年《中國當代散文家力作選》第六卷和《百年散文名家》第七卷的散文合集(谷燕伊欣主編中國文聯出版社)并獲本次活動"中國年度散文金獎"。
編者注:本文中“北嫽嶺”與“北寮嶺”的“寮”為同音字,作者用“嫽”字實為取此字更美好意思,不影響閱讀。文章寫于2015年之前,彼時北寮嶺公園尚未動工興建。文中筆者講述在年少時(至少是60多年前)春節登北寮嶺趣事,可見春節期間登頂北寮嶺傳統早已有之!文中充分顯示作者思鄉之情,后面會陸續推送鐘燦賢的文章,故編為“燦賢專輯”。
我愛北嫽嶺
蒲塘鎮是我可愛的家鄉,地處祖國南方丘陵地帶,位于玉林市興業縣之北。那里有一座突出的山,世稱北嫽嶺。嫽者,美好也。我想,能讓一代又一代土生土長的居民永世依戀的,能讓一個又一個外出創業的游子永遠懷念的,應數家鄉的北嫽嶺。
記得年少時,有一年春節,我和弟弟第一次登上北嫽嶺。那天,吃過早點,穿上新衣和布鞋,帶上年糕和水果,不知不覺來到山腳下,臨時決定上山。沿著爛熟的人行道,又說又笑過了平緩的木古嶺;沿著模糊的羊腸路,又走又爬直奔峻峭的北嫽嶺。一路上,沒有茂密的樹林,不見亂竄的走獸,平安無事。
抵達北嫽嶺頂時,我們已氣喘如牛。在嶺頂,與其說是坐著,不如說是趴著,因為風向大小不定。時而這邊微風習習,時而那邊疾風呼呼,風聲在晴空中叫得出響,使人心驚肉跳,不敢頂風冒險。安全第一,不宜久留,抓緊觀賞。往下繞大半周遠眺,錯落的房屋、連片的稻田、如鏡的池塘、蜿蜒的小路、延綿的山包以及依稀的行人,盡收眼底,在日出的時候景色顯得特別迷人。轉頭往山谷眺望,溪流兩邊有無數的果樹和灌木,有獨立的瓦屋和草棚,有護林的農夫和愛犬,在晨光微照、晨霧微罩下時隱時現,風景十分怡人。再仰望藍天,偶有幾絲淡淡的云彩從頭頂上匆匆飛過,又是多么的賞心悅目。美哉,北嫽嶺!此時此刻,沒有領會到“無限風光在險峰”那樣的詩情畫意和深奧哲理,但已感到心滿意足和不虛此行了。
回程不循原路,朝出月山方向走。老人言,上山容易下山難。這時,我們覺得腿腳有些發軟,找樹枝作拐棍,屁股和雙手并用,不管褲子粘泥刮草,互相照應,下比上快。下到山腰,時間尚早,干脆休息,吃點東西。下到山腳,附近是蒲中。到校園一游,那里將是我們的第二母校,且有兩口清水取之不盡的旺井。據說,井水源自北嫽嶺和出月山的恩賜。回到家,大人聽后又驚又喜。開飯了,我們吃得又多又香。
(北寮嶺撫康亭)
圖片
此后,我沒有重上北嫽嶺,有些遺憾。但上過木古嶺放過牛、打過柴、掃過墓,上過出月山采過野果、捅過蜂窩、種過雜糧,多有艱辛、快樂和追懷。自豪的是,在北嫽嶺下廣闊的土地上,廣大居民世代務農經商和安居樂業,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風貌。久居異鄉的我,登過僻鄉的山頂和鬧市的樓頂,瀏覽過它們的村貌和市容,但都不如故鄉的美景。我和鄉親一樣,我們心中的美景飽含了太多的鄉情和鄉愁。在夢里,常見故鄉,鮮見他鄉,不是沒有緣由。
有山就有水,從北嫽嶺山腰流出來的水叫澗水。泉眼周圍大片山地上,荊棘叢生,雜樹遮天,是臨時避暑之地。澗水流量不大,但從不間斷,經過七拐八彎之后,靜靜地流到山腳下稻田里,默默無聞不知多少年了。以前每逢熱天,下地的農民、過往的行人以及上山放牛、打柴的老少常常飲澗水,覺得比茶水解渴,且從不拉稀。鎮上古來有井水,后來又有自來水,僅有個別人偶爾舍近求遠上山挑回澗水作特殊用,如:配制味道好、存放時間久的水果飲料。在相當長時間里,澗水知名度不高。
隨著人們對飲用水質量要求的提高,家鄉人把目光投向一兩里外的澗水。取樣送檢結果表明,澗水完全可與名牌礦泉水媲美。我到現場,不斷有男女老幼到泉眼處接取澗水,他們異口同聲地說:“煮沸的井水或自來水,擱一夜后,大人飲了有時不舒服;但是新鮮的澗水,存三天后,小孩飲了依然很高興。”從此,澗水深受居民青睞。澗水主要用于煮飯、煲粥、炒菜、燉湯、泡茶、日飲以及添糖加…后當高級飲料,在飲用方面堪稱一絕。井水和自來水主要用于洗東西,在飲用方面退居二線。山不在仙,有泉則靈;水不在多,成精則名。澗水終因是精品而名揚,由近及遠。蒲塘鎮人才輩出、務工者眾。他們回鄉探親訪友、假期將滿又帶走一瓶又一瓶澗水,澗水到哪里好名聲就到哪里,用不著做喋喋不休或天花亂墜的廣告。居民說得好,不看廣告看實效。有趣的是,在故鄉人民陪同下。外來的兒媳和女婿以及他們的下一代,就地取水痛飲,立馬拍照留念,勝過廣告。
澗水至今無人投資開發,也許是居民不樂意澗水被過度商業化,妨礙百姓取水自由。順民意好,誰想飲誰就去挑,不花分文,人人平等,何樂不為。同時也可避免有人因玩水而落水,把澗水攪成渾水。許多年了,除刮風下雨外,每天尤其平明和夕照時分,在取水路上有開摩托車的、有騎自行車的,有推獨輪車的,有扁挑塑桶的,有手提水壺的,還有尾隨他們去玩要和觀光的。他們常常見面,互相幫助,其樂融融,成了鎮上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此外,每天有載澗水汽車沿著街道像老牛一樣慢走過來,用戶事先把空桶擺放在門前。送水上門,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花買一小瓶礦泉水的錢得一大桶澗水,不僅方便老人和忙人,而且天底下沒有比澗水更價廉物美的飲用水了。
飲水不忘熱心人。熱心人除為取樣送檢的費用理單外,還捐資出力。他們自購建材和自帶工具上山,在泉眼處筑起一道攔水壩并安上幾根鋼管,便于幾個人同時接取洞水又不污染水源。接著把崎嶇山路平整,減少行人打滑,挑水就放心了。攔水壩上刻有竣工日期,但不圖留名。置身此地,我似乎看到了筑壩鋪路人的高大身姿,確實感到了積德行善者的高尚情操。他們為家鄉的飲水工程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永遠值得大家點贊。
北嫽嶺的青山孕育了北嫽嶺的澗水,故鄉的山水養育了故鄉的人民,令人欣慰。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水飲。由于沒有三廢侵害,故園風物依舊。無論夢回蒲塘還是偶返故里,北嫽嶺依然在我的心中。只要青山與藍天同在,只要人人敬畏大自然、珍惜好山好水,人間就必將更加美好。(完)
編者注:北寮嶺公園開工建設后,2018年作者重游正在建設中的北寮嶺公園。下圖為作者伉儷在建設中的北寮嶺半山亭前。
圖片
北寮嶺(三首)
孩時來去北寮嶺,放牛摘果熏野蜂。
草木有情鳥做伴,童趣多在此嶺中。
中歲重上北寮嶺,馬尾松林郁蔥蔥。
清純澗水流不盡,雨后常見七彩虹。
晚年信步北寮嶺,生態公園筑其中。
健身游覽人如織,古鎮無處不古風。
(原載《天籟之音》………………)
北寮嶺贊詩
朝上寮嶺午達峰,遠近花兒各不同。
嶺腳稻花香千里,山頂野花別樣紅。
風和入園看勁松,雨后憑欄觀彩虹。
天生一塊風水地,文旅宜在寮嶺中。
寮嶺有泉不一般,水美不輸農夫山。
清泉免費進農戶,溪流無私入田間。
寮嶺之聲
喜聞寮嶺悅耳聲,樂見寮嶺滿目青。
風調雨順家和美,歌曲洋溢故園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