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針指向下午兩點,中午的小憩剛剛結束。
建筑公司李總的辦公樓下,陸續有奔馳寶馬開進來,會客室里人聲漸多。
李總從床上起來,洗了把臉,對著鏡子攏了攏頭發,端起桌上的濃茶飲了兩口,伸頭向旁邊小屋里望了一眼。
干土方的牛總、做建材的馬總都到了。那邊水果切好了,茶也沏好了,可以開始了。
四個人分朝向落座,麻將桌通了電,按骰子打莊。這個下午不出意外的話,就這么過去了。
牛總和馬總,也算是李總多年的合作伙伴,綁在一起干了有六七個項目。
一個月多以前,這兩位也是每天上午在自己公司處理日常事務,下午就來李總這里報到。報到的目的只有一個:要賬。
一開始李總還有點不適應:幾十萬的小錢,以前又不是沒欠過,至于追的這么緊嗎?派個人來不行嗎?都千萬身家的老板了,用得著為十幾萬一坐一下午?
牛總苦笑說:那些幾百萬的錢都要不回來了,剩下這幾十萬的就算是大頭了,不親自盯著怎么行?
馬總打個哈哈:是,也就幾十萬,你就給了唄。
李總嘬一下牙:我要是有,我早就給你們了。那你們在這先坐著,我去總包那邊要錢去。
要說總包這會兒肯定不在辦公室,更不在工地,在開發商那兒坐著呢。
這種你追我,我追他的尷尬局面,在往年常有。干工程的、干建筑的,誰沒被追過賬,誰又沒追過別人要賬?這一直就是房地產行業的潛規則、慣例、原生態。
但是從去年開始,賬是越來越難結、人是越來越難見、借口是越來越無厘頭、走到訴訟的越來越常見,因為債務而發生暴力事件的傳聞也是越來越多。
但是李總這里的尷尬局面,在一個月前意外的發生了改觀。
因為津南碧桂園地基下沉事件,李總干活的這個樓盤,是距離碧桂園距離最近的樓盤之一,所以在落實置換方案時,被原碧桂園業主們一口氣選走了兩百多套房。
一個月賣出的房子比以往一年都多。
開發商拿到錢了,為了保竣工玩命給總包單位打款,總包單位有錢了,為了保交房玩命給分包施工隊和供應商打款。
看著手機上一條條的銀行賬戶到賬信息通知,李總感嘆原來這個誰也看不上的項目,現在簡直成了樓市的一股清流、一朵奇葩。
原本那些個大伙認為有保障、爭著干、搶著干的樓盤,現在要么一拖到底,要么拿出一堆商票來搪塞。
想要幾套工抵房,還要集團審批還要排隊,賣了房還得給甲方交提成、交更名費手續費,要拿錢一樣也得等資金監管的支付節點。
反倒是這個當初都不看好的樓盤,機緣巧合之下成了治療債務抑郁的良藥、成了維持生計的大腿。
這一波付款下來,從李總往上的總包,到李總往下的牛總馬總,至少都能踏踏實實過幾個月,至于幾個月之后的事,那就到時候再說吧。
剛打完一圈牌,李總公司的成本經理拿進來一摞標書,要求蓋章簽字。
牛總眼睛一亮:“老哥這是又有新項目!兄弟跟你干吧!保證不會撒湯漏水!”
沒錢的時候陰陽怪氣、咄咄逼人;有錢的時候稱兄道弟、赴湯蹈火。社會么,就是這樣子;掙錢么,不丟人。
李總嘆口氣:“以前300萬以下的活,看我都不看,聽我都不帶聽的。現在100萬的活,招標也我干。就這個120萬的活,26家競標的。那也得試試啊,萬一中了呢。再說了我這的這些人不能閑著呀。”
馬總嘿嘿笑:“這活干下來肯定不掙錢,結賬時侯先拿一輛破奧迪出來,要跟你抵三十萬。你要不要?不要連車都沒有,欠著。現在這工地工人都要按天結錢,要現金。你能給他們拆個車燈、拆個車門去嗎?”
牛總說:“六萬!前天干石材的小杜找我借車,說開半個月。他周轉不開把車都賣了。”
馬總說:“都這樣,越轉越轉不開,不好干呢。我都好些日子沒穿藍褲衩了。”
牛總說:“嘿,以前我都去旋轉門,現在我只能去卷簾門。”
李總說:“是藍褲衩和旋轉門都黃了不少了,沒錢誰消費去啊。”
李總點點頭不說話,現在的市場里,心力體力的付出,和以往比,根本就不成正比。
他想的是,以后就維持一兩個知根知底的老合作方,保持有錢進賬、少欠款就行。資質和執照都保留著,有誰來借照收個管理費的小錢。
公司也用不著這么多人,留個辦公室的做做合同辦辦人資,留個會計出納,再留個成本算賬的,再加個司機,就夠了。
什么發展不發展的,能活著就行,能比大多數人過的好一點就行了。
這想法一說,牛總馬總都跟著點頭。
牛總說:“我這就是手里活太多,沒法停。一停下來人家欠我的都不給,我欠人家的都追著我要,怎么辦?”
馬總說:“錢掙多少算多呀,要想省心多活幾年,就慢慢收攤,拿錢買房出租、存理財吃利息不行啊。”
牌局間隙的時候,牛總刷手機忍不住冷笑:“我給你們念念啊,我沒上過學,你們給我解讀解讀,這是啥意思。”
“一邊說明確房地產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地位,一邊又說解除國民經濟對房地產的依賴。怎么著,支柱都不能依賴呢了?”
馬總說:“又要支柱,又不要依賴?這不跟前段時間哈爾濱那個,為裝修好看拆承重墻那意思一樣嗎?自己個拆自己,自己個砸自己。”
李總說:“操那個心去,這圈打完了,我請你們穿藍褲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