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大家周四好呀。
上周很多同學說想知道“怎樣存儲自己好的狀態,將來隨時提取”,今天我來展開講講這個主題~
這篇文章寫起來對我來說還挺有挑戰的,因為需要在有限的篇幅內壓縮我在永澄老師“個人成長教練”課程中,第二階段長達三周時間的內容。我會盡量規避專業的表達,用講故事的方式換成大家都能聽懂的語言。如有地方沒有表述清晰,還請大家理解與見諒,歡迎評論區探討~
丁老師說過,“當一個人狀態好的時候,他會有能力自己解決問題。”
這個我的體驗可是太深刻啦。我經常會在遇見一個從沒做過的事情的時候生出“畏難情緒”,滿腦子都是“我不行,這我不會,搞砸了怎么辦,嗚嗚嗚嗚”。
講一件最近剛剛發生的小事兒吧。我是亮心星辰班的學習委員,丁老師上節課留了一個討論作業,班長讓我組織大家一起討論。以前上中學當課代表的時候我沒少干這種事兒,經常被老師叫到黑板上講題、帶著大家上自習課啥的。
但這次不一樣。
其一,我覺得同修們都比我學得好。星辰班有很多大神,特別有慧根、悟性極強的那種,工作和生活的經歷也比我豐富很多,我的主要優勢是理解能力強和“如是我聞”記得清楚,但這是討論會耶。論見解,我未必講的深刻且獨到。
其二,我們班有一位“亮心主持人屆天花板”。她在千人大會收放自如,講話得體又幽默,各種段子信手拈來,恰到好處還會開玩笑。我肯定沒她講的好。
其三,我很怕會冷場。因為丁老師出的題目還是挺有難度的,而且他還特意發私信跟我說“要激勵大家多講”,我壓力更大了。大家時間都很寶貴,我希望每個人都能在這次活動中有收獲,怕自己場控不好浪費大家的時間。
其實就是一個內部的小活動,搞砸了也沒關系,都是自己人。只是因為沒做過,我就很怕。這種“害怕”放大了困難,我會覺得自己完全搞不定。
后來我想到了老師曾經講過一句話,“在星辰班,搞砸了,丁老師兜底。”在這個過程中,我看到了自己“害怕”背后的模式,是嚴苛的自我要求。我在意的不是大家對我的評價,而是如上周所說,我有一個“我自己的標準”。我希望第一次組織線上討論局,自己的主持水平,就要像那位“天花板”同學一樣;自己點評的水平要深刻,而且深刻程度要像現在的丁老師一樣;發表的見解還要能夠讓大家醍醐灌頂。
我又深度覺察了一下這個嚴苛的自我要求背后,并不是很多心理學公眾號寫的那種源于“認為只有優秀才值得被愛”或者“童年原生家庭留下的創傷”,而是源于一種焦急。我突然想到“夸父追日”這個成語,我好像追求的是一種趨于完美的狀態,而不是某一種具體的成就。太陽一直在前面,但永遠都沒有夠到的那一天,它更像是一種抽象的符號。我在用力地、永無止境地追求一種完美的境界。
焦急(不是焦慮)背后的語言是,人生太短暫了,而我太想要在今生就修得一個成果,在此之前我又想把普世價值中的成就快快都刷完。我在近現代的榜樣是弘一法師,我很想成為一個像他那樣,博學多才、在文化藝術領域有極高成就,同時相當通透的大修行人。
覺察到了這一點,我想到了老師對我說的,“你已經很精進了,不要對自己要求太嚴苛,給自己多一些嘉許。多經歷,多練習,就會好起來的?!蔽矣窒氲?,我潛意識里追求的“完美”,何嘗不是一種執著呢?而修行是要放下我執的。
想到這里,我就平靜下來了,然后想到了解決方案。
我想起老師說過,“所有成功的會議都是由會前會組成的”,于是私聊了班里的兩位學霸,邀請他們做開場的前兩個分享者。我想起有個跟我關系要好的同學是一位資深培訓師,關于會議流程、暖場之類的,她是專家,我問她準沒錯,于是跟她約聊了半小時。
我又想到一班的大師姐已經跟了丁老師10年,深度參與了亮心的N場活動,我去問問大師姐,如果是她,她會怎么做,她肯定會給我有效的建議。而大家的收獲是他們主觀的,我盡力做到最好,用心了就行,我不必強求。
喏,我剛剛通過一個小故事完整地演示了一遍簡易的“自我教練”的流程。通過一些專業的訓練(今天不展開),這個過程也可以用在別人身上。
接下來,我需要先把這個整體框架講清楚,之后我們才能進入“存儲/提取”的部分。
讓我們來復盤一下剛剛的過程中發生了什么吧。當遇到一個挑戰的時候,起初,我的注意力完全被困難帶走了,這個時候滿眼都是問題,看不到自己的能力和資源。你看,最后我想到的那句丁老師寬慰我的話,我原本就聽過,但是在我很害怕的時候想不起來這句話;班里的兩個學霸、資深培訓師同學、大師姐原本就在那里,可是我想不起來可以去找她們求助。
接下來我做了一個動作,叫“暫停自然反應”。如果我一直在“我不行,好難啊,我不會”這個想法里面打轉,就會想到更多的事例來證明“我不行”和“真的很難”。你看,我前面隨便一想都已經想到三條困難的理由了,繼續羅列下去,還會越想越多,再寫10條都沒問題。這樣只會讓自己更加無力。當我發現自己掉進到循環中的時候,覺察到了自己的模式,是“嚴苛的自我要求”。
即使到這一步,如果接下來是“我怎么又產生這個模式了”,“我這樣不好”,“我不能又這樣的模式”,就又掉進負面情緒的漩渦里了。這里我做的動作是,“對當下的感受進行充分表達”。我想到了“夸父追日”這個意象,并且描述了我的感覺,“像是在奔跑”。
在教練的領域中有一個前提假設,就是當一個人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情緒會舒緩很多。所以面對任何挑戰,首先要先充分表達感受(充分的意思是講爽了,已經不想繼續再講感受了),才能進入后面的環節。不能憋著不讓人家說,也不能憋著不讓自己說。
在這個過程中,我還看到了行為背后的意圖和更深層次的意圖。這個切換亮心體系的語言會更好理解,叫“工具價值和終極價值”。比如說,一個人想買房,看起來“想要”的東西是“房子”,這就是工具;實際上是想要通過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擁有“居有定所”的安全感和歸屬感,這是終極價值;另一個人想要買房子,但是他不自住而是投資增值,買房背后想要獲得的可能是“金錢帶來的安全感”和“資產增值帶來的認同感”,這是終極價值。
在我剛剛講述的故事中,工具價值就是“主持水平像天花板同學一樣”,“點評水平像丁老師一樣”;終極價值是“想要同時獲得世間的圓滿和修行的成果”。
丁老師說,每個人最初提出的問題,跟他內心真正想要解決的問題,往往不是同一個問題。當一個人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想要,他自己就會知道怎樣解決的。
不僅如此,當內心清晰的時候,人的內在能量也會升起。會從一個比較低落的狀態中,變得平靜、喜悅、自信、堅定、有力量(有其中的一種或者多種積極情緒)。
當我看到了自己想要的是“獲得世間的圓滿和修行的成果”,我一下子就從緊繃的、追求完美的狀態中松弛下來了,不著急也不害怕了。因為老師已經幫我鋪好了路,給了我定制的功課,也在這條路上牽引著我往前走,時不時還敲打一下——我是一定會到自己想要的地方的,只是時間問題。一個必然會到的終點,有什么好擔心的呢?只需要輕松愉快地體驗過程就好啦。
到這里,我們把前面的環節抽象一下,經歷了以下幾個過程:
1. 描述一個有挑戰的事情,把這件事的前因后果講清楚;
2. 找到其中特別有感覺的那個點,充分表達感覺;
3. 暫停自然反應。從這里開始覺察:
(1) 覺察情緒背后的需求(最直觀的那個想要,即工具價值);
(2) 覺察更深層的需求(有些問題可能需要往前多探索幾步才能找到終極價值,文中的故事為了簡化只往前探索了一步);
4. 感受內在力量生發出來的感覺。
好了,到目前為止,前面的內容我有講清楚嗎?(啊中途不能互動,好難受,擔心大家這里理解不了)
要是有沒理解的同學在評論區問哈,我先繼續了。
當我清晰地看到了內心真正的需求,產生的這種堅定、自信、有力量的感覺,教練領域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高能自我”。我們把它理解成“狀態好”就行。
我們前面所做的所有工作,都是為了激發這個“狀態好”的出現。但,問題又來了,雖然這個挑戰解決了,再次遇到我沒做過的事,我還是會有畏難情緒,這怎么辦呢?
這里就來到了今天的主題:“存儲一個狀態,未來提取出來”。
要特別解釋一下,這個存儲的狀態,不只是“很舒服、很愉悅的感覺”,注意,不僅僅是感覺;更多的是感覺背后,自己的品質、能力。
因為感覺離開了當時的那個場景,換個新事情很難再現;而人的品質,是可以遷移的。
在剛剛講述的過程中,我看到了自己有“善于覺察”的能力,發現了情緒之后很快就看到了模式;雖然這件事沒做過,開始我把它想的很難還有畏難情緒,但是后來我還是勇敢地嘗試了,我有“勇敢”的美好品質;我還有“善用資源”的能力,冷靜下來之后,我知道誰能在哪個方面幫助我;當我思考清楚這個問題該怎么解決的那一刻,我的內在覺得非常有力量,當時的內心OS是“我太了不起了,又解決了一個沒有遇見的問題”,我有自信的品質。
所以,經由這樣的梳理,我找到了自己有:善于覺察、善用資源的能力,有自信、勇敢的品質。
于是我就可以建立兩個文檔,第一個文檔叫《我的能力》,里面寫上“善用資源”和“善于覺察”。同時,把文章開頭講到的這個故事附在后面。第二個文檔叫《我的品質》,里面寫上“自信”、“勇敢”,把這個故事附在后面。
上面的這一系列步驟,每一次遇到挑戰都可以重復一次,從1234四步驟到建檔結束。
經歷若干輪之后,結果可能是這樣的:“勇敢”這個關鍵詞后面跟了10個故事,都是關于自己怎么勇敢的;“善于覺察”這個關鍵詞跟了15個故事,都是關于自己怎么覺察的。
好,有了這組文檔之后怎么用呢?
首先,當我們在書寫“10個關于勇敢的故事”的時候,其實就是在給自己種下“我是一個勇敢的人”這樣的心錨,潛意識里面就會覺得自己變勇敢了。
并且,下一次,當我們再遇到困難的時候,覺察到當時的情緒是“無力感”,我們知道,如果這時候如果那個勇敢的自己出現,無力感就消失了。請拿出“勇敢”后面的10個小故事,讀幾遍——里面的每一件事都是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沒有比這更有說服力的事情了。就可以從emo中喚醒自己的內在力量。
類似這樣的動作做得多了,你會有一個很奇妙的發現——雖然生活中的小事千千萬,但是回歸到最根本的問題,都是有限的幾種。這樣來個十次八次之后,即使是不同的事件,因為你知道都指向同一個結果,指向內心相同的最深層次的想要,就能夠比較快地從負面的感受中抽離出來。
我的觀點是,情緒是個“果”,產生情緒的模式和念頭才是根本的原因。在情緒上做“情緒管理”是治標不治本的,因為源頭并沒有解決,只是一種壓抑、壓制。反而,充分表達感受,接下來進入覺察、暫停自然反應的環節,會比較有利于從根源解決,減少以后發生的次數。
譬如有人說“這有什么好緊張的,我就沒有”,“芝麻大點事,想那么多干嘛”,這不是一種我認可的。突破反應模式和思維的慣性正是從小事的練習開始的,功力慢慢見長,等待從量變到質變。
講完了。
這個技術的過程主打一個麻煩,有效也是真的有效。
說一些題外話,這種技術的好處是顆粒度真的分的很細,而且給了流程化整理的范本,照著做就行了(就我前面講的四個大的步驟,加抽象品質和能力建立文檔)。不過作為一個懶人,我還是更偏愛“觀念”這種粗放且輕小的功課,幾分鐘就搞定了,難點在日日堅持。
最近連續2天3個學習局,今明天還在上星辰班的課程,這篇文章是我在飛機上寫的(都這樣了還沒請假,而且這篇文章還這么難寫,呱唧呱唧為自己的敬業精神鼓掌)。
大家有啥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呀~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啟發,可以幫喵點個“在看”,動動小手讓更多人看到喵~感恩~
如果想圍觀喵的朋友圈,或者有什么悄悄話想和喵說,可以加這個微信號哦(如果加過喵其他微信就不用重復加啦)~
我的這些文章也值得你讀一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