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飛
香港面對出生率下降和移民潮的雙重壓力,不僅社會面對人口老化壓力日益嚴重,而且在教育界也不得不面對學生不足的危機。因此,輸入非本地學生成為一個教育界普遍支持的政策建議。筆者身為教育工作者,當然支持盡快增加輸入非本地生,為此亦不斷呼吁和建議特區政府落實這個措施。
然而,“增收非本地生”并不是一個純粹增加數量和百分比的簡單算術問題,也不僅僅是一個涉及宿舍和教學設施是否足夠的后勤問題,而是一個包含國家教育發展戰略的大問題。
首先,這里有個文字游戲:到底是發展成“國際教育樞紐”,還是發展為“區域教育樞紐”?官方至今并未有一個明確政策性說法,但是,如果即將發表的施政報告真的提及把香港發展成“教育樞紐”,那就要明確而精準地說清楚到底是什么教育樞紐。
筆者多次指出,內地生具有海外生難以企及的三大優勢:學生人數眾多、家庭條件較佳和學業成績優良。在學業水平方面,實事求是地講,全世界各個國家和民族,能在應試教育上拼得過中國學生的,又能有幾個?因此,在招收非本地生方面,內地學生自然吸引力遠超海外生。
向外舉辦香港教育展
由于歷史慣性和近年地緣政治的緣故,海外歐美學生很少來港修讀一個學士課程,頂多就是做一個學期的交換生。至于其他發展中國家,如果家庭環境優越的,主流也是跑去歐美國家留學,乃至留下來定居;而愿意來香港留學的,又未必具有學業成績和家庭經濟條件,這很容易使得招收非本地生的工作,變成只招內地生、少招海外生的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y)。
另一方面,有觀點認為,香港所有高校能夠招生的學生總人數是有限的。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顯示,截至今年6月,大約有10.2萬名各級學生就讀于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課程。就算把自資院校學生人數加上,也頂多把人數翻倍而已,這點人數再扣除大比例的本地生,其實真正能容納的非本地生人數,是不足以對內地生源構成沖擊的。
單純從人數統計的角度來說,似乎是對內地影響有限。但筆者要強調的是,這種“港缺則內補”的思路是有其很大的局限性。
香港要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具體而言,筆者認為應該是指用這種制度優勢來為特區保持國際特色,為國家的教育“走出去”!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完善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策略,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使我國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要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大力推進“留學中國”品牌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經驗、發出中國聲音,增強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因此,香港在充分利用“一國兩制”的優勢之時,到底有沒有做好讓中國香港的教育“走出去”這篇文章?內地大學的水平日益上升,對海外學生的吸引力也與日俱增,這是客觀事實。
但從教育銜接國際化方面而言,香港的大學與國際化教育,可以說是完完全全地無縫對接,甚至可以通俗地說,是“自帶國際化流量”。這對于內地大學來說,目前還是難以企及的。內地院校尚且積極開拓海外招生,何況本身已經國際化的香港?別的例子不說,只看國家教育部下屬的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每年都舉辦中國國際教育年會暨展覽,匯聚全球各國各地的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專家學者,進行廣泛的國際化專業交流,這個月的月底就有本年度的交流活動。香港別說沒有這類活動,甚至連針對海外的教育展覽也沒有成為常規化的活動。每年暑假,我們只見到英國、澳洲、加拿大等國在香港舉辦教育展覽,“引進來”是做到了,但“走出去”呢?
要成為“國際教育樞紐”
因此,首先要從根本思路上作出定位,香港首先要成為“國際教育樞紐”,而不是用“區域教育樞紐”來避重就輕。這既符合國家的教育發展大戰略,也匹配香港自身的國際化水平。不是說要建立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教育體系嗎?“一國”之本,是要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兩制”之利,是要開拓教育的國際化。
其次,在具體操作的層面,就要解決上述路徑依賴不利廣招海外生的問題。如何在成績要求和學費厘定兩個角度制定政策,去適度平衡非本地生中的內地生和海外生的比例,既是一件技術活兒,更是決定能否成為“國際教育樞紐”的關鍵之處。
誠然,不能只為了招收更多海外生,就大幅度降低大學入學要求和提供免費大學教育。前者會傷害香港高等教育的品牌,更會影響教育水平;后者也不符合公共財政的公平性原則,總不能大量使用本地納稅人繳納的公帑來資助外國學生,何況在今天公共財政壓力之下。教育產業化是必由之路,但如何在既推動產業化,又能夠漸次增加錄取海外生,這是需要更精細的政策規劃。
目前來說,能夠招收相當數量海外生的本地大學,其做法就是自己主動向海外國家(通常東南亞和某些中亞國家)作定點宣傳,同時又游說商界提供獎學金,從而吸納海外尖子學生來港就讀。這是一條很好的經驗,但缺乏政策投入和扶持,靠一所大學單打獨斗,只能收取數量非常有限的海外學生,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
因此,還是需要政府政策的精細規劃和投入,例如,在海外目標國家(東盟和中亞“一帶一路”國家)定期舉辦特區政府主導的教育展,化零為整,把香港的大學教育全面地向目標國家展示。
有意見認為,本地有五所大學名列世界百強大學之內,因此有推廣的優勢。筆者的理解剛好相反!百強名校,是有麝自然香,不推亦廣。真正要著力推廣的是其他非百強之內的大學,以及私立院校。根據目前政策,自資院校如果招收海外學生,或者招生說不是MMT學生(內地、澳門和臺灣學生),是沒有任何比例限制的。但礙于名氣和有限的宣傳資源投入,這些學校不容易到海外宣傳,自然能招到的海外生人數非常有限。怎么辦?自然是需要政府幫一把,集腋成裘,走出去宣傳推廣,在海外逐漸形成一股赴香港留學的潮流。
又如,鎖定某些目標國家,研究該國或地區的中學體系,哪些是貴族學校(能出家庭條件優渥的精英學生),哪些是平民學校(能出家庭條件一般的尖子學生),哪些是華僑學校,哪些是當地原住民學校等等。對于前者,目前更多是留學歐美,但不等于不能做其工作,傳統而言,香港是東南亞華人社會熱衷的留學之地,現在就看能否對癥下藥做工夫,重燃這股留學熱情。對于后者,一如上述,本地的大學以獎學金來吸引海外家庭條件一般的尖子。特區政府可以在政府獎學基金方面做一個表率,適度增加對這類海外尖子學生的獎學金,自然引領民間更多同類獎學金投入其中。
另外,要研究能否適度開放留學生的工作簽證(無論是來自內地還是海外),容許他們可以每周工作若干小時,或者容許從事某些工種行業(無論是留在大學做導修員,還是在社會上工作),這就為吸引更多海外生來港留學提供了更好的經濟條件,同時又能有助于紓緩現在各行各業缺人手的問題。
積極研究建設“大學城”
最后,現在教育界和社會上都比較擔心學校設施不夠用,尤其是宿舍。筆者最近去自資院校調研,有專上教育的同工提議,應該找一個地方,打造“大學城”,準確講是“大學宿舍城”,建立一個宿舍區,讓不同的大學和自資院校各自認投需要多少個宿位,整個宿舍區統一管理。無獨有偶,又有一位商界人士對我作同樣的建議,甚至明確提出,應該把啟德郵輪碼頭附近部分土地發展為這種“大學城”,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好建議!是不是用啟德這個地方,可以討論,但集中一個地方建設大學宿舍城的概念,則解決了各個大學各自解決宿舍問題所帶來的碎片化困局。半工半讀的工作簽證,加上大學宿舍城,這些都是有利于開拓海外市場的好建議。辦法總比困難多,問題是你想不想去做。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圖片資料來源于網絡,本文文字內容未經授權嚴禁非法轉載,如需轉載或引用必須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