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并不是一個統一王朝,宋朝只是局部統一的王朝,宋朝缺少燕云十六州,并沒有完成統一?!端问贰さ乩碇尽肪陀涊d,“至是,天下既一,疆理幾復漢唐之舊,其未入職方氏者,唯燕云十六州“而已?!?/strong>
燕云十六州大致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地區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區。主要是指幽州(今北京)、瀛州(今河北河間)、檀州(今北京密云)、薊州(今河北薊縣)、涿州(今河北涿州)、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媯州(今河北懷來)、蔚州(今河北蔚縣)、朔州(今山西朔州)、順州(今北京順義)、云州(今山西大同)、應州(今山西應縣)、儒州(今北京延慶)、新州(今河北涿鹿)、寰州(今山西朔州東)、武州(今河北宜化)。其中的兩大核心地區是幽州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和云州今天的大同。
燕云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一處戰略要地,具有很高的戰略價值。尤其是幽州北面扼守燕山和太行山北支的長城一線,形勢險要,易守難攻,是中原王朝防止游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是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交界處,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屬于漢朝四大經濟區龍門碣石地區。
燕州地區往南便華北平原。若越過燕州地區南下,便沒有阻礙,唐時期就設置了范陽節度使和河東節度使,燕云十六州就隸屬于這兩大部分。
燕云十六州的丟失要從五代史來說起,自黃巢起義后唐朝藩鎮割據加劇,朱溫乘機崛起于中原建立了后梁政權。
但后梁只占據著中原和山東地區只有56萬平方公里,北部有著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克用和幽州地區的劉仁恭兩大勢力,但河東節度使出了一位軍事天才李存勖,先后滅掉了桀燕(劉仁恭在911年在幽州稱帝國號燕),滅掉了后梁,降服隴右地區的岐國,更是滅掉了前蜀,天下儼然要統一天下,在后唐李存勖手里,后唐的疆域是五代時期最遼闊的曾有人說天下四分已得三分,面積達到了195萬平方公里。
但唐莊宗李存勖是前半生似唐太宗勇武,后半生似唐玄宗昏庸,任用伶人戲子做官,自己還做戲子打扮自稱李天下,后唐很快就內亂,李存勖被亂箭射死,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在石敬瑭的勸誘下決心自立平叛,于是進軍洛陽。李嗣源在洛陽稱帝,在位期間治貪官,殺污吏,體察民間疾苦,選賢任能,石敬瑭便是李嗣源重用的將領之一。
石敬瑭本是李嗣源的得力將領,也是他的女婿,有勇有謀,戰功赫赫。李嗣源去世后,其子李從厚繼位,但不久就被李嗣源的養子李從珂所殺,進而奪取皇位,自立為帝。身為河東節度使的石敬瑭指責李從珂,且不聽從讓其入京的圣旨,朝廷以石敬瑭不聽皇帝的詔命,降制削奪官爵,降為晉州刺史,并派北面副招討使張敬達領兵圍困石敬瑭于晉陽。為了保命,石敬瑭派桑維翰,向契丹求援,把雁門以北及幽州之地(燕云十六州)為遼太宗耶律德光壽禮,并向契丹輸納歲幣三十萬。
遼太宗耶律德光為了得到燕云十六州,答應援助石敬瑭。遼太宗天顯十一年(936年),遼太宗親自帶兵趕赴,從雁門關進入山西。
遼太宗在晉陽城冊封石敬瑭為大晉皇帝,并親自解衣冠授予石敬瑭。石敬瑭攻入洛陽后唐末帝李從珂帝自焚而死后唐滅亡,石敬瑭建立晉國,史稱“后晉”,石敬瑭即為晉高祖。作為交換條件,后晉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之地割讓給遼,并且每年給遼輸金帛石敬瑭自稱為“兒皇帝”,尊稱契丹主為“父皇帝”。如果按照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和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結拜為兄弟來算,李克用的養子唐明宗李嗣源和遼太宗耶律德光同輩,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按照輩分確實比耶律德光低一輩。但耶律德光錯在割讓了燕云十六州,唐高祖為了進入關中防止后面起火也曾向突厥稱臣,唐太宗李世民也曾和突厥請和,目的在于為統一天下和決戰突厥爭取時間,
石敬瑭割讓燕云十六州給遼遭到大臣的反對,大將劉知遠勸諫高祖:稱臣可以,以父視之太過。厚以金帛賂之,足可以讓契丹出兵,不必許以割地,恐他日大為中國的大患,后悔就來不及了。但是石敬瑭不顧反對,仍把燕云十六州割給契丹,這位劉知遠就是后來后漢的開國皇帝。
自此,燕云十六州被納入遼的版圖,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展到長城一帶深入中原王朝的腹地。燕云十六州入遼后,遼太宗以幽州為南京,作為遼的陪都,幽州由此成為遼的五京之一,稱南京析津府。
后晉高祖石敬瑭死后,燕云十六州的問題很快顯現出來,其養子石重貴繼位。石重貴不甘屈居契丹之下,決定向契丹稱孫不成稱臣。947年,被契丹所滅,全軍投降,后晉也因此滅亡。遼太宗攻入開封,在開封登基,宣布要做中原之主,改國號契丹為遼,但由于不善于治理漢地,各地紛紛反遼,劉知遠看準時機,在太原稱帝,建立了后漢政權。他沒有馬上改國號,但棄石重貴開運年號,而延用石敬瑭的年號,稱天福十二年。接著,劉知遠下詔禁止為契丹括取錢帛,慰勞保衛地方和武裝抗遼的民眾。在諸道的契丹人一律處死等等。于是晉朝舊臣紛紛投誠歸附。
同年六月劉知遠進入開封并建都,改名為暠,改國號為漢,改天福十三年為乾祐元年,蠲免賦稅,大赦天下,稱帝。
契丹軍進入中原后,到處以“打草谷”的名義掠奪財物、殺害無辜百姓,中原地區人民反抗不斷,耶律德光被迫北撤,留蕭干守衛汴京,劉知遠看準時機,采納了郭威“由汾水南下取河南、進而圖天下”的正確建議,命史弘肇為先鋒,舉兵南下,一路勢如破竹,所向無敵,很快拿下了洛陽和汴京。至此,中原基本上平定。
劉知遠當了一年皇帝后不久去世,漢隱帝繼位,但猜忌郭威,郭威謊稱契丹犯邊,北上澶州突然發生兵變,郭威黃旗加身,郭威稱帝,郭威滅后漢稱帝,951年改國號為“周”,定都汴京(今河南開封)。中原地區迎來了五代時期的最后一個朝代。顯德元年(954年),郭威去世,因郭威無子,養子柴榮繼位,是為周世宗。周世宗繼位后,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國力逐漸強大起來。鑒于燕云十六州的重要地理位置,世宗開始了北上收復燕云地區的戰爭。
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親自率兵北征。先后取得莫州、瀛洲、易州和瓦橋關、益津關、淤口關,把瓦橋關改為雄州,把益津關改為霸州。雄州就是今天的雄安地區,遼將周世宗收復的地盤稱之為關南之地。
之后,世宗意欲繼續北征,攻取幽州。遼聞其親征,君臣恐懼,沿邊城壘皆望風而下。在戰爭形勢有利的情況下,世宗染病,不得不班師回朝。世宗車駕至瓦橋關以后,駕崩于萬歲殿,留下遺憾,周世宗被認為是五代第一明君,是最有可能統一中國的君主,可惜在北征契丹途中去世年僅39歲,遼此時是嗜酒如命的遼穆宗人稱睡王。
周世宗在改革后國力加強準備充足的情況下,親自北征,意欲收復燕云十六州,雖收回三關和三個州,但終因病而未取得成功。周世宗柴榮死后,柴宗訓繼位,僅僅過了一年,后周便滅亡。周世宗收回瀛洲、莫州,燕云十六州中剩余十四州還在遼的控制之下,其中收復的易州是遼滅后晉時期丟失的,此后后周的繼任者宋再次因因燕云十六州和遼再起干戈。
宋要收復燕云十六州很大原因在于護中原王朝尊嚴的需要。自古形成的夷夏觀在北宋人的心中已經根深蒂固。北宋王朝一直視自己為中原的正統王朝,其他民族皆為蠻夷,在五代事中他們稱耶律德光為戎主,作為中原王朝應有的尊嚴,不可侵犯。所以對于燕云十六州被契丹族所占,一直是宋朝統治者的一塊心病。
契丹在唐朝時就已經歸附中原王朝。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契丹首領摩會歸降唐朝,向唐朝貢。
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契丹首領曲據率領兵眾歸附唐朝,唐太宗在他們的居住地設置玄州,隸屬于營州都督府,并任命曲據為刺史。4月9日“契丹辱紇主曲據率眾內附,以其地置玄州,以曲據為刺史,隸屬營州都督府?!?/p>
貞觀二十二年11月23日,契丹將領窟哥率領契丹舉部歸屬唐朝。唐在契丹本部設置松漠都督府,以窟哥為松漠都督,并賜首領窟哥為李姓。這就標志著契丹已正式歸屬唐朝的行政建制,由唐中央政權管轄,此后也一直保持著這種關系。
后梁時期,契丹仍向后梁進貢,但是隨著契丹勢力的增強,地位也不斷提升,契丹和后唐為兄弟之國,甚至后晉成為了其宗主國,宋朝建立后,依然想要維持唐朝時這種“貢賜貿易體系,契丹是大宋的藩屬,契丹的首領經過中原王朝的冊封才合法。但宋朝一向被視為蠻夷的契丹族所建立的政權力量強大起來,漸漸有壓倒北宋王朝的趨勢,這是宋朝廷所不能接受的?!皞鹘y中國思想家和史家大都視統一帝國及其維持的朝貢制度為理想,而以與外族建立平等關系為恥辱。而隨著遼力量的增強,宋感覺到遼的威脅越來越大,想通過收回燕云十六州來確立自己作為中原王朝統治者的地位。
其次,燕云十六州是防止少數民族入侵的重要屏障,燕云地區位于燕山以南,北距長城較遠,一向都是漢族聚居區,為中原王朝控扼蒙古高原和東北地區的基地,燕云的喪失,使北宋與遼共有華北平原,北宋也就無險可守了?!?/p>
北宋自宋太祖開始就對燕云十六州念念不忘,到了宋徽宗時期為了收復燕云十六州甚至和金朝結盟聯合滅遼。
宋太祖先南后北 設立封樁庫為收復燕云十六州做好資金儲備
宋太祖建立宋朝時,唐代的藩鎮割據遺留下來的割據政權仍然存在,各國之間的戰亂不斷,嚴重阻礙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社會的發展,且宋王朝是新建立的政權,不免會受到其他割據政權的敵視,因此其他割據政權的存在也嚴重威脅到宋王朝的安全。宋太祖在位期間,一直致力于統一戰爭。宋太祖為了完成統一大業,與眾臣商議,制定了“先易后難,先南后北”的戰爭策略,平定五代十國時期剩余的割據政權,主要有后蜀、南漢、南唐、北漢幾個小國。為了避免兩面夾擊的困境,宋太祖就必須先處理好與遼的關系。
《宋朝事實》記載:五代時,朝廷招募百姓盜契丹的馬,朝廷給他們錢,以此來補充戰馬的匱乏。太祖受命,務保境息民,不要在宋遼邊境生事,令百姓歸還之前前所盜馬。頒布法令禁止出邊境盜馬。
宋太祖此時是要保證與遼邊境的和平。避免兩線作戰,宋太祖與遼的和盟只是為了平定南方,從未忘記收復燕云十六州。開寶九年(976年),群臣再奉表請加尊號一統太平。宋太祖說:“燕晉未復,豈能說是一統太平乎?
宋太祖最初想用贖買的方法來解決燕云問題,若贖買不成再采取戰爭的方式。太祖在內府庫設置“封樁庫”,儲積大量金帛。宋太祖曾說“石晉為了自己的私利,割幽薊以賂契丹,使幽云地區的百姓,生活在外境,朕甚憫之。欲俟斯庫所蓄滿三五十萬,即遣使與契丹約,若能歸還我土地百姓,我將用這些金帛贖回,若是不行,我將散盡其財、招募勇士,收復燕云。太祖把平定諸侯和國家運行剩余的錢都歸入了他成立的封樁庫內,準備用作贖買燕云十六州的經費。
宋太宗繼位后,在封樁庫感嘆太祖皇帝蓄積的金帛:“此金帛如山,用何能盡?”太祖聚積的金帛之多,不可勝數。但是太祖的計劃是先收北漢,完成統一后再以贖買的辦法收復燕云十六州,然統一大業未完成,太祖便去世了,收復燕云十六州的計劃并未實施。976年,太祖駕崩后,其弟趙光義繼位,即為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太宗統一北漢。此后便將主要精力放在了解決燕云十六州問題上,并為收復燕云地區,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北伐戰爭。
宋太宗的兩次北伐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宗繼位后,繼續太祖未完成的統一事業,滅北漢,實現局部統一。燕云十六州的問題一直是太宗的一塊心病,宋太宗在滅北漢之后,未經整頓軍隊,立即率軍北伐契丹,意圖趁勝利之勢,一舉收復燕云十六州。但是北宋軍隊經過討伐北漢的戰爭,已經十分疲乏,“圍攻太原數月,賞賜也沒了,將士困乏。會劉繼元降,人人有希賞意。而上將伐契丹,取幽薊,諸將皆不愿行,然無敢言者”。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親自率兵北伐。戰爭初期,因遼軍未做準備,且燕云十六州漢人居多,許多城守開城投降。
6月20日,太宗到達岐溝關,契丹東易州刺史劉禹帶州投降。太宗到達涿州,判官劉原德開城投降。
23日,太宗于城北監督諸將攻打幽州城,幽州山后八軍瓷窯務官三人投降。
30日,太宗于幽州城下親自督戰,幽州諸縣令及鄉民五百人歸降。
7月,契丹建雄軍節度使順州劉延素與官署十四人來降。7月5日,薊州劉守恩與官署十七人投降等等。太宗繼續攻取幽州,但日久不下,士兵疲憊,士氣低落,而此時的遼朝的皇帝不再是昏庸的遼穆宗而是圣主遼景宗,遼景宗耶律賢得知幽州被困,便派兵增援,在高粱河(今天北京動物園的那條河)兩軍展開激戰,宋軍大敗,宋太宗大腿中箭,乘驢車逃走?!案吡缓又畱稹彼诬姶髷?,太宗不得不班師回朝。但太宗仍未放棄,并于雍熙三年(986年)又一次北伐。
雍熙三年(986年)三月,宋軍分三路進行北伐:“三月,潘美出雁門,自西陘入,與敵戰”,北至寰州,寰州刺史趙彥辛舉城投降,后來相繼取得應州、云州。曹彬“進壁于涿州東”,與敵人交戰,取得涿州。田重進至飛狐北界,與敵軍交戰,大勝,后來又奪取靈邱、蔚州。計劃三路軍在幽州會和,然后以全師攻取幽州。三路大軍收復了不少失地,但是后來,米信在新城作戰失利,曹彬又在岐溝關被遼將耶律休哥打敗,宋太宗下令撤軍,北宋名將楊業孤軍奮戰,最后戰敗被俘,宋軍收到嚴重損失。“雍熙北伐”最后失敗。
隨著宋太宗兩次北伐的失敗,宋朝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損失,宋太宗的對遼戰略也由進攻轉變為防守,開始把重點放在朝廷內部。兩次北伐的失敗徹底摧毀了宋太宗和大臣們收復燕云地區的信心,此后宋太宗和朝臣也不再提收復燕云之事。
宋真宗時期以和為主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蕭太后和遼圣宗率兵三十萬南下入侵北宋。遼此時的目的不在于滅宋,而是以打促和來保證燕云地區的安全,燕云是遼重要的經濟區,燕云地區的人口占遼的五分之二,燕云是重要的農耕可保障遼的糧草供應,。
宋由于失去了燕云這一天然屏障,遼軍南下進入河北平原,毫無阻礙,勢如破竹。很快就率到澶州城北,直犯大軍,三面圍攻澶州,輕騎由西隅突進。契丹來勢洶洶,宋朝廷震驚,宋真宗在寇準等人的建議下被迫親征。
在與遼戰爭中占據有利形勢的情況下,宋真宗采取了以和為主的態度,雙方簽訂了“澶淵之盟”。盟約不僅規定宋朝須向遼交納歲幣,而且規定了兩國的疆土,“所有兩朝城池,并可依舊守存”,兩國不得互相侵擾,這等于是從法律上承認了燕云十六州歸屬契丹?!板Y之盟”后,宋遼維持了近百年和平,但是真宗一朝,也不再提收復燕云十六州。但是燕云問題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存在,仍是北宋王朝的心病。
宋神宗時期河湟開邊
澶淵盟約訂立后,宋遼維持了百年和平。雖然燕云十六州問題仍然存在,但宋遼雙方并未再發生大規模的戰爭。宋仁宗時期,為了防御遼兵南侵,在河北路疏河興塘,把洼淀河泊連接在一起,形成一條“綿亙七州軍,屈曲九百里,深不可以舟行,淺不可以徒涉”的“水長城”。遼趁宋與西夏交戰之際,遣蕭英、劉六符等出使北宋,向北宋索要關南之地。
為了平息宋遼爭端,宋仁宗采納富弼、范仲淹等人的建議,在澶淵之盟所定的歲幣的基礎上增加銀十萬兩、絹十萬匹,宋遼爭端和平解決。宋英宗時,基本沿用宋仁宗的對遼政策。因此,宋仁宗、宋英宗兩朝與遼的關系都是以和平為主。
到宋神宗時期,宋遼兩國還是繼續維持著“澶淵之盟”簽訂后的和平,但是宋神宗一改宋仁宗時期的懷柔政策,主張用武力徹底解決邊患問題
先易后難,先平定河湟谷地,獲得穩定的戰馬,再謀西夏,最后收復燕云十六州。因此宋神宗任用王安石進行變法富國強兵為統一中國做好準備。
宋神宗開始對河湟用兵時,但遼朝震動。熙寧八年(1075年),遼派遣使臣到宋朝,要與宋商定地界,以威脅北宋放棄對河湟用兵。富弼、韓琦、司馬光、文彥博等保守派也反對宋神宗的主戰思想。韓琦贊揚宋仁宗、英宗兩朝對遼采取的懷柔政策,“七十年間,二邊之民,各安生業,至于老死不知兵革戰斗之事。至仁大惠,不可加也”。司馬光也認為應該以和為主,宋神宗為了收復燕云十六州的目的,暫時對遼妥協,派韓縝負責與遼邊界的商定,宋神宗時期,宋朝與遼國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領土爭端。黃嵬一帶(在今山西省原平市北崞陽西南),位于宋遼邊界,其歸屬問題成為了雙方談判的焦點。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宋神宗任命沈括為出使遼國的全權負責大使,前往談判黃嵬一帶的歸屬問題。
黃嵬一帶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連接著宋遼兩國,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歷史上,黃嵬一帶曾經是宋朝的領土,但后來被遼國占據。在黃嵬一帶的歸屬問題上,宋朝和遼國存在著激烈的爭議。
在經過多輪談判后,沈括與遼國最終達成了協議。黃嵬一帶仍然歸屬于宋朝,但遼國在一定時間內享有對該地區的經商權。宋遼關系緩和,宋神宗繼續對西夏的戰爭,元豐五路伐夏
元豐四年(1081),西夏梁太后囚禁夏惠宗秉常導致國內政亂。宋神宗認為攻占西夏的良機已至,趁此發動五路伐夏大戰。宋神宗部署李憲部出熙河路,種諤部出鄜延路,高遵裕部出環慶路,劉昌祚部出涇原路(劉昌祚受高遵裕的節制),王中正部出河東路,欲一舉攻克西夏興、靈二州 。按作戰計劃,涇原、環慶兩路合取靈州,河東、鄜延兩路先會師夏州,再攻懷州,最后四路合攻興州。宋廷還請吐蕃出兵渡黃河攻取涼州,以牽制西夏右廂兵力。
五路中,李憲以大將李浩為先鋒,由今臨洮出發,翻越馬銜山,至康古城(今榆中境內),進而取西市新城(今榆中三角城),九月二日,攻克蘭州。李憲設帥府于城內,并建置蘭州,李浩為知州。次年正月,宋廷改熙河路為熙河蘭會路。蘭州歸入北宋版圖。
種諤作戰積極,率所部沿無定河西進,起初勢如破竹,通過一系列間接攻城戰略的運用,先后攻取了西夏的米脂寨、石州、夏州、銀州等地。但西夏采取誘敵深入,堅壁清野策略,但宋軍很快就因為軍糧供應不繼,又逢大雪,部隊非戰斗減員達三分之二以上。
涇原路劉昌祚部作戰勇猛,乘勝直抵靈州城下,但高遵裕缺乏對戰局的整體把握,在缺乏攻城器械、后勤不足的情況下盲目命令劉昌祚直接攻城、宋軍屯兵堅城之下,圍攻十八日不克。而西夏軍放黃河渠水灌淹宋軍營地,又斷絕其糧餉之道,宋軍士兵因凍溺饑餓而死者極多。宋廷因此下令班師。
此戰神宗立動用了40萬大軍討伐西夏。北宋先勝后敗,損失極其嚴重,估計約20萬將士客死異鄉。宋軍只占領了蘭、銀、石、夏、宥諸州和橫山北側一些軍事要點,于奪取整個西夏相比這些微不足道。
此后在元豐五年(1082年)9月給事中徐禧、鄜延道總管種諤帶兵攻夏,準備一舉滅夏。徐禧等人攻入西夏橫山地區,直逼西夏首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為了滅夏,徐禧等人在永樂川筑永樂城(今寧夏境內)。西夏梁氏遣統軍葉悖麻、咩訛埋等,領六監軍司兵三十萬攻永樂城,徐禧不聽部下高永亨突襲敵軍的謀略,而以兵萬人列陣城下。夏軍渡河后,向宋軍發動猛攻,宋軍戰敗,退入城中。夏軍兵圍永樂城,截斷流經城中的水源;沈括以及宦官李憲等人的救兵受阻。由于怨恨徐禧,種諤未予援救。夏軍終攻破永樂城,徐禧等人死難,宋軍戰死士卒、役夫二十余萬。宋神宗在與夏戰爭中失利,損失嚴重,宋神宗無力再戰,被迫放棄收復燕云十六州的計劃,最后郁郁而終。宋哲宗繼位后,主張恢復宋神宗時期的對邊政策,但僅對西夏用兵,并未對遼用兵。
宋徽宗聯金抗遼
北宋末年,一直受遼統治的女真族完顏部漸漸崛起,并建立了金國。北宋想要聯合高麗攻遼而收復燕云十六州的計劃失敗,需要新的盟友共同對遼,金也想滅遼以擺脫遼的控制,與宋直接進行合作,訂立了“海上之盟”。
宣和元年(1119年),燕云十六州地區燕地趙良嗣投靠北宋,向宋徽宗建議要收回失去的疆土,“遼國必亡,陛下念舊民遭涂炭之苦,復中國往昔之疆,代天譴責,以治伐亂,王師一出,必壺漿來迎。萬一女真得志,先發制人,后發則受制于人,就晚了”。趙良嗣的建議迎合了當時宋徽宗想要收復燕云十六州的想法,因此得到重用。李良嗣向宋徽宗進言:“我言遼可取,若能遣使結女真,與共圖之,則石晉所割燕云之地可復也?!彼位兆谝源藛柎蟪嫉目捶ǎ嵕又?、鄧洵武等人以宋遼百年友好不應再生刀兵竭力反對,但是童貫、王黼等人認同趙良嗣的觀點。
宋徽宗想要完成太祖皇帝等幾代人未完成的事業,十分認同趙良嗣的看法,且在宋仁宗之時就已經有人提出聯合女真對抗遼的策略,所以宋徽宗更加堅定了聯金抗遼的決心。宋徽宗決定派遣使者到女真,與之“結約”夾攻遼國,以收復燕云十六州,命蔡京、童貫主管此事,與金訂立盟約。
于是在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命趙良嗣以買馬名義再次使金,但宋徽宗在詔書寫的是燕京所管州城,金認為的是宋要的是燕京的一府五州,趙良嗣在談判中盡量擴大燕京的轄區,要求將西京和平州、營州都包括進去,即恢復長城以南一切漢地,卻被金人以不屬燕京管轄為由斷然駁回。最后雙方約定:屆時金進攻遼中京(今內蒙古赤峰寧城西),宋攻取燕京一帶,事成以后,燕京歸宋所有,將送給遼的歲幣轉送給金歲賜五十萬兩。趙良嗣回來復命,朝廷才知御筆作繭自縛,再派馬政報聘,在國書中把燕云十六州一一注明。不料金人態度強硬,表示宋方如果要求過高,只有解約了事。
正當宋金使節在爭論燕云十六州問題時,宋軍的主力卻在鎮壓方臘在南方無法脫身,無人敢作主,只得說按照宋徽宗最初的條件,宋認為的是燕京所管州府是燕云十六州,金認為的是燕京的一府六州,金使不得要領而返。
宣和四年,金人約宋攻遼。當時,在金軍追擊下,遼天祚帝已逃入夾山,遼只剩下燕京一隅之地,耶律淳被擁立為北遼皇帝,支撐著殘局。童貫鎮壓了方臘,正躊躇滿志,以為只要宋軍北伐,耶律淳就會望風迎降,幽燕故地既可收復。
四月,童貫以河北河東宣撫使率軍北上。五月,徽宗又任命蔡攸為兩河宣撫副使,與童貫共領大軍。童貫到河朔一看,這里百年不識干戈,駐軍驕惰,戰備松弛,連當年為阻遏遼朝騎兵而構筑的塘泊防線也都水源枯竭,堤防廢壞。
這時童貫也只能硬著頭皮進軍,他派人去向耶律淳說降,被耶律淳殺死。宋軍張貼黃榜,宣傳吊民伐罪之意,卻不見有遼地漢民簞食壺漿出迎“王師”。實際上,燕云漢民已經被遼統治了百年之久,也習慣了遼朝對他們的漢化統治。
童貫大軍到達高陽關(今河北高陽東),即命都統制種師道率東路軍攻白溝,辛興宗率西路軍攻范村(河北涿縣西南)。種師道是西北名將,以為伐遼是乘人之危的不義之戰,完全是消極參戰。他得知前軍統制楊可世被遼軍先敗于蘭甸溝,再敗于白溝,辛興宗也在范村潰敗,就撤軍雄州(今河北雄縣),被遼軍所乘,鏖戰城下,損失慘重?;兆诼勚?,對遼的態度立即由藐視轉為畏懼,急召大軍還師。童貫把指揮無方的責任全推給了種師道等,將他們或貶官或致仕。
七月,耶律淳病死,其妻蕭德妃以太后主政。宋朝正是王黼為相,他便鼓動徽宗讓童貫、蔡攸再次發兵,以劉延慶替代種師道。金人惟恐宋軍靠一己之力先取了燕京,得不到宋朝的歲賜,便遣使來約戰期,宋派趙良嗣再使金朝,討論雙方履約事宜。
劉延慶因有前車之鑒,十萬大軍畏縮不前。遼涿州守將郭藥師見遼朝朝不保夕,率勁旅常勝軍八千人以涿(今河北涿州市)、易(今河北易縣)二州來降,隸屬劉延慶麾下。不費一兵一卒得兩座城池,宋徽宗有點忘乎所以,賞賜郭藥師的同時,御筆改燕京為燕山府,其他八州也一一賜名,似乎一府八州都已入囊中。
童貫派劉延慶、郭藥師率大軍十萬渡白溝伐燕,行至良鄉(今屬北京),被遼將蕭幹邀擊,就屯兵盧溝以南,閉壘不出。郭藥師自愿率奇兵六千,乘敵后空虛,夜襲燕京,但要求延慶派其子劉光世率師接應。
郭藥師攻入了燕京,遼軍殊死血戰,劉光世違約不至,郭藥師軍死傷過半,僅數百騎逃回。遼將蕭幹斷了宋軍的糧道,揚言遼軍三倍于敵,將舉火為號,一鼓聚殲宋軍。劉延慶聞風喪膽,一見敵軍火光,就自焚大營,倉惶南逃,士兵自相踐踏百余里,糧草輜重盡棄于道路。次日,宋軍在白溝被追兵再次大敗,退保雄州。
這一仗使熙豐變法以來積蓄的軍用儲備喪失殆盡。至此,童貫主持的兩次伐燕均告失敗,而覆亡在即的遼朝居然大獲全勝,金朝也在一旁冷眼看清了宋朝的真實力。
這時,金太祖已攻下遼中京與西京(今山西大同),歲末,親率大軍攻克了燕京。他見宋軍一再失利,對來使趙良嗣的態度十分倨傲和強硬。趙良嗣奉命與金朝談判履約交割的相關事宜,他明知金人得寸進尺意在毀約,但宋朝在軍事上硬不起來,他在談判桌上也就沒了底氣。
經過幾次使節往來和討價還價,金人下最后通牒:金朝只將燕京六州二十四縣交割給宋朝;宋朝每年除了向金朝移交原來給遼朝的五十萬歲幣,還須補交一百萬貫作為燕京這幾年的賦稅,要是半月內不予答復,金朝將采取強硬行動。
宣和五年正月,趙良嗣回朝復命,徽宗全部答應,只讓他再次使金,要求歸還西京。金朝乘機再向宋朝要了了二十萬兩的犒軍費,宋朝也一口應承,但金人最后照單收了銀兩,仍拒絕交出西京。
四月,雙方交割燕京。金軍入城近半年,知道城池將歸宋朝,便大肆剽掠洗劫,居民逃匿,十室九空,整座城市幾如廢墟。金軍臨走時,又將富民、金帛、子女捆載而去。童貫、蔡攸接收的只是一座殘破不堪的燕京空城和薊(今天津市薊州區)、景(今河北遵化)、檀(今北京密云)、順(今北京順義)、涿、易六州,其中涿、易二州還是主動降宋的。
盡管如此,宋徽宗還是自我陶醉,王黼、童貫、蔡攸、趙良嗣等都作為功臣一一加官晉爵,徽宗還命人撰寫《復燕云碑》來歌功頌德,似乎太祖、太宗未竟的偉業,真的由他來完成了。
宋金海上之盟至此已算交割清楚,但宋朝所得并不是全部的燕云故地,雖心有不甘,但無可奈何軍事實力不如金。而三國在這一地區的利害關系也并未最后定局,稍有風吹草動,就牽一發而動全身。當時守平州(今河北盧龍)的是張瑴(亦作張覺),他原是平州所在的遼興軍節度副使,在遼末動亂中控制了平州,擴張實力,窺測方向,在遼、宋、金三國之間待價而沽。金軍攻下燕京,改平州為南京,為了穩住他,加其為同平章門下事,判留守事,一方面則打算找尋機會翦除他。
宣和五年八月,金太祖病死,金太宗繼位,下令將遼朝降臣和燕地居民遠徙東北。燕民不愿背井離鄉,過平州時私下鼓動張瑴叛金投宋。張瑴與翰林學士李石計議后,與金公開決裂,派人迎奉天祚帝之子,企圖復遼。同時,他還派李石向宋朝表示歸降之意,宋徽宗心動,以為可以藉此收回平州。宋徽宗更是認為收復唐朝末期丟失的平州等地更是不世之功,趙良嗣認為宋朝不應背盟失信自找麻煩,宋的實力遠不如金,建議斬李石以謝天下,徽宗不聽。張瑴便以平、營(今河北昌黎)、灤(今河北灤州市)三州降宋。
此后金南下攻宋,趙良嗣正當張瑴出城迎接詔書、誥命時,金帥完顏宗望(斡離不)率軍來討,張瑴倉皇逃入燕山郭藥師的軍中,其母、妻被金軍俘去。張瑴之弟見老母被捕,轉而降金,交出了宋徽宗賜給其兄的御筆金花箋手詔。金朝掌握了宋朝招降納叛的證據,移牒宋朝索要張瑴。
宋徽宗指示燕山府安撫使王安中不要交人,在金人催逼下,王安中殺了一個貌似張瑴的人頂替,被金人識破,聲稱要舉兵自取?;兆谂陆鹑伺d師問罪,密詔殺死張瑴及其二子函送金人。郭藥師對宋朝出爾反爾、薄情寡恩的做法十分寒心,憤憤說:“若金人索要我郭藥師,難道也交出去嗎?”從此,常勝軍人心瓦解,不愿再為宋朝效力賣命了。
盡管如此,宋徽宗對尚未收回的新、媯、儒、武、云、寰、朔、應、蔚等九州仍心心念念。他讓宦官譚稹為兩河燕山府宣撫使,前往負責收回。
朔(今山西朔縣)、應(今山西應縣)、蔚州(今河北蔚縣)守將向宋納款請降。金朝因太宗新立,遼天祚帝在逃,未暇顧及山后九州,十一月同意割武(今山西神池)、朔二州歸宋朝。
至此,宋朝實際控制的僅山后四州,因金帥完顏宗翰根本反對交出山后諸州,宋朝也不敢再作交涉。宣和六年三月,金朝緩過氣來,就派人對譚稹索要二十萬石軍糧,說是去年趙良嗣答應給的。譚稹以為口說無憑,金軍惱羞成怒,又怨恨宋朝收留張瑴,八月間攻下宋軍控制的蔚州。宋金戰爭一觸即發。
海上之盟落到這一步,是徽宗君臣始料不及的。宋朝收復燕云故地無可厚非,鞏固北線邊防,但宋朝的軍事實力太過于拉胯,讓金覺得有機可乘,金也通過聯宋滅遼徹底看清宋的虛實,宋軍竟然連遼的殘兵都無法擊敗,而宋朝的財富百倍于遼,對金而言宋是待宰的肥羊,靖康二年(1127年),金大舉進攻北宋,北宋滅亡。燕云十六州問題幾乎貫穿了整個北宋王朝,雖然最終北宋聯合金滅了遼,但是終其一朝,也未能收復燕云十六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