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BEIJING REN AI_
2023年社區慈善
專場活動專題
CHARITY FOUNDATION
編者按:
北京市慈善總會聯合騰訊公益于10月19日—10月23日開展2023社區慈善專場活動。北京仁愛慈善基金會“仁愛家庭教育”項目參與此次活動。“仁愛家庭教育”項目,通過沉浸式親情活動、親子平行小組、延續性親情專場等,讓家長積極參與、與孩子共同成長。在引導家長通過自身成長影響帶動孩子共同成長方面,仁愛慈善在十余年的善行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成功經驗,形成了獨特的家庭教育理念。希望通過“仁愛家庭教育”項目的開展,為提升家庭教育公共服務覆蓋面、精準度、時效性做出仁愛的探索和貢獻。
張老師參與志愿活動前,脾氣大,有點“大男子主義”,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兒子跟他的溝通中充斥著對立,親子沖突也比較大。
在堅持2年早起參與仁愛奉送愛心粥項目后,他變得更加自律和包容,自身的轉變得到了家人的認可,影響愛人和兒子也參加奉粥。堅持參與志愿活動讓他學會遇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改變了自己,同時改變了家庭。因為看到孩子從事急救工作的不易,為了更加地了解兒子,張老師參加了仁愛傾聽熱線項目的學習和承擔,此后,他的心態更加陽光,脾氣小了心量就大了,更加地懂得感恩家人的付出,學會了反省自己,懂得了傾聽,與兒子的關系就更加親密,父子之間的溝通更加順暢。
娜娜老師面對孩子與其他同學打架的問題,一開始她會批評和嚴厲禁止,但是情況沒有好轉,老師也因為孩子之間的矛盾頻頻叫家長,她為此也很煩惱。
在參加仁愛善行項目學習和實踐后,她會關注孩子的內在需求和情緒表達,用傾聽架起與孩子溝通的橋梁,一次次地詢問孩子因為什么去打架,孩子被老師批評的感受,通過傾聽孩子的心聲,她并沒有再指責孩子這里或哪里錯了,哪里不應該,而是認真地聽完孩子的表達后給予陪伴和鼓勵。慢慢的她得到了孩子的信任,孩子愿意更多地表達學校的事情了,孩子與同學相處地越來越好,也掌握了與他人相處的方式。
娜娜老師發現父母的焦慮感來源于自身,看不見的時候會覺得是孩子頑皮,同時焦慮也轉嫁給了孩子,而用心傾聽回應時孩子被理解了,孩子也會接受大人的意見做出改變。發覺孩子更多的優點,她與孩子之間共同成長。
仁愛志愿者中還有很多這樣的故事。仁愛慈善基金會做家庭教育最大的底氣就是有一批家長志愿者,帶著親子教育困惑走進仁愛,通過善行實踐自己得到了成長,家庭問題自然而然解決,孩子變得更加積極陽光。家庭教育的根本是促進家長回歸自我成長。這是仁愛關注家庭教育項目的初心,將我們實踐的成果回饋社會。
好的教育就是
父母的自我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