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系列——秦末漢初風云錄
連載系列——秦末漢初風云錄開篇!秦漢風云三十年,無數小人物崛起、大人物湮滅
第一章:
蒙氏三代(蒙驁 蒙武 蒙恬蒙毅),一個齊國家族在秦國奮斗的故事
第二章:
亂世中的門當戶對:才華男配富貴女!白手起家的背后,都是因為有個好岳父
陳勝兵分六路,周文大軍直取咸陽,章邯天才方案挽救秦朝大廈將傾
第二章 大澤鄉起義
第七節 陳勝集團內部分化
01
第二路,主帥武臣,目標趙國故土。
之前提到,陳勝聽了張耳、陳馀的話,分出了3000兵力,讓部下武臣做將軍,邵騷做副將,張耳、陳馀當左右校尉,收復趙地。
這路大軍實力最弱,但成績最好。
雖說武臣帶領的部隊只有3000人,但憑借張耳、陳馀的威名,每到一處,不動刀槍,當地官吏、豪杰就前來投誠。一時間,兵力壯大了數萬人。
陳勝聽到這個消息,也是相當高興,封武臣為武信君。
其實說動趙人反秦,實在太容易了。
長平之戰白骨累累,幾乎殺光了趙國青壯年,趙國遍地遺孀、遺孤,這樣的人間悲劇代代銘記。這國仇家恨一起算,只要武臣一行人稍微煽風點火,趙地上下馬上響應。
但也有部分城池是秦朝地方官牢牢控制、死守不降的。
武臣也不跟他們死磕,引兵轉向東北,攻打原屬燕國的范陽。
02
亂世出英雄,如今天下大亂,正是有才之士發揮的機會。
范陽本地人蒯徹就跑到范陽令徐公那里說,”我聽說你馬上要死了,所以特來吊唁,但有我蒯徹在,你還有一線生機。“
這故事怎么聽都不著調啊,跑到一個人跟前說”我來吊唁你“,這太不符合常理。
故事雖然有點奇怪,但里面的邏輯是通的,武臣數萬人兵臨城下,徐公不投降只有死路一條,但徐公也不敢貿然投降,畢竟這也是株連九族的大罪。
范陽令徐公現在是反是死,不反也是死,焦慮得不行。
不過既然蒯徹說有辦法,就聽聽他怎么說吧。
徐公質問:”我活得好好的,你吊唁個啥?“
蒯徹說:”秦律苛政,你做范陽令10年,造下了不知道多少殺孽,這些死者家屬之所以沒來報仇,是因為畏懼秦法?,F在天下大亂,秦法對老百姓沒有震懾力了,你現在相當于沒有任何保護行走在仇人當中,很快就會有人來取你的性命?!?/p>
徐公被嚇得一身冷汗。
蒯徹接著說:”為今之計,你只有派我當使者出城見武臣,好給你談個好條件,這樣還能保你性命?!?/p>
山東六國故地,當地老百姓殺掉地方官響應反秦號召是數不勝數,范陽令徐公當然也會有所耳聞,蒯徹的一番話,切中了徐公要害。
這時,個人安危和效忠秦朝這對矛盾就擺在了徐公的面前。
其實這也不難選擇,秦朝、秦二世、咸陽,離范陽都太遠了,而武臣大軍就是眼前。
徐公委派蒯徹做特使,出城找武臣談條件去了。
03
蒯徹來到武臣的帳下,說:“將軍發動大軍攻城略地,看似打了勝仗,但也付出了士兵的生命,我認為這種做法太愚蠢了。如果將軍肯聽我的,就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發布檄文就可以平定千里之外的城池?!?/p>
武臣當然求之不得,問蒯徹該怎么做。
蒯徹接著說:“范陽令徐公,貪生怕死,本想向將軍投降的。但將軍之前攻陷城池后,都把里面的秦朝官吏給殺光了,現在徐公不僅不敢降,還把城池搞得固若金湯,讓將軍攻陷不了。”
蒯徹還分析了范陽城內的形勢;“現在范陽的少年們正準備殺掉徐公,然后控制范陽,組織守衛軍抵抗將軍的軍隊。”
這一套分析下來,武臣就聽明白了,只要自己繼續攻城,那不管是徐公也好,范陽少年也好,都會跟自己死磕到底。
蒯徹向武臣建議:“你不如讓我帶一套侯爵印信回去復命,給徐公封侯,只要徐公向你投降,你們的上下級關系就確定了,這樣范陽少年就不敢殺他。范陽就可以兵不血刃拿下。然后你再給徐公配備一套高規則的車隊,讓他往來于燕趙之地,其他城池的秦朝官員看到徐公投降后被優待,不僅安然無恙,還被重用,那誰還愿意拼上老命給秦朝繼續守城呢?將軍拿下燕趙兩地,就輕而易舉了?!?/p>
武臣聽從了蒯徹的建議,果然兵不血刃拿下燕趙兩地30多座城池,應驗了蒯徹的分析——可不攻而降城,不戰而略地,傳檄而千里定。
04
蒯徹也不失為一代名士,對當時的天下形勢看得很清楚,準確判斷出以下的趨勢:
1.山東六國故地,反秦情緒高漲,但迫于秦朝的嚴刑峻法,大家敢怒不敢言。
2.武臣帶領大軍到來,使得燕趙之地反秦情緒到達臨界點,大家都紛紛在討論殺掉秦朝官吏。
3.秦朝地方官吏的日子也不好過。平日里橫征暴斂,加上秦律嚴苛,動不動就殺頭、肉刑,把老百姓都變成了仇人。而胡亥繼位后,為了塑造自己正面形象,平息民怨,拿地方官吏開刀,殺了不少人。地方官吏也明白,胡亥的大秦帝國靠不住,幫朝廷得罪完老百姓,反手自己就被拿去當替罪羊。
一方面老百姓反秦情緒高、痛恨秦朝官吏,地方官吏隨時被殺;另外一方面秦朝地方官吏也對朝廷失去信任,知道自己的最終下場也是被殺。
總之,在秦朝地方官吏看來,自己橫豎都是死,但自己又沒有解決方案。
這時,蒯徹就給出了一套完美的解決方案,而且達到了三方共贏——老百姓終于不在秦朝治下、地方官吏保住身家性命、起義軍拿下城池。
所以,當武臣聽從蒯徹的建議,給予投降的秦朝官吏優待時,就沒有人不投降的了。
一切政治斗爭看似紛繁復雜,其實底層邏輯都是團結多數人、打擊少數人。
從這里也可以看出秦朝治理的失敗,失去民心,也失去官員的信任。
05
擁有燕趙兩地大片土地的武臣,已經有了稱王的實力,但還差一個時機。
這不,時機說來就來。
章邯在戲水擊敗周文,這時,張耳、陳馀馬上勸說武臣在趙國故地自立為趙王,這樣武臣就可以和陳勝這個張楚王平起平坐。
武臣不怕陳勝興師問罪嗎?
現在武臣的兵力已經從3000人,滾到了十余萬人,還拿下燕趙數十座城池。
而陳勝這邊,陳縣沒有多少兵力,派出去的六路大軍,主力部隊周文大軍已經戰敗,陳勝沒有實力去找武臣算賬。
之前的篇章我們說到張耳、陳馀不建議陳勝稱王,還給他分析了個中利弊。為什么在這里倆人又急不可耐勸武臣稱王呢?
從張耳、陳馀的角度,武臣稱王對他們百利而無一害,武臣不稱王,張耳、陳馀就還是小官一個,一旦武臣稱王,這倆人就有了擁立之功。
這筆賬怎么算都劃算。
武臣也和陳勝一樣,都是泥腿子出身,王位的誘惑力太大了,張耳、陳馀一勸進,武臣就答應了。
武臣自立為趙王,封陳馀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并且派遣使者去陳縣給陳勝通報。
注意,不是請示,是通報,武臣壓根就不跟曾經是上司陳勝商量。
這可把陳勝氣暈了,馬上就讓手下把武臣等人的父母妻兒通通殺掉,還調遣大軍伐趙問罪。
這時,張楚國的宰相蔡賜攔住了陳勝,說:“秦朝還沒有推翻呢,這時如果跟武臣翻臉,等于給自己制造了兩個強敵。事已至此,不如做個順水人情,派使者去趙國賀喜,承認武臣的趙王頭銜,然后敦促他們即刻發兵西進,馳援周文,會師滅秦?!?/p>
陳勝沒被憤怒沖昏頭腦,蔡賜一番勸說得在理。
陳勝把武臣等人的家屬接進自己的王宮,名為賜賞,視為軟禁起來作人質,然后派使者帶上賀禮給武臣送去。
陳勝還封了張耳的兒子張敖為成都君,這番操作有點老政治家的手段。
張敖在張耳身邊,身處趙國,陳勝的封賞,實際上就是空頭支票。但是卻讓這武臣等人這個新生利益集團出現猜疑——這張耳一家是不是墻頭草呢?
我估計出這個計謀是蔡賜,蔡賜曾經是楚國的貴族,對朝堂的陰謀詭計了然于心,陳勝的政治思想還沒成熟到整人斗人的地步。
06
陳勝有蔡賜幫出計,武臣那邊也有張耳、陳馀啊。
蔡賜希望武臣得到趙王頭銜后,就帶兵西進共擊秦軍,但張耳、陳馀卻不同意武臣這樣干。
張耳、陳馀給武臣的建議就是,稱王后不出兵援助周文,因為一旦幫助周文擊敗章邯,秦朝必亡,那陳勝下一個目標就是趙國了。所以正確的策略是向北進軍,繼續侵占燕地的城池,壯大自己的勢力,這樣趙國一旦占據燕趙兩地所有土地,即便陳勝滅了秦朝,也不敢招惹趙國。
如果陳勝沒能滅掉秦朝,為了拉攏趙國,他也不敢得罪我們。
總之,我們坐山觀虎斗,秦楚斗得兩敗俱傷,我們趙國坐收漁翁之利。
張耳、陳馀把天下勾勒出三足鼎立的態勢,有點諸葛亮隆中對的感覺。
而且這樣的分析,秦朝反而和趙國變成了唇亡齒寒的關系,陳勝的張楚國變成了敵人。
如果看陳勝剛入駐陳縣時展示出的形勢,張耳、陳馀的分析是對的,那時陳勝滅秦似乎輕而易舉。
但形勢變化太快了,短短一個月時間,陳勝已經從能號令天下的張楚王,變成了勢力單薄的孤軍。
現在不是陳勝滅秦,而是章邯大軍橫掃各路反叛軍。
等章邯滅了張楚國,趙國自然也跑不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