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鼓勵全民創業,江蘇放大招了。
最近,江蘇省人社廳、發改委、教育廳等十四部門聯合印發通知——《江蘇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十四部門關于實施重點群體創業推進行動的通知》,決定在全省實施重點群體創業推進行動,通過完善落實扶持政策,優化創業服務,力爭實現到2025年,每年支持成功自主創業20萬人(其中離校5年內高校畢業生3萬人、農民6.5萬人)。
高校畢業生和新進城農民工當然是創業扶持的重點,但其中另一個重點人群以及配套政策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即事業單位、科研院所的在編人員,《通知》也積極鼓勵他們下海創業。甚至為了解決在編人員的“后顧之憂”,還公布了非常優厚的配套政策。
這其實不是新政策,之前就有過,但估計效果不怎么樣,不得不再次進行重申:即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離崗創業3年內保留人事關系,期間可依法繼續在原單位參加社會保險和職業年金,正常晉升薪級工資,按規定連續計算工齡,同等參加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和崗位等級晉升。
一句話,如果是事業單位在編人員,放心下海創業,保留事業編制不說,單位還給繳納社保,正常晉升崗位和工資級別,申報職稱等等。那意思就是,不管你創業如何,反正國家給兜底,簡直不要太爽哦!
從支持和鼓勵創業的角度來說,這個政策有利于激發全社會的創業創新熱情,刺激老百姓中間尚未徹底磨滅的欲望,點燃當老板的夢想,為經濟增長助一把力,加一把火。若能如此,當然是值得點的。
宇宙的盡頭是“編制”,為了一個編制,無論是牛津劍橋,還是哈佛耶魯,亦或是民辦二本三本,都熙熙攘攘擠在考編的獨木橋上。然而對于體制內的在編人員看來,卻為了編制所謂的穩定,付出了太多人生應有的精彩:加不完的班,卷不完的事,陪不完的酒,拿著賣白菜的錢,擔著天大的干系,唯唯諾諾,磨滅個性,早知如此,悔不當初。編制實際上成了圍城,如果有機會創業當老板,沒幾個人會拒絕。
問題就在于,作為一個蘿卜一個坑考進去的體制內編制人員來說,這就對單位構成了一個悖論:如果這些崗位需要這些人,那么他們停薪留職創業去了,活誰來干?如果可以隨意創業離開,那是否說明這些人的工作原本也就無關緊要?這就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事業單位實際上存在人浮于事的現象,即使少了那么幾個人,也是無傷大雅的。至少在社會的管理層看來,事業單位的人如果出去創業,對社會的貢獻要比呆在機關單位里磨洋工要好得多。
機關、事業單位人浮于事的一個后果,就是原本一個A部門就足以負責某項事務,但卻又創造出B、C、D等部門來配套實施,增設了不少機構,新增了不少人手,互相監督,互相搞事。為了顯得自己重要,每個崗位或者部門,都會想方設法創造一些事情來做。這些事情并不是工作所必須的,又是在職權范圍之內的,創新也談不上,單位里還得按照文件規范來,最終就變成了自己折騰自己。
機關單位一折騰,下面基層部門就得跟著忙活。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也許因為上頭的人浮于事,要給人找點事做,就會往下面布置工作。而作為最具體的基層業務單位和專業人員,面對的是數不清的婆婆機構,頭頭腦腦。每個頭頭腦腦一發熱,傳遞到下面的就是數不勝數的無意義的繁復勞動。
所以說,江蘇有關部門也是看清楚這一點了,機關事業單位的人啊!放著他們在單位里,不是內耗就是內卷。如果是人才,那是社會資源的巨大損失。如果是庸才,就會拼命給下面找事情做,以證明自己的價值。兩種情況都是社會不能承受之重,因為社會要花錢養著。
單位里面人少一點,事就少一點,社會的活力才會被釋放出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