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中國人,幫我是義務!”
前段時間爆發的巴以沖突中,一位被綁架的以色列女孩媽媽面對中國媒體采訪時,趾高氣揚地說出了這句話。
這個張口閉口“你們中國”的猶太女孩母親操著一口普通話,據說曾是滯留海外不歸的中國留學生。
關于她的背景,網上早已被翻了個底朝天,有興趣的可以去查,城市君就不在此復述。
不過,說起在以色列的中國人,總會提到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他們人數不多,長著標準的亞洲人面孔,說希伯來語遠不及他們說河南話流利。
他們便是“開封猶太人”,一群千年前移居中國的猶太人后裔。
那么,他們的祖先究竟從何而來?又為何扎根中國河南?如今的中國還有他們這樣的“中國猶太人”么?
故事或許得從兩千多年前說起。
公元一世紀,起源于迦南(今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民族,由于發動起義反抗羅馬帝國,幾十萬猶太人被屠殺,幸存者不得不在世界流浪。
當時,絕大多數猶太人流散在東歐、中東、地中海三個區域,但有少部分猶太人順著絲綢之路來到了遙遠的東方。
猶太人東遷路線圖
這場“流浪地球”的悲劇持續了上千年,從唐朝中后期到北宋、元朝時期,眾多猶太人逐漸開始從波斯、印度遷入中國開封、寧夏、杭州、廣州等地。
定居中國的猶太人除了相貌、飲食、宗教與中國人迥異,他們還習慣戴著一頂藍色小帽,由于和穆斯林的白色小帽類似,因此曾被誤稱為“藍帽回回”。
當時,猶太民族在全世界都遭受冷遇和白眼,甚至因為宗教信仰問題屢屢和原住民爆發沖突,沒想到卻因會“送禮”受到了優待。
北宋初年,散居汴梁(開封)城內的猶太人向宋真宗獻上精美的西洋貨品后,龍顏大悅的宋真宗親自下詔,允許這些猶太人留在這個當時世界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安居樂業。
隨后,大批經營有方的猶太人在汴梁城內的和順區一條街上聚居,逐漸形成上千人的猶太社區,生活頗為富足。
當年開封猶太人經營的商鋪
猶太社區內,猶太人依然遵循嚴格的教義,用心研習《托拉》《塔木德》等猶太教經典,并設立“掌教”來管理內部的一切宗教與世俗事務。
公元1127年,宋徽宗甚至還特意撥款,幫助在開封的猶太人修建猶太會堂。同時,北宋政府還允許他們參加科舉考試,并保留自己的習俗。
靖康之亂后,汴梁被金國占領。
但居住此地的猶太人并沒受影響,甚至還在期間修建了一座規模更大的猶太會堂。
開封猶太會堂舊址
蒙古人到來后,因為猶太人屬于“色目人”,再次受到優待,甚至還在元朝政府的資助下,對開封的教堂和其他猶太建筑進行了翻修和擴建。
到了明朝時期,由于漢人再次掌權,開封猶太人開始加速融入中華文化。
明朝中后期時,定居開的封猶太人已超過5000人,只是由于普遍與漢族通婚,他們不僅面貌越來越漢人化,連曾經的母語希伯來語都幾乎不會說,只會說漢語。
原因也很簡單,在中華文明的這個大家庭中,猶太人想生存下去,只能學漢語,說漢語。
開封猶太人不僅積極學習儒家文化,參加科舉考試,還跟漢人一樣尊孔,春秋兩季都去文廟參加祭典。就連猶太會堂內還供奉書寫當朝皇帝名諱的“萬歲牌”。
來源:王一沙:《開封猶太春秋》,海洋出版社
而且,開封猶太人的教堂內還有自己的“祖堂”,與漢人一樣祀奉祖先。
經過上千年的融合,開封猶太人除了部分宗教習慣,從外貌到文化習俗基本與漢人無異。
不過,開封猶太人還是保留著非常純粹的宗教習俗。
比如宰殺牛羊時,猶太人會挑掉腳筋不吃。因為在他們的神話傳說中,自己的祖先雅格在與天使對戰時,大腿的腳筋不小心扭傷過。
此外,水里面游的、沒有翅膀、沒有鱗片的動物,以及動物的血和內臟也都不吃。
這種飲食文化延續千年之久,不曾有過改變。
隨著歲月變遷,開封猶太人在各方面越來越像中國人,昔日的猶太經文和語言已徹底斷裂,甚至差點淹沒于歷史長河之中。
明朝末年,傳教士利瑪竇偶然獲悉開封猶太人的存在,得知中國居然也有信仰上帝的信徒,十分驚喜,便親自來到河南開封考察。
可結果令他很失望,這里的猶太人不僅面貌與漢人沒有什么區別,就連猶太會堂保存的大量希伯來經書都少有人會讀。
傳教士利瑪竇
經過數百年的文化融合,由于缺乏猶太教的神職人員指點,“不潔凈”的食物無法被區分,用餐前后的祝福詞無人教授,傳統經典的研習也無人指導,開封猶太人自然也慢慢忘卻了傳統,融入到中國社會之中。
他們唯一與周圍漢人區別就是堅持參加拜祭耶和華的禮拜儀式,但整個過程也是似懂非懂。
因為利瑪竇的宣傳,西方世界終于發現這個失落的猶太人群體。
可最后的結果是,大量開封猶太教的資料典籍被低價買走,歷史文物被盜賣,而同為“上帝子民”的開封猶太人無人問津。
不久之后,開封猶太人便遭遇了一場浩劫。
公元1642年(崇禎十五年),李自成攻打開封,放黃河水淹城,宏偉壯麗的猶太會堂被大水沖毀。
雖然僥幸生存的猶太人后來重修了會堂,但與之前規模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兩百年后,公元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黃河再次決口,重修的會堂被拆毀用以加固城墻,開封的猶太會堂徹底消失。
開封猶太會堂石碑
9年后,開封城內猶太人團體中最后一個會說希伯來語的“拉比”(猶太教的神職人員)去世,開封城內的猶太教就此終結。
此時,那些開封猶太人后裔,沒有人再聚會做禮拜,會堂也破敗不堪。他們早已忘記什么是“逾越節”,什么又是“贖罪日”,耶穌和亞當都分不清,只知“迎財神”,敬鬼神。
甚至所有猶太禁忌的習俗,統統化為一個念頭:吃飽飯。
戰火與饑荒面前,身處開封的猶太人早丟掉了猶太教的信仰和傳統。
這也是很長一段時間,以色列始終不愿承認“開封猶太人”的歷史背景。
幸好,從晚清到民國時期,西方在華的基督教傳教士還記得這批“開封猶太人”。
耶穌會跟猶太教雖說有些差異和紛爭,但畢竟曾同屬一個文明體系,這些傳教士很希望幫他們恢復猶太教信仰,為此還特別成立了中國猶太人援助會。
1902年,上海徐家匯的耶穌會按照開封猶太人“七姓八家”的格局,邀請八家代表到上海,商談“復教大義”。
可這些開封猶太人后裔對恢復信仰毫無興趣,也沒有任何學習希伯來語興趣,只關心這些“洋人同胞”愿意掏多少錢幫自己。
眼看這些猶太后裔不僅沒有恢復身份的動力,甚至還主動把猶太會堂的地給賣了,西方傳教士終于明白自己所作所為實在多此一舉,就此作罷。
1948年,隨著以色列建國,流浪幾千年的猶太人,正式有了自己的國家,逐漸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隨后近半個世紀,“開封猶太人”不僅被人慢慢遺忘,甚至很多后裔也因時代變化,有意掩藏身份。
屬于“開封猶太人”的歷史痕跡,就只剩下河南開封的一條街道:南教經胡同21號。
甚至,一度很多人以為這個名字由來是回族聚居地,可真正的居民是開封猶太人。
改革開放后,開封猶太人有了去往以色列的想法,但由于以色列一直對其身份不承認,始終無法如愿
1987年,以色列政府正式頒布《回歸法》,號召目前還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回歸以色列。
消息傳到中國后,開封猶太人備受鼓舞,很多開封猶太人后裔迫切想去以色列。
然而等待他們的,注定是一場艱辛又卑微的旅程,因為他們與以色列的回歸要求差了太遠。
首先是血統問題,即便以色列將法律條文寬松到只需母系有八分之一的猶太人血統,就可入籍以色列,可開封猶太人由于千百年的同化,幾乎沒有絲毫猶太人的血統,身份僅僅只是族譜記載而已。
其次是猶太教有“割禮”習俗,也就是俗稱的“包皮環切術”。猶太人要求男嬰生下來的第八天就必須要進行“割禮”,這既是猶太人身份的體現,也是猶太教義最看重的“契約”精神。可開封猶太人早就取消了這個習俗,成為以色列拒絕接受他們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還有猶太教的飲食等習俗,比如不吃豬肉和沒有鱗片的魚類,可開封猶太人后裔早就沒有了教義約束,什么都吃。
畢竟在特殊年代,有口吃的就很不錯了。
此外就是語言不通,要知道,猶太民族的官方語言是希伯來語,祈禱誦經都是用希伯來語。
由于根本沒有人教授希伯來語,更沒有任何學習的環境,開封猶太人只會說一口河南話。想想看,一群開封猶太人在以色列用地道的河南話稱頌上帝,那場景別提有多逗。
在一系列的入籍門檻面前,幾乎所有開封猶太人后裔都放棄了前往以色列的念頭。
不過,以色列還有個專門組織散落在世界各地猶太人回歸的民間組織,他們愿意幫助那些強烈想返回以色列的開封猶太人后裔實現愿望。
2016年,這個猶太人組織來到中國,經過審核和甄選,將5名開封猶太女性青年按照程序帶到了以色列。
只是她們并不能立即恢復猶太人身份和獲取以色列國籍,必須經過多年的猶太律法、學習猶太教義和規則,最終通過宗教考核和希伯來語考核后,才能獲得猶太人身份和以色列國籍。
根據統計,自2016年至今,大約有40多位開封猶太人后裔通過這種方式來到以色列,其中大部分如愿恢復了猶太人身份并入籍以色列。
因為中國法律不允許雙重國籍的存在,他們在取得以色列國籍同時,也失去了中國國籍。
如今,這些開封猶太人后裔早已遍布以色列各行各業,有不少選擇當了國際導游,專門為中國游客提供服務。
更多的開封猶太人后裔選擇了留在中國,對他們而言,這里有親人,有朋友,才是屬于他們真正的家園。
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宋真宗為定居開封的猶太人下詔,“歸我中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敕命被刻成石碑立在猶太街區最顯眼的位置。
千年之后,這塊石碑連同曾經的猶太會堂早已沉入歷史的河床,成為華夏文明背景中民族大融合的一段塵封記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