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萬科
聽了太多企業家說“做企業就像跑馬拉松,要堅持長期主義”,但聽企業家正經說起跑馬中的艱難還是第一次。
郁亮跑了10年的馬拉松。
他說,跑馬拉松的人都知道,在跑到大約30公里的時候,身體會容易出現四肢無力、頭暈惡心、速度下降、抽筋等不適現象。
最關鍵是無論多想跑,但就是邁不開腿,就像前面有一堵墻在阻礙你一樣。
馬拉松運動員稱之為“撞墻”現象。
“撞墻”產生的原因,是因為馬拉松的前期是消耗糖。但跑到30公里后,體內糖不夠了,變為開始消耗脂肪,即燃脂。
而新舊動能轉換,需要5-10分鐘的時間轉化。那幾分鐘里,糖不夠了、脂肪還沒起來,就成為馬拉松運動員最難受的時候。
郁亮用馬拉松的“撞墻”現象,來如此形容現在的行業。
但他末了又表示:只要熬過去了,又能跑下去。
行業仍在陣痛期
一年前的媒體交流會上,郁亮為行業打氣:已看到了微光。
但市場恢復的艱難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點狀的復蘇過后,當下需求釋放完畢,市場回歸冰封。
在8月底的業績會上,郁亮用城鎮化率對應開工數據,反映:市場顯然是跌過頭了。
而今天,郁亮又繼續“攤牌”:行業的陣痛期比預想中更長、更痛,且還沒有結束。“陣痛的壓力對每個人都一樣,各方都不容易,都在努力熬過陣痛期。”
“撞墻”狀態前后的能量供給轉變,放到經濟來看,郁亮認為,就是新舊動能轉換階段——國家經濟要轉換新的發展動能。
而放到企業來看,行業陣痛期企業如何穿越周期,郁亮借用海爾集團的理念:“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只有順應時代改變的企業,才有可能穿越周期。
城市永不落幕
為了穿越周期,萬科選擇了開發經營服務并重的戰略。
郁亮分享了這其中的兩個重點難點。
第一大難點首先是需要培養出賺小錢、賺慢錢、賺辛苦錢的能力,比如物流業務、長租公寓業務。
尤其是長租公寓,在他看來,是不動產業務中最難賺錢的業務之一。
萬科是業內最早開始布局長租公寓業務的房企之一——2016年時,萬科推出集中式長租公寓品牌“泊寓”,目前已經在34個城市,開業18萬間房源,出租率保持在95%左右,維持中國集中式公寓第一的位置。
但“泊寓”業務,一直到了9月份,才實現了累計權益凈利潤回正,預計今年內將實現整體盈利。
但郁亮同時強調,哪怕當前賺錢很艱難,但萬科的各業務線仍然在關注產品和服務。
“好企業不是算賬算出來的,省錢省不出未來,創造價值更有必要,萬科要做性價比的管理。”
第二個難點,是商業模式能否實現閉環。
經營服務業務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見效慢。尤其是在地產主業下行周期里,更是無法有富余現金流去支撐其他業態的前期投入。
這種狀態,一直到今年初REITs政策推出,才算出現了解決的希望。
郁亮進一步表示,萬科商業、物流、租賃住房都在積極準備REITs,有信心取得突破。一旦完成REITs的環節打通,萬科就有望真正從開發商轉變為不動產商。
“每10年都會有人說紐約不行了,但它仍然還是最偉大的城市”,郁亮堅信,跟著城市發展,一定會有機會。
政策可以更好
這次交流會上,對于此前 “跌過頭”的觀點,郁亮卻是多了些樂觀感知。
他以今年旅游、演唱會市場的復蘇為例,市場自身會產生向上修復的動力,壓縮越厲害,向上修復的動力可能更強。
“短期看,市場存在壓力,長期看,有信心。”
但回到當下,市場主論調還是有點悲觀。他認為,主要有兩種聲音主導了市場:一是“住房過剩論”,二是“政策無用論”。
前一種聲音具體來看便是,房子太多了,隨著人口減少,以后不需要這么多房子,開發商也不需要蓋了。
郁亮稱這是一種“居住面積被平均”的錯覺,城市居民(居住面積)被鎮上居民平均,大城市居民(居住面積)被小城市居民平均。
郁亮估算,目前國內城鎮人均居住面積38.6平方米(建筑面積),如果折成使用面積,僅僅相當于40年前日本的居住水平。
“隨著中國經濟長期的發展,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居住水平不可能停留在40年前日本的水平上。”
他進一步說道,必須動態看待人均居住面積。
前段時間郁亮去了西雙版納、西昌看項目,在這些地方他發現了大量的旅居人口,不少項目70%-80%都賣給了北方客戶,這里滿足了他們的季節性避寒、養老需求。
今天的居住問題都聚焦在“長期居住需求”,未來隨著生活水平改善,會有更多的“短期居住需求”。
另外一種聲音是“政策沒用了” 。
對此,郁亮表示反對,“政策雖然不是萬能的,但絕對不是沒用的。”
但他也認為,政策還可以用得更好,像每個城市應該用好“因城施策”這一工具,根據自身的市場情況進行調整。
另外,郁亮還看到,目前需求端的政策比較多,其實供給端方面也存在調控的空間。
“某些城市樓市庫存多,就可以放緩、暫停土地供應;又如,將錯配的土地資源進行調整,把閑置的商業、辦公資源,調整成需求更大的用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