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本公眾號,每日收到干貨
關注本視頻號,預約最新直播↓↓↓
按:從9月30日開始,我在每天連載我的大學日記,參見:
希望給大家提供一些借鑒和研究的素材,同時也算是給我自己留存下歷史檔案備考。
0
本次內容提要
這次要發布的是我大一下學期一段時間(1999年4月24日-5月7日)的記錄。
從這期間的記錄來看,我對自己過往存在的一些問題已經有了明確意識,在繼續想要改善狀況,比如人生定位、學習方式。
但是,我還是不知道怎樣找到人生方向,只能評判分析為什么會如此,不過,這段分析也是作為一個大一學生來說的一種難得探索,可資研究參考。
比如,我認識到當年年少時還有改造世界的理想,但為什么到了大學,就越發覺得力不從心了;還認為人在青年期確立理想之所以困難重重,主要是出于對自己能力的不確認。
繼而,又感到, 之前的教育中,缺失了對學生的理想教育、價值觀教育,沒有讓學生看到社會現實,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方向。
這不得不說還是有一定深度的,比較準確地找到了問題的癥結。
我現在也一再呼吁, 我們的教育中要加入教學生找到自己人生方向的生涯教育,不能只是教學生考試的應試教育。
這方面教育,如果學校提供不了,那就家長們盡量給孩子來提供吧!
但說實話,這么多年過去了,大學生們還是一再迷茫著,這個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我現在從事生涯規劃教育工作,就希望能喚醒更多家長和老師的生涯規劃意識,從而幫到更多的孩子!但愿能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
在我當時的日記里,還有一段,也值得注意。
那就是我談到我當時的文字表達是雜亂無章的,我也知道原因所在,就是因為我的“思想的不成熟和價值觀的不穩定”,也就是因為沒有堅定的思想和人生方向,所以說話也不是那么肯定清晰。
“青年人的文字,可能表現出他們思想的“不成熟”和價值觀的不穩定,或茫然無序,或雜亂無章,或信手下筆為文散漫,或涂涂抹抹卷面不潔,總是當時思想特點的體現。”
其實, 大學生的思想狀況,真的很值得關注,他們是從學生到社會人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況,才知道需要給青少年提供什么教育和幫助,讓他們發展得更好。
所以,我現在“不厭其煩”地連續整理發布我當年的大學日記,也是在研究這個問題,感覺這件事是很有意義的。
也歡迎大家把我當年的日記和當年的我當成樣本來進行研究!
以下是本次要發布的日記正文:
1
關于職業的思考
4.24 :
《長大》
當年的書生意氣,雄心勃勃,躊躇滿志,要改造世界,造福于民……
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責任的加重,越發覺得力不從心了。 發現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自己都不具備濟世救人的能力。
而且, 自己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如考試、就業等)都成問題,甚至連人生定位都難確立了 ,于是重又沉默, 上下求索著人生問題的答案。
這是在拯救自己 ——他能做到的,似乎不是“兼濟天下”,而只好獨善其身了。
沉重的長大!
《我們應該如何選擇職業?》
人在青年期確立理想時為何遭遇那么多困難,“想得越多越糊涂”,主要是因為對自己能力的不確認。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之大,讓他們覺得難以彌合 ,于是寧愿去找尋“適合”自己的定位,而不是努力完善自己以求達到原先理想所需的要求。
苦難教育的確太少,以致產生了目前“少年人愛做夢,青年人總踏空”的現狀—— 為何不在少年人做夢時就提醒他們注意彌合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為何不在對少年人宣揚理想的崇高與偉大時也告誡他們在現實中實現理想是如何艱巨的事,而讓他們總滿懷憧憬地生活在理想國里,直到青年時代被現實擊碎美夢而陷于茫然無助的境地?
在少年時進行那樣的苦難教育看似殘忍,卻是青年時不幸的預防針!
《應試教育,都是你的錯!》
怕影響學生的情緒,為了讓他們“安心”學習,準備考試, 老師只能多強調學習(研究問題),少談理想(談主義)——這是“以善害真”哪!
不但如此,高考指揮棒的作用,使德育和美育在校園里、家庭中、社會上受到冷落,學生的辨別力很低,更 沒有建立起一套自己的價值觀,進入大學(成了青年)便不知所措,六神無主了。
《對“雜亂無章”的解釋》
青年人的文字,可能表現出他們 思想的“不成熟”和價值觀的不穩定 ,或茫然無序,或雜亂無章,或信手下筆為文散漫,或涂涂抹抹卷面不潔, 總是當時思想特點的體現。
2
關于學習的思考
4.29:
《學習建議》
學習課本知識盡量做到短時高效。
讀課外書、查資料,要有目的性——如與自己興趣有關或迫切需要解決的,分別定出長短期讀書計劃;
關注學術研究最新動態(現刊);學貫中西;
注意學習環境和作息時間,不可以健康為代價換取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寫文章要明白易懂,勿以辭害意;
征詢有見識、有學問人的意見再讀書,可以避免誤入歧途和節省學習時間(仿佛找到一條通向目標的捷徑)。
《回顧與總結》
在現在這種事務繁雜、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很是缺少“回顧所學,總結經驗”的時間 ,不管有沒有效果,不管效率多么低,方向多么偏,只顧埋頭學 ,總以為自己看的越多,吸收的越多,便越“好”(不敢說“接近自己的目標”,因為大多數人是沒有目標的)。
其實,對于那些不善回顧總結的人,有可能在同一地跌了許多跤,他也未能察覺。
《保持平和、淡泊的心態》
一味強調效率,容易讓人失去享受學習樂趣的興致,一味強調效果又容易將人導入功利主義的圈子里,以致難以安下心來做學問,最重要是與自己達成妥協,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量努力,不了解自己的真實水平,好高騖遠(仍是受柯維啟發),便必定會多碰壁。
《望窗外垃圾車所想》
有誰關心過他們——做的是最臟最賤的活,拿的是最低最少的工錢。
他們是只會干活,不會為自己“吶喊”的“傻子”,“聰明人的奴才” ——聰明人只管成天心安理得享受他們的勞動成果,見到他們處理過的地方稍有不潔還破口大罵:“中國人的素質,多么低下!”
只管為自己爭名譽爭權益,千方百計要讓自己生活好一點以證明“改革的春風”已吹到他所在的角落里,只管心無旁騖地唱:“為什么我們的生活這樣快樂?”而毫無顧忌地隨手扔、隨地吐,他們工作的艱辛和生活的困難是不去過問的。
他們,環衛工人,應該得到社會的尊重——這種尊重表現在每個社會成員對環境衛生的自覺愛護上,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來!
依照本能生活是最節省時間的。
忠實于自己,進而真誠于別人,便無需盤營算計,你會過得輕松開心,還會獲得贊譽。
3
關于生活的雜感
5.3:
《夢》
與幾個同樣手無寸鐵的……,代表正義,跟黑社會開戰。
首先奪得一手槍,繼而是步槍、沖鋒槍,開火……
(詩)《致愛人》
也許,你問我什么/我答得含糊不清,或只是沉默
也許,在你面前/我……我……只能說“我……”
但,在我看來,只有你才值得我這么做!
5.4:
《有志氣的人》
抱定目標毫不放松,未達目的絕不罷休。
廢寢忘食鍥而不舍,堅持奮斗直至成功。
關鍵是——“意志堅強”。
5.5:
《我要當導演》
不是為要那種一統天下、高高在上的感覺,為的是證明“知識分子能夠改變自己寄人籬下的命運”——策劃一個劇,進而策劃自己的人生,那份掌握命運的感覺呀!
5.7:
《生活經驗》
不要在困極之時才睡,猶如勿在餓極之時才吃。
生活方式是“自然”(certainly)選擇的結果,無需費心思設計。
《呼喚“孤獨”》
這段日子里,全然沒了孤獨感,所有想到的問題都能找到人談論,盡管用的盡是那種模棱兩可的“詩意”的語言(以掩飾和逃避什么),這正證明了這段日子的思想沒有了深度??磥?, 需要那種自己和自己在一起的機會了。
疏于表達。每天的生活似乎無事可記。
跟自己都無話可說?
讀了書,卻沒有寫字的沖動。看來,我是被“太多的文化傷害了”,以至不能自拔, 不知道除了讀書該干嘛。 我的確是不知道“怎樣不讀書”。
(以上的文字是在讀《愛與孤獨》時產生的。)
作于1999年4-5月大一下學期
學習生涯規劃與志愿填報、咨詢相關問題,有以下四種方式可以跟我鏈接:
1、直播:點擊下方按鈕,關注我的視頻號,預約直播(如果顯示過期,也可點擊預約最新直播),到時可留言或連麥咨詢;
2、加群:點擊下方按鈕,關注本公眾號,在后臺回復“加群”,按對應身份加入“任煒老師生涯支持群”,將每天收到生涯規劃相關資訊;
3、微信:添加我的微信,隨時可向我提問咨詢(均為本人親自回復),還可索取生涯規劃、志愿填報的干貨資料合集。
添加任煒老師微信
4、培訓:我近期正在開設生涯規劃與志愿填報培訓,家長和從業老師皆可報名,參見文章說明: 滿10人開班,加上方微信可咨詢報名。
其他需要,可掃碼查看:
關注本公眾號之后,在公眾號后臺留言發送以下關鍵詞,可收到相關文章:
1.高一選科:“選科”
2.高中規劃:“高中”
3.成績提升:“提分”
4.專業選擇:“專業”
5.綜合評價:“綜評”
6.志愿填報:“報考”
7.文科出路:“文科”
8.低分出路:“低分”
9.就業形勢:“就業”
10.考研形勢:“考研”
11.就業準備:“準備”
12.生涯教育:“教育”
13.心理調適:“心理”
14.勵志故事:“努力”
15.幸福秘訣:“幸福”
16.學習規劃:“學習”
17.高考減壓:“減壓”
18.錄取分析:“錄取”
19.是否復讀:“復讀”
20.大學規劃:“大學”
志愿填報文章合集:“合集”
高中生升學規劃免費課程:“課程”
進入公眾號后臺方式:在本篇文章上方點擊藍字“任煒老師”,或點擊我的公眾號名片即可。
在下方界面點擊“發消息”,填寫關鍵詞發送,即可收到相關文章。
如有其他問題 ,也可以在我的公眾號后臺輸入關鍵詞搜索,會出現很多相關文章。
見本文中的說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