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的國家象征和政治中心,人民大會堂在許多方面被認為是一個奇跡。發展至今,人民大會堂已經成為了中國政治和外交活動的重要場所。
一、延安時期的偉大構想
人民大會堂始建于1958年。其實,早在延安的時候,毛主席就已經在腦海中產生了這一偉大構想——建造屬于中國人自己的,能容納一萬人之多的大禮堂。不過,新中國成立后,各行各業百廢待興,再加上人民大會堂是一個規模浩大,且前所未有的工程,在當時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這件事一直被擱置下來。
一直到1958年9月,中央才正式確定了修建人民大會堂的方案,地點就選在天安門西側和西長安街南側,并將建造截止日期確定在次年國慶之前,目的是為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紀念日,同時以此來展現新中國建國十年以來的建設成就。
不過,因為人民大會堂畢竟是建國后中國建筑史上的一次全新嘗試,而且建筑工程量實在是十分巨大,再加上時間緊張,在規定期限內完成難度很大。要知道,當年故宮的初步建成也是用了10年時間的。
但是,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永遠不會讓人失望,他們再一次在不可能中創造了奇跡,他們不僅在最后如期完成了任務,而且還將時間收縮至10個月內提前竣工。
時間緊,任務重,留給設計師和工人的時間不多。當時,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萬里對于這項工程十分重視,并親自參與到指導、部署工作的過程中,為了拿出一個高質量且切實可行的方案,北京市還向全國各地的建筑專家紛紛發出了邀請。
可以說,在人民大會堂的建設過程中,我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攻破了諸多建設技術難題,并終于在經歷三百個日夜的嘔心瀝血之后,將融入了現代化元素、凝聚了中國人民智慧和勤勞的人民大會堂,展現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遠遠望去,氣勢恢宏。
二、毛主席:因為它屬于人民!
據說,人民大會堂建成后,毛主席曾親自到這里視察。當時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萬里也陪同在一旁,萬里向毛主席匯報了人民大會堂的相關情況。由于當時的人民大會堂還沒有確切的名字,人們一般以萬人禮堂稱呼。休息時,毛主席無意間問起萬里:“你叫它什么?”
萬里回答說工程目前還沒有命名,不過有人提議叫“民宮”,也有人提議叫“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堂”。對于“民宮”這個名字,毛主席認為里面帶個“宮”字,難免有些封建的味道;但是,對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堂”這個名字,毛主席卻表現出了十足的興趣,隨后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有點長。比如人家要問老百姓,你到哪里去了?老百姓一定說:到人民大會堂去了。我看,就叫‘人民大會堂’吧,因為它是屬于人民的!”就這樣,毛主席一錘定音,人民大會堂的名稱由此被確定下來。對于人民,毛主席總是有著最特殊的情感……
后來,人民大會堂中舉行了中國最高權力機關的會議,決定著國家的重大議題,同時還是舉辦國家級盛典和國際會議的首選地點,各國領導人和外交官員在這里進行重要的談判和交流,并逐漸成為中國政治和外交活動的中心,成為中國的一張亮麗的名片。
其實,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人民大會堂都是中國的驕傲。人民大會堂的建成不僅僅是一座建筑的完成,更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象征著中國國家的獨立、強大和自信,彰顯了中國人民的奮斗和團結精神,而人民大會堂之所以被稱為奇跡,也在于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