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周海江在西港特區成果發布會上致辭)
文|華祥名
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千年。
蘇商,自古就是古絲綢之路的開拓者。
10月17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柬埔寨西港特區成果發布會”在北京京倫飯店舉行。
來自江蘇的紅豆集團董事局主席周海江出席活動并致辭,他表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紅豆集團對外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取得了非凡業績;對內狠抓產業高端化和科技創新,始終保持著平穩健康發展。
西港特區由紅豆集團聯合中柬企業在柬埔寨西哈努克省波雷諾縣共同開發建設,被多次寫入中柬《聯合聲明》和《聯合公報》。今年9月,柬埔寨首相洪瑪奈訪華期間雙方發表的《聯合公報》中再次提及西港特區,指出要“充分發揮中柬產能與投資合作機制作用,著眼柬建成西哈努克省多功能經濟示范區愿景,共同開展柬‘工業發展走廊’研究。依托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和金邊-西港高速公路等項目,吸引更多有實力的中國企業加大對柬投資”。
這個深受兩國領導人關注及肯定的經濟特區,自2008年2月奠基以來,就不斷加快開發建設,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緊抓機遇,乘勢而上,成為了柬埔寨發展最快、影響最大、社會形象最好的經濟特區。如今,西港特區以占柬埔寨全國約萬分之0.615的土地面積,集聚了柬埔寨約1.8‰的人口,貢獻了柬埔寨約7.13%的進出口總額,被譽為西哈努克省經濟發展的“火車頭”,當地民眾的“金飯碗”。
正值“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之際,我們來到紅豆集團和西港特區深入調研,聽紅豆人講述了如何將“共贏”的紅豆精神,播撒在柬埔寨的故事。
(西港特區董事長陳堅剛介紹西港特區發展成果)
荒蕪之地建成了“金飯碗”
西港特區是中柬兩國政府唯一認定的國家級合作區,該區被洪森親王稱為“親兒子”。
而西港特區的建立,與一家中國民營企業紅豆集團密切相關。
2008年,紅豆集團響應國家號召“走出去”,將柬埔寨的西港特區”定為“出海”第一站。直至后來,開始聯合中柬企業共同開發建設西港特區。
彼時這里卻是一片荒蕪,面對重重困難,黨的二十大代表、紅豆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周海江沒有被困難嚇倒:
“我帶著員工頂著烈日,冒著40攝氏度的高溫,對全區11.13平方公里、70米落差的丘陵之地,反復丈量、核定施工。而當地村民主要的收入來源是種田和養牛,起初一些當地村民擔心開發后沒了免費牧場放牛。我們對他們承諾,將來到園區上班,每個月能賺回一頭牛。經過一家家一戶戶的上門溝通,西港特區涉及300多戶人家,我們挨家挨戶做工作,才征得他們的同意。”
歷經10多年,西港特區已經從一片荒蕪之地成為了柬埔寨發展最快、影響最大、社會形象最好的國際化工業園區,成為了中柬共建“一帶一路”的標志性項目。
目前西港特區首期6平方公里區域內已實現“六通一平”。即通路、通電、通水、通網、排污、排水和平地。特區從2013年的54家企業入駐、9000名員工就業,發展成為如今擁有來自中國、歐美、東南亞等國家及地區的175家企業、創造就業崗位近3萬個的國際化工業園區。—— 現在西港特區的企業數占西哈努克省全省工廠企業數約60%,屬地波雷諾縣70%的家庭有人在西港特區工作。西港特區也被形象地稱為西哈努克省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和當地人民的“金飯碗”。
柬埔寨政府出臺的《2015-2025工業發展計劃》特指出,要把西哈努克省開發為多功能經濟示范區。據柬埔寨海關最新發布數據,2023年1—9月,西港特區內企業累計實現進出口總額25.07億美元,同比增長31.7%,占柬埔寨進出口貿易總額約7.13%。
今年5月22日,通用輪胎科技(柬埔寨)有限公司正式開業,柬埔寨時任首相洪森親王親臨現場為項目剪彩,該項目投資達3億美元,是目前西港特區內單體投資規模最大的項目,全部達產后,年產可達500萬條半鋼胎和90萬條全鋼胎,解決就業約1600人,為公司新增22億元營收、2.5億元利潤。
柬埔寨海關總署免稅區管理局副局長金恩為此評價道:“柬埔寨有39個經濟特區,其中西港特區規模最大,發展勢頭最強勁。”
柬埔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中心主任占達利·尼克則認為,西港特區已成為西哈努克省乃至柬埔寨經濟發展的引擎,柬中合作“金名片”愈發亮眼。
而隨著西港特區的基礎建設、配套服務日漸成熟,世界越來越多的優質企業也將目光投向了這片藍海熱土。
(圖為現在建成的西港特區)
實現了“八方共贏”
西港特區在開發建設中,始終踐行“攜手實現共同發展繁榮”的“一帶一路”的精神,就像周海江介紹的那樣,西港特區始終堅持與“股東、員工、顧客、供方、合作伙伴、政府、環境、社會(社區)”八方建立共贏關系的“八方共贏”理念。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指引下,西港特區使周邊百姓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家住波雷諾縣的阿柴在進入西港特區工作之前,主要靠打臨工糊口,收入極不穩定。2017年,阿柴進入區內的威士敦國際電力系統工程(柬埔寨)有限公司工作,不僅擁有了穩定收入,技能水平也得到了不斷提升。如今,阿柴買了土地,建了新房,還與同在特區工作的妻子相識相愛,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培金,西港特區內英瑞國際(柬埔寨)有限公司員工,主要負責公司的電力維修。進入公司七年來,已從一名普通員工成長為課長,工資收入有了明顯提升,如今,他已把摩托車換成了小汽車,家里也新建了新房,日子越過越有奔頭。而作為西港特區周邊村莊布騰村土生土長的村民,他也見證了家鄉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記得以前,村里的路很窄,都是土路,房子都很簡陋,我的一些鄰居日子過得很困難。現在一切都不一樣了,大家日子好了,很多人住上了大房子,街上店很多,路也寬了。”
“因為西港特區,我們村民的生活更加富裕了,之前每個家庭只有一輛摩托車或者根本沒有,但如今,很多人都在西港特區的工廠里工作,收入不斷增加,有的家庭買了兩三輛摩托車,有的家庭買了汽車。西港特區帶動了默德朗鄉乃至波雷諾縣的發展。”默德朗鄉鄉長彌占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深有感觸地說道。
得益于西港特區的發展,如今的布騰村,已沒有了茅草棚,取而代之的是彩色的磚瓦樓房,沿街布滿了生意興隆的超市店、手機店、服裝鞋帽店、醫藥店等。西港特區正助力村民邁上富裕生活的康莊大道。
(圖為現在建成的西港特區)
架起中柬友誼橋梁
走進西港特區附近的江蘇—西哈努克默德朗友好學校,窗明幾凈的教學樓、寬敞整潔的操場,讓人眼前一亮。這所學校雖然不大,各項教學設施倒是“應有盡有”,儼然是一所教學設備先進的現代化學校。然而,多年前,這里還叫默德朗學校,校舍破舊,設備簡陋,教學條件極其艱苦。
“原先,我們學校到了下雨天屋頂還會漏水,在西港特區的牽線下,中國江蘇省、無錫市政府給予了我們很多幫助,如今,學校教學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學生也越來越多。”江蘇-西哈努克默德朗友好學校小學校長POL PANHA感激地說道。
從電教室、教學樓,到圖書室、籃球場、供水平臺及體育器材,多年來,依托西港特區這個橋梁紐帶,江蘇省政府、江蘇省紅十字會、無錫市紅十字會對江蘇—西哈努克默德朗友好學校一次又一次伸出了援助之手。
2022年,江蘇省政府又出資委托西港特區公司對學校修繕了教室和廁所的屋頂、教學樓場地、教室門窗等,捐贈了一批教學和學習用品;江蘇省紅十字會、無錫市紅十字會援建了操場、廁所等,使學校的教學設施得到了進一步改善,成為了當地教學設備先進、設施齊全的鄉村學校。正如它的名字一樣,該校已成為了江蘇省和西哈努克省友誼的見證者。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西港特區公司十分重視對教育的投入,采用“扶智+扶志”相結合的教育幫扶模式,激發內生動力,點燃了一個又一個當地青年的夢想,改變了一個又一個家庭的生活。早在2008年2月,西港特區公司就捐資為當地修建學校,并長期堅持多種方式的捐資助學。如:幫助改善辦學條件;多次捐贈學習用品;表彰獎勵優秀學生;得知周邊學校中有一些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相繼輟學時,當即發起“幫貧扶困,捐資助學”的愛心結對幫扶活動,以“一對一”形式資助品學兼優、家庭生活困難的學生,幫助他們完成學業等。
創業初期,西港特區公司還因陋就簡在周邊學校開設夜校。西港特區公司員工自購照明設備、自帶茶水,堅持利用業余時間,輪流為當地青年人和學生義務教授中文,使他們能以語言特長在區內的中資企業謀取較好工作崗位,迄今已有數百名周邊村莊的年輕人和學生先后參加學習,有的已在區內的中資企業擔任“白領”。
為使本土人才的培訓更具系統化、專業化,西港特區公司于2012年聯合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共同開展培訓工作,對區內柬籍員工及周邊村莊學生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和語言培訓,推進柬埔寨農民實現向現代產業工人的轉變,現已有9萬人次接受過培訓。同時,西港特區公司還于2010年、2015年先后資助兩批柬埔寨優秀青年到中國紅豆大學及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留學深造,如今兩批學員都已學成歸國,奮戰在西港特區和柬埔寨國家經濟建設的各個崗位。
而事實上,除了在教育領域的合作,在西港特區的橋梁紐帶作用下,作為友好省(城),江蘇、無錫與西哈努克省、西哈努克市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全方位的。兩省、兩市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經貿、教育、醫療、互聯互通等領域的合作不斷向縱深推進,兩地人民的友誼也在一次次的交往中不斷升華。
自2015年起,先后六次配合江蘇省援外醫療隊在西哈努克省開展免費醫療巡診活動,西港特區公司的志愿者們陪同醫療隊走進當地鄉村、學校,為當地村民和兒童做體檢,治療疾病,使近8300名西哈努克省當地患者得到了診治,受到了當地百姓的歡迎。2017年,無錫市人民政府與西哈努克省衛生局、西港特區公司在特區內共建衛生服務中心,為特區內的員工及周邊村民提供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
“在我看來,義診活動不僅僅是西哈努克省和江蘇省在醫療衛生方面的交流和合作,更是一項慈善活動,為貧困窮苦的百姓提供了醫療服務,為他們帶來了希望。”西哈努克省政府公共關系與國際合作處處長維薩多次對接江蘇省政府在西哈努克省開展的醫療巡診活動。他認為,西哈努克省與江蘇省有著長足的友誼,彼此之間有很多互動交流,而義診活動無疑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友誼體現。
西港特區還堅持履行社會責任,多次向柬埔寨紅十字會捐款;積極向波雷諾縣、默德朗鄉受災民眾捐贈大米、被褥、飲用水等;捐資助學,發動員工開展“一對一”幫扶貧困學生;成立“柬中友誼公益志愿者聯盟”,長效開展公益慈善活動;全球新冠疫情發生后,積極向相關單位捐贈防疫物資。
“‘一帶一路’是一條共贏之路、連心之路,把’一帶一路’打造成民心工程,才能受到沿線國家及百姓的擁護,真正實現為民造福。”周海江如此感慨道。
有人曾問周海江:西港特區成功的秘密是什么?
“以‘共贏’理念推動西港特區在柬埔寨的土地上根深葉茂,本固枝榮。”周海江如是回答。
作為“中柬務實合作的樣板”,西港特區未來仍將繼續努力,使共建、共享、共贏的果實愈加芬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