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勝
20多年前應該還屬于電視時代,《六安新周報》彼時的名稱就是《六安廣播電視報》。記得上面刊登的一周央視、安徽臺及本土電視臺的節目單最受觀眾歡迎,成了家家戶戶的電視收視指南,幾乎每個家庭都會訂閱,一度躍至紙媒私人訂戶之首。
我愛看《六安廣播電視報》自然與他人有毫不同,主要還是被其副刊吸引。
改革開放以后相當長一段時間,紙媒形式主要是黨報和行業報,副刊只是點綴,一般一周才有一版。后來有了都市報,民生新聞占據大量篇幅,副刊版面也呈現百花齊放。但六安這樣的城市規模,報業仍是處于起步階段。正是在這樣的情形下,全省地級市合用一個刊號的廣播電視報橫空出世,《六安廣播電視報》開始走入了尋常百姓家。
起初我還只是文學愛好者,經常給該報投稿,并且陸陸續續發表了不少的散文、短篇小說。2003年,《中華新聞報》安徽記者站招聘記者,我把在《六安廣播電視報》上發表的文章剪貼在一起送審,居然被錄取了。2005年,我又入職《江淮晨報》,擔綱“安徽新聞名專欄·晨報地理”主筆。后來調至《合肥晚報》,擔任文化專刊《最合肥》主編,直至退休。
回首往事,與《六安廣播電視報》可謂紙上相聚,情真意摯。
記得有段時間,《六安廣播電視報》是在合肥報業傳媒集團印刷廠印刷的,有好幾次我在印刷車間看《最合肥》大樣,順便看到了剛剛印好的《六安廣播電視報》,立馬先睹為快,為在異地看到家鄉的報紙而興奮不已。
有一次,我在報社電梯里巧遇時任總編輯楊國潮和主任記者朱天明,聊天中得知,原來他們是到合肥報業集團取經的。《六安廣播電視報》準備轉型改版為《六安新周報》。這讓我十分佩服他們的職業敏感度。因為隨著網絡的興起,廣播電視報已經不適應時代的要求,適時華麗轉身,乃明至之舉。
事實證明,各個省轄市的廣播電視報都已逐漸萎縮,甚至消失,而《六安新周報》轉型成功,至今仍能從紛繁復雜的全媒體浪潮中分得一杯羹。
到合肥工作后,我仍十分關注《六安新周報》的成長、發展,尤其是他們的融媒體平臺,具有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交互性強的特點,可以迅速將信息傳播給目標受眾,提高《六安新周報》的影響力,為宣傳、推介家鄉六安不余遺力。
我與《六安新周報》的許多記者、編輯也成了推心置腹的朋友,經常會有一些互動,包括他們舉辦大型活動,只要邀請到我,就一定抽空參加。
當然,他們也經常支持我的工作。2014年初,安徽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安徽省文史研究館)組織專家學者調研大別山紅色文化圈,讓我擔任《皖西重鎮分路口》主編,朱天明等老朋友幫我聯系六安市黨史辦,陪同采訪相關人員,才使得圖書順利付梓。
此情此景,山高水長!
(作者系安徽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安徽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