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航拍絲路科學城未來之瞳區域。 記者 蒲茜攝
法士特年產二十萬臺S變速器智能工廠。 通訊員 楊皓攝
10月12日,在位于西安高新區的交叉信息核心技術研究院(西安)有限公司,國內首款基于芯粒技術的AI芯片“啟明930”正反復進行算力測試,為下一代芯片量產打下扎實的技術基礎。
“有別于傳統單芯片設計模式,它可以通過高速接口搭載多個功能型芯粒,實現算力拓展,填補該領域國內空白。”交叉信息核心技術研究院(西安)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喬軼男說。
2022年底,西安獲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作為清華大學與西安市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的最新成果,“啟明930”持續挑戰算力極限,是陜西省以西安“雙中心”建設為牽引,以建好用好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為支撐,以深化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為點火器,持續加大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力度、深度和效度的一個縮影。
創新潮涌,動能澎湃。
截至9月30日,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2552.64億元,同比增長55.28%;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17254家,是去年全年總數的1.08倍;6441家高新技術企業通過評審,同比增長41%。
夯實產業根基
10月12日,在西安高新區絲路科學城硬科技產業區,比亞迪新能源乘用車零部件擴產二期項目新落成的廠房整齊排列。這個總投資90億元、占地面積達2000畝的超級項目,從開工到投產,僅用時7個月。
比亞迪新能源乘用車零部件擴產二期項目是省級重點項目,也是絲路科學城區域重要支撐項目之一。
“項目將建成電機、電控、電池、齒輪、制動器等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核心技術生產基地,達產后,每年預計新增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能40萬套,年產值700億元,可帶動就業2萬余人。”絲路科學城發展中心主任申康說,“項目將進一步助力陜西建成集汽車研發、生產制造及零部件制造于一體的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
近年來,西安聚焦新能源汽車產業增鏈延鏈補鏈強鏈,招引了一批上下游企業,相關項目建設快速推進。不只是比亞迪,作為西安“雙中心”核心承載區,絲路科學城處處展現著產業發展的蓬勃朝氣。
鉑力特金屬3D打印應用于先進的飛機、發動機、火箭和衛星等重要領域;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可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以及基礎科學研究、高技術研究等領域提供可靠的高精度授時保障;中科微精的飛秒激光超精細微圓孔制造裝備項目突破光束掃描技術、自適應定位技術等七大關鍵技術;和其光電多款紅外測溫設備突破關鍵難題……
今年,西安高新區貫徹落實全省“三個年”活動安排部署,提出聚焦打造“科學、科創、產業、服務”四大圈層、構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產業化”全鏈條創新體系的規劃,持續釋放硬科技創新活力、提升硬科技產業實力。
目前,絲路科學城已系統部署了一系列重大科學基礎設施,聚集企業4000余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217家、規上工業企業115家。
蓄足發展動能
9月23日晚,杭州亞運會開幕式上,奔跑的數字人火炬手、絢爛的電子煙花驚艷亮相,通過地屏、立體透視網幕,以裸眼3D視效向全世界觀眾呈現了一幅美輪美奐的東方畫卷。
震撼視效的背后,是西安諾瓦星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屏體與設備無感切換、應用10G工業級光纖傳輸等核心技術智慧系統的響應與支持。作為西安本土培育的硬科技企業,諾瓦星云擁有境內外專利875項、軟件著作權177項、集成電路布圖設計4項。在本次杭州亞運會開幕式和閉幕式上,從視頻控臺、拼控處理到顯示控制,諾瓦星云向世界展現了西安的科技力量。
不只是諾瓦星云和亞運會,在北京冬奧會、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全球創投峰會等重要時刻都有西安硬科技的身影——
因諾科技研發的首臺國內越野滑雪輔助訓練無人機系統在冬奧會上亮相;
由西安光機所研制的艙外航天服攝像機,記錄下航天員“太空漫步”的驚艷一刻;
奕斯偉芯片晶元、“啟明920”AI加速芯片等核心技術上榜“西安硬科技十大突破”……
硬科技產業聚集效應逐步顯現,彰顯西安高新區持續完善硬科技創新創業最優生態的魄力和決心。
目前,絲路科學城已布局建設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先進阿秒激光設施兩個大科學裝置。“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建成后,將助力構建我國天地一體化授時體系,帶動計算機、通信技術、天線技術等相關技術和產業的發展;先進阿秒激光設施預計產生的阿秒脈沖可達國際最高水平,將為基礎物理、化學、生物、信息等領域的發展提供全新研究手段,推動我國在新材料、生物醫藥、能源、信息技術等領域取得原始創新和重大應用。”申康說,已建成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寬禁帶半導體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先進光子器件工程創新平臺、奕斯偉集成電路創新中心和正在全力推進的陜西空天動力創新中心、北斗星基增強系統等項目也將為光子、空天、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強的創新驅動力。
優化科創生態
西安科教資源豐富,擁有83所高等院校、102個院士專家工作站、47個博士后創新基地,各類專業技術人員近100萬人。
隨著一系列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和高能級創新平臺的逐步落地,在“雙中心”的牽引下,西安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步實現融合集群式發展。
截至目前,西安已布局建設18個共性技術研發平臺、23個新型研發機構、34個未來產業創新研究院、69個“四主體一聯合”校企新型研發平臺和10個中試基地;國家超算西安中心、中國—中亞“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2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3個全國重點實驗室、7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相繼獲批;累計培育各級“專精特新”企業562家,其中國家級113家,占全省總量162家的70%,位居全國“專精特新”小巨人百強榜第15位。西安初步形成了逐級提升、特色鮮明、梯度發展的企業培育體系,展現出蓬勃旺盛的發展活力。
通過不斷統籌技術、人才、資本、服務等全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西安構建硬科技眾創載體引領區,形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鏈條式創業孵化體系。
以龍頭企業、重點高校、高水平科研機構為依托,西安大力實施科技型企業倍增計劃,深入推進“登高、升規、晉位、上市”四大工程,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規上”企業、“專精特新”企業、上市企業全鏈條培育體系,科技型企業數量體量質量大幅提升。
今年上半年,西安市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314億元、增長31%;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分別達到10431家和10186家;新增上市公司5家,總數達到104家。
建好“雙中心”、做強“硬科技”、做優“秦創原”,越來越多的科創資源在西安匯聚,越來越強的科創力量在西安集結。“我們將持續深入開展‘三個年’活動,繼續大力推進科創項目建設、科創主體壯大、科創機制完善、科創生態優化等工作,加快‘雙中心’建設,為打造國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高新技術產業和制造業基地,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更多力量。”西安市委常委、西安高新區黨工委書記馬鮮萍說。( 記者 劉印 蒲茜)
來源:群眾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