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城市馬拉松的“跑友”發現,如今城市馬拉松賽太多了,跑不完,根本跑不完。
今年以來,隨著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馬拉松賽事的開跑,多地也重燃城市馬拉松賽事。
根據《2023中國田徑協會路跑工作報告》顯示,2023上半年已備案的路跑賽事達133場,其中全馬賽事61場,半馬及其他項目72場,涉及26個省級行政區。
裝備費、交通費、住宿費……持續地“跑馬熱”背后,一個千億市場正徐徐拉開。
“今年的賽事太密集了,跑得實在有些累了。”
國慶過后,剛剛從某地參加完半程馬拉松的安徽半職業“跑友”張傳兵,有些疲憊地告訴城市君。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短短一個月內,他已經第三次“趕場”參加省內的馬拉松賽事。
他很希望通過跑完全國主要城市的馬拉松賽,能有機會達到參加波士頓馬拉松的BQ(世界著名馬拉松賽的入門標準,男性至少得跑出3小時02分51分的成績),許多“跑友”將參加此賽事視為最高榮譽。
馬拉松作為一項近年來普及率最高的體育賽事,被很多熱愛體育的人所追捧。
根據賽事規定,全馬是42.195公里,半馬是21.0975公里,無論參加半馬還是全馬,都是對參賽者體質和意志的極大考驗。
同時,對于舉辦城市來說,馬拉松賽的場地多從城市道路選取,既是對外打造城市名片的最好途徑,也是帶動城市經濟增長,釋放周邊消費潛力的體育經濟模式。
更重要的是,當一個國家多個城市都在舉辦馬拉松賽事,其實也意味著該國進入到“馬拉松周期”階段。
所謂“馬拉松周期”,是指當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之后,一個國家先后有多個城市舉辦馬拉松賽事,代表著這個國家開始進入體育消費的黃金周期。
再簡單點說,只有物質條件有了保障,體育運動才有發展的機會。
縱觀全球,世界田聯公布得到其認證的2023年馬拉松賽事,總場次達到了創紀錄的238場。238場比賽包括14場白金標賽事、38場金標賽事、66場精英賽、120場普通標賽,賽事分布在全球六大洲53個國家。其中,中國賽事多達67場,高居全球第一。
資料顯示,中國早在1957年的江蘇南京,就曾舉辦過江蘇省乃至全國第一次城市馬拉松賽,獲獎者是一位名叫夏啟宇的軍醫。
不過,后來因各種原因,此類馬拉松比賽再未舉辦。
直至1996年,上海舉辦了改革開放后首次馬拉松大賽,才正式拉開城市馬拉松的序幕。隨后,上海馬拉松晉升為世界田聯白金標賽事,也是中國首個馬拉松白金標賽事。
以“國馬”著稱的北京馬拉松,前身是自1981年舉辦的“北京國際馬拉松”賽,后為與其他高水平馬拉松賽接軌,于2010年更名“北京馬拉松”。
正因賽事具有國際性背景,“上馬”與“國馬”報名極其火爆,報名成功俗稱“中簽”。可因為全國報名者眾多,篩選比高達1:4,很多“跑友”一直報名不中。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中簽太難了,比搖號還難。”張傳兵說,即使跑馬多年,可他依然未能報名“上馬”與“國馬”成功。
不僅“上馬”和“國馬”報名人數每年都是幾十萬的規模,僅今年全國馬拉松錦標賽(無錫站)報名人數接近12萬,最終參賽人數為33000人;2023蘇州馬拉松的25000人參賽名額達成滿額,而南京仙林、江島等區級馬拉松賽事也都實現了萬人以上的規模。
其實,張傳兵想報名上述城市也有一份“私心”:“沒去過的城市,趁跑馬去一趟,有了去的理由;去過的城市,跑馬時再逛一逛,感覺也不一樣。”
這些全國參加馬拉松賽的“跑友”,別看只是跑步,但幾乎人均年消費都在萬元以上,其中包括日常訓練的裝備、服飾、營養品等花銷;此外,“跑友”及親友團也會化身旅游者,在賽事之余會在當地參觀旅游,品嘗美食和購物,形成新的文旅融合項目。
而這,也正是舉辦城市樂于看見的景象。
與城市舉辦其他文體活動不同,馬拉松是一項全民參與性的體育項目。按照其舉辦規則,整個賽事活動至少需要3到4天,具有較高的參與度和較長的舉辦時間。
同時,城市馬拉松賽事路線大多是主城區的核心地段或重要商區,可以對外全面展現城市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歷史,讓參賽者感受到城市跳動的脈搏。
比如即將在今年11月舉辦的上海馬拉松,起點是外灘,終點是徐家匯,路線途經外灘、南京路步行街、靜安寺、淮海路、新天地、龍騰大道、龍華路等地,均是上海最具知名度的景點和街區。
2022上海馬拉松路線圖
還有南京舉辦的“江島半馬”,其線路不僅串聯起南京眼步行橋、長江江豚科教中心、科創中心櫻花林、小墾丁燈塔和大江側粉黛花海等多個網紅打卡點,還主動對外展示江寧區的科創生態形象。
南京江島半馬賽道
再從經濟角度來看,每一場城市馬拉松賽,對城市和主辦方來說,都是一項重要的文旅經濟項目。
一般來說,國內馬拉松賽事收入主要由政府補貼、報名費、贊助費組成,其中的政府補助和贊助費是決定中小賽事是否能夠盈利的關鍵因素。
但是除了部分一線城市,大部分城市舉辦大型馬拉松賽事收入,主要還是來自贊助商的支持。
雖然一場馬拉松賽事標的少則千萬,多則上億,但對相關品牌贊助商來說,馬拉松賽事就是一場帶動全市上百萬人流的“狂歡節”,能打通的圈層越廣,增強消費黏性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數據顯示,從2007年贊助第一場馬拉松到現在,特步累計贊助馬拉松賽事和活動超過1000場。受益馬拉松賽事,2022年特步主品牌收入達到111.28億元,同比大幅增長25.9%,其中跑鞋貢獻了主要銷量。
由于馬拉松的全民參與性質,賽事也是品牌的最佳宣傳場景,因此贊助商除了知名體育品牌,也不乏許多消費品牌。
比如礦泉水品牌“怡寶”,就贊助了全國數百場的城市馬拉松賽,而瑞幸咖啡也與萬達體育合作,成為“2018搖滾馬拉松”系列賽事的官方贊助商。
來源:怡寶公眾號
知名調研公司尼爾森曾發布《2019馬拉松賽事媒體曝光價值報告》,根據品牌曝光追蹤結果顯示,在國內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成都,合肥等十余個城市舉辦的馬拉松賽事中,平均每場收獲的媒體價值約為1895萬,每場品牌曝光時間為6小時40分。
參與舉辦馬拉松賽事的地方政府也從中獲益匪淺,因為“跑友”和親友團來了就是客,直接帶動旅游經濟的升溫。
拿廈門馬拉松為例,2021年廈馬自開始舉辦以來,參賽人數已超72萬人次,帶來的綜合經濟效益累積達44.9億元,品牌價值累積達22.93億元。
2017年,“重馬”比賽帶動了12.5萬人次到南岸旅游,南岸區酒店入住率達95%,帶動消費超2.5億元;2018年直接拉動重慶旅游消費5.8億元;2023年,重馬吸引了來自全球347個城市3萬人參賽,其中外省市跑友占比高達81%。
還有今年的無錫馬拉松,共計迎來27.3萬名觀眾現場觀賽,有70%的外地游客提前到訪無錫,賽事期間帶動周邊產業效益近2億元。
各地逐年增多的賽事,是馬拉松不斷升溫的直接表現,但問題也逐漸顯現。
“現在馬拉松實在太多了,花錢也多,獎金更是只有職業選手才能拿到”,張傳兵無奈地說。
確實,不少馬拉松“跑友”參加比賽,除了興趣,也是沖著豐厚的獎金而去。
比如獲得世界田聯白金標認證的“上馬”,2022年的賽事獎勵取前八名,冠軍獎金15萬人民幣,第八名2萬元,破賽會紀錄還有8萬人民幣額外獎勵。
廈門馬拉松在2021年也獲得了白金標認證,今年4月的“廈馬”冠軍獎金4.5萬美元(約33萬人民幣),但若是沒達到成績要求則只有2.5萬美元(約18萬人民幣);此外,“廈馬”還設有中國籍運動員特別獎,第一名達到成績要求可獲得5萬人民幣(男子2:15:00,女子2:32:30),否則直接砍半只有2.5萬。
“廈馬”還設立了破世界紀錄獎,獎金高達100萬美元,破中國境內馬拉松賽最好成績5萬美元,破賽會最好成績3萬美元。中國籍運動員破“馬拉松中國籍最好成績”獎勵5萬人民幣,破中國籍賽會最好成績獎勵3萬人民幣。
獎金雖高,可在高手云集的這些國際性的馬拉松賽事中,能拿到的普通“跑友”微乎其微,基本都被職業選手包攬,大多數“跑友”只是重在參與,得個賽事紀念獎章就足以安慰了。
更重要的是,馬拉松贊助行情,與經濟大環境密不可分。經濟好,贊助商熱情就高,錢給得就痛快,反之,贊助商就沒啥動力,也直接影響了賽事舉辦。
比如同樣算是城市馬拉松熱門賽事的“廣州馬拉松”,一直以專業化著稱,往往提前半年,每年6月就啟動了報名。
可今年的“廣馬”直至8月都沒有動靜,讓人都以為可能要停辦。幸好到9月,姍姍來遲的“廣馬”報名終于開始,共有140846名跑友報名參賽,刷新歷屆報名人數紀錄。
萬眾期待的2023“廣馬”推遲到9月才開始報名
據說,今年“廣馬”報名延期,很大程度就是因為背后的贊助商“沒錢”了……
過去的“廣馬”,背后的地產和汽車一直是最主要的兩大贊助品牌,不是冠名就是頂級贊助,如今這兩個行業情況,大家也很清楚。
眼下,許多城市馬拉松面臨的情況是,城市不愿意再無限“托底”,贊助商嚴重縮水,收取的報名費根本無法維持正常賽事運營。
城市和主辦方既舍不得放棄已經打響的城市品牌,也無力維持過去賽事的豪華陣容,怎么辦?
有些城市的做法是將過去的“全馬”變成“半馬”,路線縮減了,相關成本自然也就下來了。
還有的城市想到的就是提高報名費,表示之前收取的錢遠低于國際標準,現在要與“國際接軌”。
在城市君看來,這些做法都有些涸澤而漁的味道。想減少開支,不妨在賽事服務環節降低某些標準。相比國外很多馬拉松賽事,我們的“貼心服務”讓很多國際選手都驚呼來到“天堂”。
許多城市舉辦馬拉松賽事完全是當作一個重大政治項目來運作,完全是不計成本進行城市管理和調度,人力和財力資源消耗巨大。
從這點來說,主辦方更應從節省成本角度出發,回到馬拉松這項體育競技活動的本質上來,一切應圍繞賽事規則,量力而行,而非只是城市打造的“跑步秀”。
不少“跑友”表示,大部分城市馬拉松賽,途中提供的豐富零食和飲品,總令自己感覺不是來跑步,而是來參加一個堪比星級酒店的超大現場“自助餐會”,現場各種浪費現象屢見不鮮。
現在的馬拉松賽猶如一場大型“自助餐會”
如果主辦方“不差錢”,本著為參賽者提供福利的態度,這樣做法可以接受;可如今的形勢變了,某些不切實際的服務做做減法,或許可以減少部分非必要開支。
當然,由于涉及“跑友”切身利益,城市馬拉松賽的報名費該不該漲,賽程怎么調整,現場服務如何進一步專業化……未來都是主辦方需要通過協商與調研后,認真考慮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