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故及其出處
典故〔名句〕:1、賭書潑茶;2、一種相思,兩處閑愁;3、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4、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出處:《李清照傳》,《李清照集》。
參資:古詩文網《醉花陰、聲聲慢賞析》。
李清照畫像
二、自由戀愛,伉儷情深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春的一天,京都趙府舉行一次令人矚目的婚禮,新郎趙明誠,21歲,太學生,金石學家,吏部侍郎趙挺之三公子;新娘李清照,18歲,天才詞人,禮部侍郎李格非長女。她倆的結合是古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同時,也是門當戶對的天作之合,既是奉父母之命的婚配,又是自由戀愛的結晶,這在兩宋時代,可也是具有超越千年的歷史意義。
李清照,天才詞人,風華絕代,文采飛揚,少女時代即以《如夢令》,傳誦士人,轟動京師。太學生趙明誠讀其詞愛其人,欲求為妻,又是找她堂兄李迥疏通,又是殷勤拜見世叔李格非,這便讓她有機會“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也初“嗅”出他“高雅帥”的味道,創作了《點絳唇》。
既而,有李迥牽線,她倆又同游了相國寺古玩市場,在鑒賞五光十色的金石、絢爛奪目的書畫時,彼此都窺見了對方心靈中的光輝,總算是從相識到相知了。
想是求婚心切吧,他耍了一次小聰明,跟其父說,他在夢中讀到一本書,醒來只記得三句:“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父親聽了很高興,看著容光煥發的三子,笑著說:言司一合為詞,安上一脫是女,芝芙去草剩“之夫”,此夢預言你將為“詞女之夫”,看來我要迎娶一位擅寫詩詞的三兒媳了。這是一個頗富浪漫色彩的橋段。
在古代,婚姻多憑“父母之命”,而她倆又從相知到相愛,終成眷屬,是非常幸運的,這也決定了她倆盡管終生不育,仍能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原因。
《點絳唇》
三、賭書潑茶,浪漫夫妻
她倆婚后,趙明誠繼續太學學業,每月初一、十五都告假回家,與妻子團聚。她倆唱和詩詞、鑒賞書畫、把玩金石、打賭猜典,春風得意,其樂融融。又經常聯袂出行,同游古玩市場,選購中意金石書畫,品賞無力購買的極品。有次她倆看到一幅《牡丹圖》,是南唐著名畫家徐熙的名畫,畫意清雅,畫韻飛動,畫面無損,乃畫中精品,標價20萬。老板認識趙公子,讓攜帶回家,她倆愛不釋手,賞析兩天,還準備作詩題跋,但老板堅持不讓價,而她倆一時計無所出,只好又送還人家,為此兩人都悵然若失多天。
她倆彼此志趣相投,情意相合,醉心金石書畫,沉迷詩詞唱和,共同愛好凈化了她們的心靈,高雅藝術熏陶了她們的情操,審美情趣也變得更加高雅。飯后回房品茶時,往往用考查記性的辦法,來決定飲茶先后,其一人問某典出自何處,答對者可優先飲茶。一次,她正在飲茶,他又答錯了,她不禁“撲哧”一笑,以致茶杯傾覆,茶水潑上衣襟,弄得茶香飄逸。這種智力游戲,又文雅又有趣,表現了她倆琴瑟和諧、相敬如賓,享受著伉儷情深、傾心歡愛的幸福。
賭書潑茶
她倆的這種閨房韻事,歷來倍受文人雅士賞識,流傳千年不衰。清人納蘭性德曠達詞人,他又將這“賭書潑茶”典故,演繹為“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平常”詩句,品出了一種淡定的人生,除卻繁華的喧囂,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飛,而“甘心老是鄉矣”。
不久蔡京執政,大搞新舊黨爭,李格非為舊黨,罷免京官,遣回原籍,而趙廷之為新黨,則飛黃騰達,官兼中書侍郎,與蔡京并為相了。后來蔡趙反目,趙廷之被罷官,趙明誠的蔭官也因之丟失。從大觀元年〔1107年〕開始,李清照24歲至38歲,她倆都住在青州趙家。這期間,盡管娘婆兩家變故巨大,對她倆卻沒有災難性的影響。在青州的14年,她自號“易安居士”,過著隱居生活,她倆詩酒唱和,并繼續收集整理金石字畫,編寫文字資料。
研究金石
宣和3年〔1121年〕,她38歲時,趙明誠又授官萊州知府,6年后改知淄州,她都未隨行,仍居青州。兩地居住,分多聚少,她的詩詞里,便有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名句,美滿的婚姻中,又多了離情別緒的別樣浪漫。
靖康之變
四、國難當頭,載重逃難,盛年喪夫
欽宗靖康2年〔1127年〕2月,“靖康之變”,北宋崩潰,南宋開始。8月,趙明誠改知江寧府、兼江東經制副使。
這一年,李清照44歲。青州局勢緊張,她面對兩萬多冊圖書、幾十間屋金石,挑之又挑,選之又選,裝載15車,至東海、過淮河、渡長江、經建康、穿越淪陷區鎮江,于次年春,才押抵江寧府。“青州故居,尚鎖書冊用屋十余間,期再具舟載之”,可是不久,青州兵變,竟被焚毀!
高宗建炎3年〔1129年〕2月,叛軍攻打江寧,趙明誠棄官潛逃。3月她倆具舟西行,舟至烏江口時,她賦《烏江》以吊項羽:“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她用項羽的壯烈歷史,諷喻南宋當局,并批判其夫棄城潛逃的丑行。趙明誠讀之,深感慚愧。5月,趙明誠又受旨知湖州,他乘馬上任,途中染疾,8月卒于建康,終年48歲。她深情為文,痛哭祭之。
葬畢亡夫,她心力交瘁,大病一場。
五、晚年凄涼,思念綿綿,寂然去世
趙明誠去世后,她輾轉逃難,又歷時一年多,直至紹興2年〔1132年〕,她才跟著唯一的親人弟弟李迒,寄居杭州。而她負載的15車文物,歷盡艱難,費盡心血,前后達6年之久,也大多散失。
定居下來后,在資料缺失的情況下,她孤身一人,能做到的,只是編輯好亡夫遺著《金石錄》,并寫出《后序》,刊行出版,以寄托對他的哀思。
在此期間,她寫下《武陵春》、《聲聲慢》、《永遇樂》等許多詩詞,記載著她逃難的凄苦。
紹興25年〔1155年〕,一代詞宗李清照,懷著對死去親人的綿綿哀思,對故土難歸的無限失望,在極度孤苦凄楚中,寂然離世,終年72歲。著作有《漱玉集》、《漱玉詞》等。
六、《醉花陰》自塑少婦殷殷思夫形象
下面品讀《醉花陰》與《聲聲慢》,體味李清照離別時對夫君的殷殷相思,以及孀居時對亡夫的凄苦懷念。
先讀《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醉花陰》
大意為:這幾天,天空布滿薄霧濃云,陰沉沉的使人感到心里愁悶。外面天氣不好,就待在屋里吧,獨自兒又百無聊賴,只看著金獸爐里瑞腦香的裊裊青煙出神。重陽節又到了,他不在身邊,玉枕孤眠,紗帳內獨寢,孤寂凄涼縈系心頭,半夜里涼氣把全身浸透。這天我一直在屋里悶坐著,直到傍晚,才強打起精神,到東籬外飲酒。籬外菊花盛開,滿園金黃,我一邊飲酒一邊賞菊,染得滿身花香。西風乍起,晚來風急,把窗簾兒拋起了,我感到一陣寒意,菊花瓣兒細長,菊枝纖瘦,卻能斗風傲雪,而我則悲秋傷別,無計消愁,人生實在是不如菊花啊!
這首詞借助秋風秋菊之景,將離別之情、相思之苦,描寫得纏綿宛轉、深切動人,逼真地塑造出一個殷殷思夫的少婦形象。
趙明誠讀后嘆賞不已,還發誓要跟她比比高低,也寫出想念她的好詞。他閉門謝客,苦思冥想三晝夜,填詞50首,把這首詞后三句夾在其中,請評論家陸德夫品評。誰知陸德夫說:“我反復閱讀,再三推敲,感覺只有三句最好。”他忙問哪三句?評論家脫口而出:“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他徹底無語了。
《聲聲慢》
七、《聲聲慢》自塑孀居的凄楚形象
再讀《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大意為:苦苦地尋尋覓覓,卻只見冷冷清清,怎不讓人凄慘悲戚?我心情不好,在這乍暖還寒時候,連覺也睡不著了。披衣起床,喝點酒暖和一下身子吧,可這寒冷是孤獨引起的,獨自飲下三杯兩盞淡酒,只會覺得分外凄涼,怎敵他晚來風急!我端著一杯酒,突然聽到一聲孤雁的悲鳴,那孤獨哀怨的聲音,扣動了我的心弦,它也是老年喪偶,和我同病相憐,又是從北方南飛,算是舊時相識了。再看那菊花,已憔悴不堪,再無當年“把酒東籬,暗香盈袖”的風韻,還有誰來采摘?那時我們“賭書潑茶”,可如今呢?獨對著孤雁殘菊,更感凄涼,我獨自一人守著窗兒,怎樣才能熬到天黑?好不容易到了傍晚,卻又下起雨來,梧桐樹下,淅淅瀝瀝,點點滴滴,這般情景,用一個“愁”字又怎么能說的夠呢?
這是李清照南渡后,一首震動詞壇的名作。通過秋景秋情的描寫,抒發了深沉的國破家亡、天涯淪落的悲苦,富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也具有高超的藝術特色。
詞一開篇,即用七組疊詞,給全詞定下悲苦基調,含恍惚、寂寞、悲傷,低徊嗚咽,哀婉凄楚,字字血淚,聲聲悲咽。
接著,選取“慘淡黃昏、蕭瑟秋風、傷心孤雁、落地殘菊、梧桐細雨”這組秋景意象,與詩人手中“三杯兩盞淡酒”意象,發生猛烈碰撞,從而產生巨大反差,營造了一種如怨如恨、如泣如訴的凄苦意境,讓詩人徹底被凄苦壓倒,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個“愁”就能說得清楚呢?并回應開頭,完美收篇。
全詞以秋景抒發的秋情,濃郁真切,凄慘悲戚,這是亡國之恨、喪夫之痛、飄零之苦、寡居之哀!亡國喪夫,無兒無女,孀婦皓首,獨處異地,這是一種怎樣的孤身無依之苦!深沉凝重,哀婉凄楚,扣人心扉,令人唏噓感嘆。陳存選2023、10、1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