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及其出處
典故〔名句〕:1、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2、文中之虎;3、斬馬會辛。
出處、1、《宋史·辛棄疾傳、陳亮傳》;2、宋·趙溍《養疴漫筆》;3、《辛棄疾詞選》。
參資:古詩文網《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賞析》。
辛棄疾畫像
二、試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上〕
孝宗淳熙8年〔1181年〕,辛棄疾因為創建飛虎軍準備北伐,被以“花錢如泥沙”,效仿岳飛,創建辛家軍之罪,罷黜安撫使,削職為民,才40歲的他,不得不退居家園,去做力田、賦詞的歸隱生活,一直長達20年之久。
淳熙15年〔1188年〕冬,辛棄疾給好友陳亮〔字同甫〕,填了一首調為《破陣子》的詞,詞題是《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全詞為:“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辛棄疾賦《破陣子》
全詞意為:醉酒時我挑亮油燈拔劍觀看,在夜夢中就回到了當年義軍大營。那時候呀,天一破曉,各個營壘都吹起嘹亮的號角,在招展的軍旗下,將士們分食肥美的烤牛肉,軍樂隊演奏豪邁粗獷的戰歌。在這草肥馬壯的季節,我在校場上檢閱各路兵馬,發出作戰的命令。戰馬奔騰似的盧一樣風馳電掣,萬箭齊發弓弦如驚雷一般轟鳴。我們一心想替君王完成收復中原大業,只盼著為國立功青史垂名。可惜啊,壯志未酬,轉眼已成白發人!
《破陣子》
將上下兩片連起來〔其實,詞中無過片語,本來就串在一起〕,按“現實〔醉態〕→回憶〔往事〕→現實〔感嘆〕”的謀篇布局,全詞可分成三部分。
前兩句為詞的第一部分,寫詩人醉酒看劍,引出往事進入夢境。詩人一生以復國為志,以武功自負,又以功業自許,可是正當盛年,壯志未酬而罷官,閑置時心里郁悶,只好借酒澆愁,喝醉了就挑亮油燈,拔出當年陪伴自己馳騁疆場的寶劍,深情地察看、喃喃地自語,渴望著重上前線,揮師北伐。這是詩人的現實情況。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詩人在現實中與佩劍的對話,合乎邏輯地導致睡夢中回憶起當年義軍的戰斗往事。
接著7句是第二部分,為“壯詞”的主體,回憶當年義軍抗金復國戰斗的一個完整故事。首先,前三句寫戰前準備與動員:拂曉時各個軍營都軍號嘹亮,軍紀嚴整劃一,將士們急速起床編隊;在招展的軍旗下,分食肥美的烤牛肉,給養非常精美;軍樂隊演奏粗獷豪邁的戰歌,士氣十分高漲;在這草肥馬壯的秋季,在獵獵的帥旗下,我在沙場揚起熠熠閃光的寶劍,檢閱威武雄壯的軍陣,進行戰前動員,發出戰斗的命令。
其后兩句,寫戰場上沖鋒陷陣、馳騁殺敵的壯烈場景:戰馬奮蹄沖陣,馬快似的盧飛奔;強弓萬箭齊發,弦響如霹靂驚雷,將士奮勇當先,大軍所向無前,金人潰敗,戰果輝煌。
再后兩句,寫這場戰斗的意義,為君王抗金復國作出貢獻,也為自己贏得生前死后的不朽英名。整個戰斗過程,條理分明,有頭有尾,故事完整。
詞的最后一句為第三部分,詩人從回憶又返回現實,慨嘆壯志未酬而華發早生。在回憶往事中,詩人如實地勾勒出自己當年金戈鐵馬為國奮戰的忠勇形象,可是,一回到現實,他想到自己時運不濟,命途多舛的當下,便豪情陡跌,一下子就從斗志昂揚、心雄萬夫的感情巔峰跌落下來,仿佛陷入冰窟:我是壯志未酬啊,而華發早生!
由此可見,在這首壯詞中,詩人回憶當年他和耿京一起領導義軍,抗擊金兵,收復失地的戰斗情形,描寫了義軍威武雄壯的軍容和英勇戰斗的場面,表現了詩人抗擊金人的愛國熱忱,也表達了壯志未酬、不能實現收復中原理想的悲憤心情。
馬作的盧飛快
三、試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下〕
這首詞,詩人自稱為“壯詞”,慷慨放歌,激情飛揚,正是英雄的贊歌,膾炙人口,震撼人心,藝術手法也非常高超。
首先,立意高遠,選材精當,構思精巧,結構嚴謹。詩人選擇當年北方淪陷時,忠勇義軍抗金復國的戰爭為題材,勾勒出“挑燈看劍,號角連營、分食麾下炙、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快、弓如霹靂驚,君王天下事、生前身后名,甚至烤肉必宰日行八百的健牛、樂器必用五十弦的精品”這些意象,以合理的邏輯、清晰的條理,描寫了一個完整的抗金復國故事,場面浩大開闊,意象崢嶸飛動,意境豪邁雄渾,語勢大氣磅礴、痛快淋漓,是一首堪稱“壯詞”的英雄贊歌。
同時,詞中采用了兩相對照、鮮明對比的寫法,縱情揮毫,跌宕有致,表達了濃烈的情思,以及強烈的反差。詞中的描寫是從現實到回憶,再從回憶返回現實,讓郁悶與美夢、過去與眼前、回憶與現實、理想與失落,兩相碰撞、強烈對比,借助巨大的反差,猶如冰水潑猛火,形成一股強大的氣勢,使全詞既氣勢磅礴,而又郁悶焦灼;既豪情萬丈,而又悲壯蒼涼,多彩多姿,慷慨蒼茫,表達了詩人深沉的抗金復國之情,以及濃郁的報國無門悲憤,也隱含對南宋當局偏安求和國策的批判。
因此,抗金名將辛棄疾寫給陳亮的《破陣子》詞,是一曲抗金復國、收復中原的英雄贊歌,甚稱“壯詞”。
四、陳同甫為文中之虎、悲情狀元
這首“破陣子”詞牌下,標題是《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辛棄疾為什么要為他“賦壯詞”呢?這要從他倆的友誼談起。
陳同甫,他是一位悲情的狀元、悲情的抗金思想家、又是豪邁的愛國詩人,這樣的人,自然與辛棄疾有共同語言了。
陳同甫〔1143—1194年〕,名亮,婺州永康人,世稱“人中之龍,文中之虎”。
史載,他“生而目有光芒,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議論風生,下筆千言立就。”他長于時文,而不喜經學,因此,前兩次科考都落第,以致終身不仕。
悲情狀元陳亮
他18歲著兵書《酌古論》20篇,甚得副相周葵賞識,贊為“他日國士也”,并“請為上客”。后又著《英豪錄》、《中興遺傳》。
他曾以布衣身份,陸續上書《中興五論》、三批秦檜等權貴佞臣、諫駐節建康嚴守江防,表現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深摯的愛國熱忱,以及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大無畏精神。他曾以桂花自比,可見其雅量高潔的人品。
可是,—介布衣,上書直言不諱,言辭尖銳潑辣,自然得罪不少權貴佞臣。于是,他們便羅織罪名,三次把他抓捕坐牢,欲置之于死地。后來,終因分別有辛棄疾、朱熹和光宗皇帝相救,才免于處死。不能不說,他是一位悲情的愛國者、思想家。
光宗紹熙4年〔1193年〕秋,他51歲考中狀元,授官尚未就,便于第二年春病逝。壯志未酬,狀元花即謝,他又是悲情的狀元,人生悲情啊!
他久聞辛棄疾大名,曾兩次專程赴帶湖稼軒莊園,拜訪比他年長兩歲的辛棄疾。
五、“斬馬會辛”的文壇佳話
陳亮最初聽到辛棄疾的大名時,便不辭長途跋涉,從婺州騎馬前去上饒稼軒莊園拜訪。將到莊園附近時,遇到一座小橋,他三次策馬上橋,馬卻三次退卻,不聽指揮,他遂大怒,揮劍斬馬,推馬倒地,踏橋過渡,徒步進門。其時,辛棄疾正倚樓相望,非常驚奇,使人去詢問詳情,而陳亮已快步登門了。兩人見面,豪爽大笑后,兩個大男人便撫肩相擁,遂結為好友。而陳亮“斬馬會辛”的豪舉,也一時成為文壇佳話,世人還將那小橋稱“斬馬橋”,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淳熙15年〔1188年〕冬,陳亮又一次從永康專程赴稼軒莊園,拜訪辛棄疾。這次他倆詩酒相和、縱論世事,極為投契,一直逗留十多天。接著,兩人又同去鉛山鵝湖書院,等候朱熹,準備舉行理學辯論會。后來由于朱熹公務纏身而爽約,陳亮才戀戀不舍別去。辛棄疾也思念陳亮,便創作《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陳亮很快也和了一首。辛棄疾后來回憶這次“辛陳之會”,又寫下新詞,發出振聾發聵的愛國吶喊:“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等到辛棄疾出帥淮軍時,陳亮又曾到帥府拜訪他。酒酣耳熱之際,兩人暢談天下大事、分析宋金對峙形勢。辛棄疾三杯下肚,豪情難抑,闊論高談,偉略疊出,他說,南〔宋〕之可以并北者,如此這番;北〔金〕之可以并南者,又這番如此,高論驚天動地,韜略緯地經天。接著他又口不關風,毫無忌諱,狠批朝廷,他說臨安并非帝王之都,定都臨安實乃大錯,如果“斷牛頭之山,天下無援兵;決西湖之水,滿城皆魚鱉”矣!酒后,他邀請陳亮同床而臥。他一上床就酣聲大作,沉沉入睡了,可陳亮卻擔驚受怕,輾轉難眠,一直在想,辛棄疾酒醉心明,一覺醒來,會后悔酒中失言,妄議朝政,而殺我滅口的。便悄然抽身,盜走他的軍馬,趁夜快馬逃走。
辛陳之會
一個月后,為了探聽辛棄疾的口風,陳亮給他寫了封信,借口求借10萬緡以救急,而他竟然只字也未提往事,就及時地如數相濟。
后來,陳亮曾與鄰坊狂生俱飲,飲中戲作君相禮,結果被仇家誣告,以欺罔圣上、謀圖不軌罪,判處死罪。辛棄疾援之甚急,他與王宰相奏之光宗,皇上說:“秀才醉酒,胡言亂語,何罪之有?”陳亮遂得免除死罪。
辛陳兩人,都是南宋杰出的抗金復國的主戰斗士,又同為杰出的豪放派的愛國詞人。他倆為終生朋友、生死之交。
寧宗慶元5年〔1194年〕春,悲情狀元陳亮,授官還未及上任,便溘然長逝,享年52歲。辛棄疾作《祭陳同甫文》以紀念,朝廷贈官中大夫,贈謚文毅,特令其一子為官。
著名理學家朱熹也是辛棄疾好友,朱熹曾為辛棄疾齋室題寫一副對聯:“克己復禮、夙興夜寐”,表彰愛國名將忠貞為國、勤政為民的高風亮節。寧宗嘉泰3年〔1200年〕,朱熹去世,辛棄疾前去哭祭,寫下流傳千古的悼詞:“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陳存選2023、10、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