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報鄉村振興周刊》(2023年10月11日 第01版)
今年以來,夏糧實現豐收,早稻實現增產,為全年糧食豐收奠定良好基礎。今年我國秋糧的面積穩中有增,預計達13.1億畝。目前,秋糧生產總體穩定,有利于全年糧食穩產增產。
當下,全國各地正加快進度確保秋收。各糧食主產區堅決扛穩糧食安全責任,全力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秋收忙,有望穩產增產
國慶期間,全國糧食主產區作物長勢喜人、收割機馳騁。從東北平原到中原大地,從西南山區到魚米之鄉,處處上演著豐收的景象。
農業農村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目前全國秋糧已收獲42.2%,進度過四成。分作物看,中稻收獲過五成,玉米收獲過四成,大豆收獲近四成。分地區看,西北地區冬小麥播種過兩成、冬油菜播種近五成,長江中下游地區冬油菜播種過兩成,黃淮海、西南地區陸續開始播種。
在河南省西華縣逍遙鎮大片農田,玉米顆粒飽滿、顏色金黃。“今年秋糧玉米平均畝產可達1400斤左右。”西華縣植保站站長徐如民說。
河南省正組織各地搶抓晴好天氣,統籌調度農機,加快收獲進度。農情調度顯示,截至10月2日17時,全省秋作物已收獲8409萬畝,占總收獲進度的70.7%,其中糧食作物已收獲5423萬畝。
東北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今年吉林大部分地區雨水充沛、光熱充足,利于糧食作物生長發育,目前看,全省糧食總產量有望超過去年。” 吉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麥朝說。
近日,黑龍江省鶴崗市的370多萬畝水稻迎來大面積收割。今年當地加快推廣優質高效品種,其中推廣高蛋白食用大豆95萬畝以上,高產優質水稻品種78萬畝以上,良種覆蓋率超過了98%。
“我家種了500多畝水稻,現在正在收獲中,產量比去年一坰地得增加半噸。” 鶴崗市綏濱縣忠仁鎮福太村種糧大戶于運波說。
今年黑龍江省糧食作物總面積2億多畝,雖部分地區出現洪澇災害,但農作物受災面積低于歷史平均水平,有望實現“二十連豐”。
重保障,確保顆粒歸倉
秋糧產量占全年糧食總產量的四分之三,是全年糧食生產的大頭。當前,各地區正抓緊抓實秋收工作,確保適時收獲,顆粒歸倉,努力奪取全年糧食豐收。
從9月中下旬開始,遼寧省大連市秋糧作物陸續進入收獲期,國慶假期正值收獲高峰期。據統計,截至10月3日,全市秋糧已收獲95.2萬畝,其中玉米85萬畝,大豆0.6萬畝,水稻0.1萬畝。
為保障秋收工作有序開展,大連市農業農村局定期調度秋收進展情況,積極幫助協調解決秋收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組織各地做好農機作業服務供需對接,及時完成機具檢修和調試保養等工作,提高機收質量和效率。與此同時,他們會同氣象部門指導各地根據天氣變化和作物成熟度,合理安排秋收。
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的11.4萬畝中稻陸續開鐮。今年當地通過大力推廣水稻種植全程社會化服務,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在碧云峰村,3臺大型收割機每十分鐘就可以收割完一畝地,讓農戶們省心省力。
“現在種糧都是機械化,我們種糧也沒那么辛苦了,可以當‘甩手掌柜’,今年中稻畝產達到1200斤。” 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種糧大戶劉贊說。
在山東濰坊昌邑,80.45萬畝優質玉米長勢喜人,預計今年的總產量將達到42.23萬噸。在柳疃鎮的青阜農業綜合體,經過改造的兩萬多畝鹽堿地玉米即將成熟,這里對糧食生產種、管、收、儲的全環節深耕,讓鹽堿地變成了“新糧倉”。
添科技,助力豐產增收
各項農業新技術也為秋糧穩產豐產、農民增產增收增加保障。
“畝產1081.23公斤,這是貴州省有相關記錄以來的最高單產。”在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籽粒玉米高產示范田測產現場,遵義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發展服務中心農推科科長杜玉婕說。
貴州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說,他們聯合多部門開展農技人員創新創業行動,已覆蓋糧油種植面積570萬畝,近萬名農技人員深入糧油生產一線,幫助農民提升作物產量和品質。
全國產糧大縣吉林省長嶺縣的玉米也將迎來豐收。長嶺縣流水鎮四間房村今年打破傳統耕作模式,在農業專家團隊的指導下,采取了智能農機精準播種、水肥一體化技術、測土配方施肥等一系列高產栽培配套技術。“今年預計每公頃增產上千斤玉米。”四間房村黨支部書記陳占超說。
今年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超過7500萬畝,居全國第一。“我們今年花費2000多萬元更新農機設備,采用‘壟上四行’密植技術種植大豆,這種栽培模式播種量大,通風、采光、抗旱排澇能力也更強。” 勃利縣永恒鄉恒山玉米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單慶東說,配套測土配方施肥、科學施藥等技術,大豆畝產超過500斤不成問題。
科技助力正加速各地農戶從會種地向“慧”種地轉變。
一個多月前,安徽省蕪湖市灣沚區種糧大戶賈賢榮的210余畝再生稻頭季喜獲豐收,實現畝產1600斤,粳稻也將于10月底開鐮收割,目前長勢良好。
“我們和智慧農業公司合作,建設了農業物聯網、病蟲監測點和田間氣象站等,平臺可對糧食耕種管收全流程提供專業指導。”賈賢榮說。
在全國產糧大縣吉林省梨樹縣,玉米秸稈隨風搖擺,即將收獲。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里,碩大的玉米棒子掛在秸稈上。
“我們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保護黑土地,化肥用量少了,玉米抗旱、抗倒伏的能力也明顯增強,產量越來越穩。”當地種糧大戶張文鏑說。他所在的合作社,作為科技示范主體,正帶動周邊更多農戶推廣這些技術。
今年農業農村部啟動實施了主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在科技支撐方面,發布主導品種158個、主推技術164項;中央財政資金持續投入52億元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民教育培訓;同時各地推進“丘陵山區實用高效作業裝備”以及大馬力農機的研發,盡快把先進技術轉化為生產能力。在農業基礎設施方面,今年以來,各地圍繞新建4500萬畝、改造提升3500萬畝的年度任務,持續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