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會在自己的土地上變成難民啊?
我為什么會失去自己的房子?
我對以色列做了什么嗎?
我是希特勒罪人的親戚嗎?
我對世界的猶太人做了什么嗎?
包括我、我家人,還有巴克斯坦人。
如果你要談論真相,那就是世界沒有正義。
當你強大時,所有人害怕你,如果你不強,他們會將你踩在腳下。
朋友啊,和平不會有的,去我們的住的營地看看,你會哭的。
你看看我們多和平。
水啊,你知道什么是水吧。
在歐洲,狗都能活的得很滋潤。
狗啊,是動物。怎么人會到沒水喝的地步?”
這是一個巴基斯坦人在鏡頭前的自述,催人淚下。
時間來到 1947 年,彼時剛剛經歷過二戰的猶太難民抵達巴勒斯坦,他們對巴勒斯坦人民舉起橫幅,橫幅上面赫然寫著這樣的字跡:“德國人摧毀了我們的家庭的家園,你們不要摧毀我們的希望。”
于是,善良的巴勒斯坦人收留了這些原本無處可去、“無家可歸”的猶太人。
按理說,接下來應該是兄友弟恭的故事走向,但事件的真實后續卻并非如此,現實版“東郭先生”與“狼”的故事就此上演。
在接下來的時間當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猶太人于 1948 年在巴勒斯坦地區這片土地上,成立了他們自己的國家以色列;反觀巴勒斯坦,他們原本世代定居的土地逐漸被一點點蠶食殆盡,人民的生存空間被不斷擠壓。
事實上,巴以之間的沖突是一個復雜而長期存在的問題,其中牽涉甚廣,涉及到許多歷史、政治、經濟和地緣政治因素。
對于沖突的原因和演變,不同人有不同的觀點和解釋。一般來說,巴以沖突與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領土爭議、資源分配、政治權力和自決權等問題密切相關。
舉個例子,加沙,這里過去雖然也存在少量猶太人定居點,但更多住在當地的主要是巴勒斯坦人。
正因如此,以色列的定居點侵略計劃在這里不太行得通,為此,巴以雙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頻頻發生沖突。
但接下來,“聰明的”以色列人就想了一個“辦法”,他們在這里修建起所謂的“隔離墻”,以壓縮巴勒斯坦人原本生活在這里的區域。
不僅如此,生活在加沙的巴勒斯坦人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喪失了行動的自由。
無論是他們個人,還是平時生活需要用到的日常物資,進出都有嚴格的限制,后來即便是國際人道援助都很難進入。
俗話說,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這是所有被壓迫群體為爭取自由和權益,在面對沖突和壓迫的環境下,不得已而采取的表達不滿和抵抗的方式。
于是,生活在這個地區的巴勒斯坦人采取了抵抗行為,但隨之面臨的則是更大的災難……
巴勒斯坦人民所遭受的苦難和不公令人同情,但以暴制暴并非解決事情的良方。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無論何時何地,對待沖突和壓迫都應該尋求和平、公正和可持續的解決方案,以確保所有人的權益和尊嚴得到保障。要解決巴以沖突引發的無止境災難,就必然要通過和平對話的方式,推動雙方重回談判桌上,共同尋找公平的解決方案、促進地區的穩定和發展等。
對此,您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歡迎在評論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