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收復臺灣
眾所周知,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統一臺灣。世人所熟知的是,在攻取臺灣的過程中,擔任清軍前線總指揮的,是著名降將施瑯(原鄭成功的部將),他揮師渡海,一舉收復了臺灣;但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是,統一臺灣之戰,幕后的“隱身”總指揮,其實是姚啟圣。
施瑯的統一戰功,名副其實,給予再多的贊美也不為過。但姚啟圣在統一臺灣的功勞簿中被很多人抹殺,實是天大的歷史冤屈。本文旨在闡述姚啟圣在兩岸問題上的功績——他主導開啟了兩岸一家的局面。
姚啟圣畫像
浙江紹興人氏姚啟圣,生于明代天啟四年(1624),他在明末社會度過了青少年時期。此人性格尚武,好俠義之氣,最見不得恃強凌弱的現象。
二十歲出頭,姚啟圣在江蘇通州受豪紳惡霸欺負,他一怒之下加入了清軍當上了知州,轉頭就把前述惡霸抓起來杖殺了,然后辭官了事。不久后他偶遇清軍兵卒搶掠民女,他又怒殺惡兵,拂衣而去。
姚啟圣深知,僅憑一身孔武蠻力,做不了家國大事。于是他在清順治十六年入籍漢軍鑲紅旗,并于康熙二年(1663)在八旗鄉試中考取功名,做了廣東香山(今中山縣)知縣。
但誰也沒想到,姚啟圣后來又因擅自開放海禁,于康熙八年(1669)丟了官,并被處以“永不敘用”的重罰。姚啟圣不惜第二次丟官,也要冒險嘗試開放海禁,說明他這個人不迂腐:他認為海禁政策不利于民生和對外貿易,凡是對社會有益的事情他都想做。
之后的五六年,姚啟圣干脆做起了生意,一不小心就做大了,攢下了很多資產。如果繼續從商,姚啟圣完全有機會成為富甲一方的商賈。但他從不屑于當一個生意人,他想干改變社會的大事,暫時做生意不過是為自己鋪路。
康熙十二年(1673),三藩之亂爆發,姚啟圣看到了投軍立功的機會。第二年,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起事,引兵進入浙江。姚啟圣散盡千金,積極招募鄉兵,配合并加入剿亂“總司令”康親王引領的清軍,對耿精忠部展開阻擊戰。由此,姚啟圣重新進入了清朝“體制”視野,并授予官職。
康熙十五年(1676)底,姚啟圣領兵反擊耿精忠部隊,進入福建,迫使后者投降。經此一役,姚啟圣干脆引軍在福建駐扎下來,他被授予福建布政使之職。
姚啟圣題詞匾(清康熙十六年)
這塊【運起人龍】匾,由福建布政使姚啟圣和福建歸化知縣(今三明市明溪縣)劉之杰,聯名題寫于康熙十六年(1677)。“運起人龍”的題詞,用于形容姚啟圣本人的官運亦十分貼切。
之后幾年,姚啟圣都在福建對抗“反軍”:明朝遺軍鄭成功之子鄭錦部,以及鄭軍部將劉國軒(福建長汀縣人)的部隊等,還有三藩之一的平西王吳三桂的入閩部隊。
以上過程不表具體。反正到了康熙十七年(1678),姚啟圣接連收復漳州、泉州和興化(今莆田)等,升任福建總督(掌管福建浙江兩省軍政要務);接著到了康熙十九年(1680),姚啟圣攻下廈門、金門,將鄭氏遺軍全部趕到了臺灣島。
本來福建是鄭氏勢力的大本營,如今已幾乎全歸姚啟圣管制,可見其功勞之大(從清政府視角看)。由此,姚啟圣進封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仍領福建總督銜。
回顧姚啟圣的從軍軌跡,他在短短數年間,就在浙江、福建兩省,幫清政府打下了一片江山;尤其是福建之戰更顯意義重大:福建內陸和對岸的臺灣,本就是一體的,姚啟圣將鄭氏勢力從福建內陸趕跑集中至臺灣島,這就意味著進一步收復臺灣,不過就差臨門一腳,勢在必行。
康熙二十一年(1682),退縮到臺灣島的鄭氏集團,發生了重大變故:其首領鄭經(鄭成功之子)亡故,鄭經之子鄭克塽襲位,而鄭克塽時年僅十二歲。姚啟圣敏銳地意識到,未來兩年,就是清軍收復臺灣的極佳窗口期。
但姚啟圣也有自知之明,他本人擅長陸戰,而不諳水戰;渡海攻臺須另行物色他人領軍。姚啟圣想到了施瑯這個人,后者是鄭成功的原部將,后來因鄭氏集團內部矛盾,施瑯降清但得不到重用,彼時他正賦閑于北京城。
施瑯畫像
于是姚啟圣和福建籍的內閣大學士李光地,聯名向康熙皇帝推薦起用施瑯領軍攻復臺灣。康熙同意了姚李二人的舉薦,任命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命其加緊訓練水師、備戰收復臺灣。
施瑯負責水師訓練和軍事備戰,其他一概不管。諸多后勤統籌事務,如水師擴軍、戰船調集、軍營糧草等,全部由福建總督姚啟圣負責。攻臺決策權,自然在康熙皇帝;但攻臺戰略、何時攻、如何攻、后勤籌劃等一系列宏觀要務,建議權和執行權,自然要數姚啟圣為總指揮。
康熙福建水師圖
備戰收復臺灣,最大的難處在于籌集軍費。姚啟圣在其中的作為,歷史流傳下來有兩種說法,一說姚啟圣私吞了47000兩白銀,一說姚啟圣動用自己以前做生意積攢下來的家產補貼備戰軍費。
鑒于姚啟圣以前動用過私人財產招募鄉兵協助清軍平叛的履歷,以及姚啟圣后來病死其子姚儀借錢給他辦葬禮的事實,筆者個人傾向于相信,姚啟圣在備戰問題上是無私的,至少沒有私吞軍費。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在姚啟圣的建議下,施瑯率領福建水師開始渡海攻打澎湖列島及臺灣本島,而姚啟圣則在福建內陸大后方給予他源源不斷的后勤物資支持。
平定臺灣圖
具體攻打過程不表。反正臺灣收復之戰,為時兩個月左右結束,至當年八月份,施瑯順利收復了臺灣。但除去水師渡海、軍隊調整、前哨戰等之外,實際攻打收復臺灣本島的時間,僅為八天左右。可見清政府統一臺灣,有多么順利。
施瑯收復臺灣后,康熙原本打算把臺灣所有人口都遷到福建內陸居住,留一個空島作為戰略儲備地。但姚啟圣堅決反對,并從家國層面陳述了保留臺灣社會的重要性,而且他還極力主張從閩粵兩省移民一部分人到臺灣去。康熙接受了該建議。
但前面說過,姚啟圣在官場生涯早期,擅自開放海禁,曾被康熙皇帝勒令“永不敘用”。后來康熙重新起用姚啟圣,是出于平定三藩之亂、對抗鄭氏集團需要,但康熙內心其實是不舒服的,尤其是姚啟圣還是在個人出資拉起鄉團的情況下重入清軍的。一句話,康熙從來就沒有喜歡過姚啟圣。
因此,當康熙宣布統一臺灣后,把所有的功勞都堆到了施瑯的頭上,而姚啟圣在歷史的功勞簿上一無所獲。出現這樣的結果,有兩個原因:
一是施瑯本就想獨受戰功,他在寫給康熙的奏疏上對姚啟圣是惡語相向,絲毫不提及姚啟圣的戰略指揮和后勤保障等貢獻;
施瑯紀念廟
二是姚啟圣想以退為進、欲迎還拒,他在寫給康熙的奏疏上用語故作謙虛,稱自己對統一臺灣無有寸功,全是施瑯的功勞。康熙本來就煩他,心想既然你這么忸怩作態,干脆就不給你記功了。
姚啟圣塑像
眼看康熙順水推舟,真的不給姚啟圣記功,后者內心充滿了憂懼。統一臺灣、治理臺灣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姚啟圣的建議,但康熙就是要把姚啟圣在臺灣問題上的功績抹得一干二凈,這意味著什么?姚啟圣可以不在乎功績,但他不得不擔心身家性命:誰知道哪一天康熙會不會對他動刀呢?
就在內心萬分掙扎、極度憂懼之下,康熙二十二年(1683)十一月,姚啟圣一病不起。不久后,這個有功于臺灣統一的歷史能臣,就此撒手人寰,留下千古奇冤。而在清朝統一臺灣的宏大敘事下,康熙薄待姚啟圣也就被歷史放大了審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