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日本老牌家電企業東芝宣布,以日本國內基金“日本產業合作伙伴”(JIP)為主的財團完成對東芝的要約收購。從9月27日起,該財團正式成為東芝母公司及其最大股東。
日本媒體分析:上市了74年的東芝,最快將于今年12月摘牌退市。
近150年的基業轟然倒塌,令人唏噓的同時,讓我們不禁疑惑,這個百年家電巨頭,究竟為何淪落到而今的境地?它的境遇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01
輝煌東芝
提起東芝,中國消費者并不陌生,尤其是80/90后可以說非常熟悉。“TOSHIBA,TOSHIBA,新時代的東芝。”這句20世紀80年代的廣告歌,至今依然留在很多人記憶。東芝彩電、東芝冰箱、東芝洗衣機,一度是很多家庭夢寐以求的三大件。
拉長時間線來看,誕生于1875年,至今已經擁有近150年歷史的東芝,曾經輝煌一時,躋身世界一流。
日本第一批雷達產品、日本第一批電飯煲、日本第一批晶體管電視機、日本第一批微波爐、世界第一臺郵政編碼自動識別裝置、世界第一臺彩色電視電話、世界第一批高集成電路彩色電視機、世界第一臺黑色條紋陰極射線管的彩色電視機等皆來自于東芝。
在家電領域,東芝與夏普、松下并稱日本白電“三巨頭”。當然,不止于家電,東芝還涉足半導體、重型電機、醫療設備、鐵路運輸、電梯制造等領域,并在多個領域成績斐然。
比如,在半導體領域,2000年時東芝半導體銷售額繼英特爾之后躍居世界第二,2008年東芝排名第三僅次于英特爾和三星;世界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筆記本電腦誕生于東芝,在筆記本市場占有率東芝連續7年保持世界第一。
在數控機床領域,在美蘇冷戰期間,東芝違反巴黎統籌委員會禁令,以35億日元的高價向蘇聯出售了4部五軸聯動數控銑床。蘇聯借助此機床,制造出先進的推進螺旋槳,使其核潛艇的噪聲大降。對此,美國發起對東芝的制裁。
可以說,彼時東芝的數控機床技術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此外,相關數據顯示,在1996年的世界財富500強榜單上,東芝以530億美元的營收位居第32位,僅次于索尼、本田和雀巢。
02
跌落神壇
萬物消長盛衰,周而復始。東芝也沒有逃脫“盛極必衰”的宿命。
公開數據顯示,東芝營業收入從1996年的530億美元增長到2015年631億美元后,開始持續下降,每況愈下。2022年時,東芝營業收入僅為297億美元。
在《財富》500強榜單中,東芝排名從1996年的32名跌至2022年的480名。今年8月發布的2023《財富》500強榜單中,東芝已“查無此人”,不復1996年之風光。
經營狀況下滑,東芝不斷“賣肉”求生。
2015年,將影像傳感器業務賣給索尼;2016年,將家電業務賣給美的;2017年,將電視機業務賣給海信;2018年,將電腦業務賣給夏普,同年將旗下核心業務存儲器49.9%股權出售給美國貝恩資本、蘋果、SK海力士等組成的財團;2022年,將暖通空調業務賣給開利。
經營不容樂觀的同時,東芝在資本市場陷入股價低迷、融資艱難困境。2021年開始,東芝遭遇被全球PE圍獵的“噩夢”。CVC Capital、KKR、霸菱亞洲、黑石集團、貝恩資本、Brookfield資產管理公司、MBK Partners等,幾乎全球私募股權巨頭都坐在了東芝的談判桌上。
作為日本民族企業的象征、十大軍工企業之一,東芝對日本的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意義不言而喻。鑒于此,出于估值復雜性政治性質等問題考量,日本政府出臺了相關法律對其進行保護,如若外國資本想要收購東芝,必須通過日本政府嚴格審查。
在政府推動和管理層努力下,浩浩蕩蕩耗時2年、聚齊了全球PE巨頭的東芝“賣身案”最終以“日本產業合作伙伴”(JIP)為主的財團完成收購要約落下帷幕。
據悉,JIP發起的收購從8月8日開始實施,到9月20日,以每股收購價為4620日元,共2萬億日元(約合135億美元),持股78.65%,該交易完成后,東芝將從東京證券交易所退市。而在組成該財團的成員中,除三井住友、瑞穗等金融機構之外,半導體制造商羅姆、歐力士等企業也參與了收購。
日本東芝公司公關負責人表示:我們預計會在11月下旬召開臨時股東大會,辦理相關手續。之后股票將被證交所指定為“整理股”,經過大約一個月的時間,就會完成退市。
03
東芝啟示
從世界一流的巨頭企業,到“賣身”退市,東芝的沒落為我們帶來深刻啟示。
其一,誠信經營是企業生存根基。
人無信則不立,企業無信同樣難以立足市場。
可以說,誠信經營是一個企業長遠發展的基本前決條件,更是一個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石。對于一個百年企業而言,更應該懂得此理。然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財務造假會發生在百年企業東芝身上。
從被曝自2008年-2015年八年間虛報近1562億日元(約12.7億美元)利潤,因此陷入了輿論和財務危機之中。
相關報道顯示,自2008年至2014年3月為止,東芝有約1518億日元的財務造假,加上東芝的自主審查,有共計1562億日元的累計金額,這一數字是東芝方面最先公布的500億日元的3倍。第三方機構特別指出,財務造假有企業高層的參與。這進一步打擊了東芝的企業信譽。
其二,企業擴張切記謹慎有序。
業務擴張,是企業尋求規模增長的慣用手段。但,東芝卻在此方面栽了跟頭。
一方面,在核電業務上,2006年東芝以50億美元買下美國西屋電氣(核子反應爐制造商)77%的股權。據悉,西屋電氣是核電領域的大拿,既是世界核標準制定者,也是美國航母提供核動力技術的公司。
收購完成后,東芝同時掌握了沸水反應堆技術和壓水反應堆技術,這助其收獲了一批訂單。
不幸的是,5年后,9.0級的地震加海嘯引發福島第一核電站泄漏。受此影響,世界各國緊急叫停核電項目。作為福島核電站的建設者,東芝核電業務遭受毀滅性打擊。
另一方面,在半導體業務上,曾經銷售額一度僅次于美國英特爾的東芝芯片市場份額也在不斷丟失。
2018年,身陷困境的東芝,將半導體業務剝離,以約2萬億日元的價格出售給了包括美國貝恩資本在內的企業聯盟。東芝半導體更名為鎧俠株式會社(Kioxia),東芝持有40.2%股份。
但是,由于市場行情不景氣,鎧俠的日子也不好過,連續3個季度虧損。
其三,緊跟時代變化以防被淘汰。
順勢者昌,逆勢者亡。對于任何一家企業而言,前瞻把握產業發展規律和趨勢,是不被市場淘汰的根本。在此方面,對市場的整體洞察不足,也是東芝走向下坡路的原因之一。
互聯網時代,電子消費品更新速度超乎想象。而以東芝為代表的日本電子產品卻依然囿于“傳統制造業”。在硬件上下功夫,軟件的更新跟不上市場需求的迭代速度,因而無法快迎合消費者的口味,這也造成了后來者能夠在短短數年的時間里就取代了日本在全球電子領域的地位的深層原因,也是近來中國家電巨頭超越日本企業的原因之一。
此前,《日本經濟新聞》網站刊登題為《中國家電日本存在感提高,品牌力在路上》的文章報告稱:當下中國家電已成為日本市場主角級產品。
結語
曾經稱霸世界數十載的百年名企,走向沒落,諸如東芝命運的企業也不在少數。讓人唏噓的同時,更值得我們深思。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