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2年,年僅8歲的愛新覺羅·玄燁繼承了皇位,登上了大清帝國的帝位。父親剛剛去世的孩子來不及擦去失去親人的淚水,只好用他那溫柔的肩膀肩負起一個帝國的重任。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君主,開啟了“康乾盛世”的康熙皇帝。
打開科學之門
康熙登基五年,發生了一件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科學事件。1667年,年輕的康熙皇帝開始親自執政。此時,楊光憲掌管著翰林院,但他使用的歷法卻漏洞百出,甚至誤判了閏月。于是康熙親自帶領官員對日影進行了測試,以確定哪種歷法更為優越,得出的結論是西方傳教士使用的歷法更為準確。在“歷法之爭”的過程中,康熙向周圍大臣征求了他們對中西歷法的意見,但大臣們要么無法同意,要么無法說明原因。他非常擔心科舉考試時沒有人知道歷法的情況。這場“歷法之爭”讓康熙意識到,如果不懂科學,就只能聽信別人的想法,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因此,康熙開始重視和研究科學。
康熙是一個有著務實精神和強烈自律意識的人。他親自制定了學習科目表,選擇了數學、幾何、天文、物理、化學、地理、生物等實用科目,并邀請了徐日升、安多、張誠、洪若涵等法國傳教士為師,請他們編寫教材。
自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起,康熙每天安排傳教士入宮講學。早上講兩個小時,晚上再講兩個鐘頭。即使外出,康熙也會帶上傳教士,以免耽誤行程。康熙勤學苦練,聚精會神聽講,反復計算,有疑問就發問。他勤奮學習了四五年。
康熙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是死記硬背,而是注重實踐。例如,有一次洪若涵神父告訴他一個物體的成分,康熙拿起一個球,準確地稱了一下,測量了它的直徑。然后,他計算了一個具有相同材料和不同直徑的球的重量,這樣他就可以確定這種固體的密度。最后,康熙將計算另一個相同直徑或重量的球,以驗證剛剛獲得的數據。
康熙的淵博知識不僅來自于他勤奮的學習,也來自于他勤于調查和實踐。例如,在他親自遠征加爾丹期間,他從未忘記對當地的地形、地質、水利、農業、生物等方面進行調查和記錄。
組織測繪“黃玉綜合圖”
1689年,中國和俄羅斯在尼布楚談判中需要地圖,但人們發現,由于缺乏地理知識,中國東北部沒有可用的地圖。此時,傳教士提交了已經繪制好的亞洲地圖。康熙皇帝深知地圖在國家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河道管理等各個方面的重要意義。他還意識到,在中國的舊地圖上,存在著測量不準確和比例尺變化的各種問題。因此,他下定決心要準確地繪制全國各省的地圖。
測繪工作始于1707年,最初由傳教士張成金領導
他進行了一次試測,繪制了一張直隸地圖。康熙親自參與測繪,他的工作是校對測試結果,并將測試地圖與舊地圖進行比較,確認新測繪地圖的精度遠高于舊地圖。試測成功后,全面的測繪工作開始了。
1708年,從傳教士白進、雷小恩、杜德美奉命勘察長城開始,一直到1718年,傳教士足跡遍及關內十五省,關外“滿洲”、“西藏”,1718年底,“帝國地圖”終于繪制完成。這張地圖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準確的工程地圖。長期以來,國內外各國繪制的中國地圖都以該地圖為基礎。
康熙雖然沒有隨傳教士到各地測繪地圖,但他是這項測繪工作的領導者和組織者。早在大規模測繪之前,康熙就廣泛派人測量各地區的北極高度(地理緯度)和東西偏差(地理經度),為測繪做了大量準備。在測繪過程中,康熙命令各地官員妥善招待和配合傳教士的測繪工作,并在每個位置的測繪完成后,盡快將地圖傳給皇宮供康熙查看和使用。康熙的科學素養和遠見促成了這次偉大的測繪活動。
培養數學人才
康熙不僅自己掌握了數學,而且十分注重數學人才的培養。清代著名數學家梅文鼎、梅虎城,都是通過康熙的“慧眼”得到提升的。康熙南巡時,曾數次召見尚為平民的梅文鼎。他連續三天講天文、數學,題寫“學微成就”四字,作為對梅文鼎的贈禮。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皇帝還將梅文定之孫梅虎城帶進宮,從事歷法和數學的研究,并編撰數學書籍。梅虎城還從康熙那里學到了很多數學知識,比如中國古代數學中的“天元書”,就是建立數學方程式的方法(這種方法在明代以后就失傳了)。康熙教梅虎城“借根法”,梅虎城認為“借根術”就是“天元術”。這種消失的方法又被傳了下來。
1713年,康熙在長春園蒙古療養院創辦數學學校,培養八旗世家子弟30余人學習算法。他還任命梅虎城為蒙古療養院的編纂者,與泰州人陳厚堯共同編纂了《數學要義》。本書不僅對中國古代數學進行了分析和研究,而且廣泛吸收了明末清初傳入中國的數學知識。它是一部介紹西方數學知識的百科全書,也是中國文化和技術寶庫中的重要資產。
學習醫學知識
傳教士來到中國,不僅介紹和傳播西方醫學知識,還開始學習中醫。在任職期間,張誠和白進向康熙介紹了解剖學知識,并結合人類疾病,特別是康熙自己的疾病進行了解釋。比如傳教士羅憲治好了康熙的心悸和上唇腫瘤,這不僅使康熙對西醫產生了欣賞,也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趣。
隨后,康熙組織在宮中建立了實驗室,對生物、化學、藥物和各種疾病的物理原因進行研究和實驗。在這個實驗室里,已經生產出各種藥丸、粉末、軟膏和藥丸。康熙多次親自觀看手術過程,并將成功生產的藥物留作御用。他出門時隨身攜帶這些藥物,有時還會送給王子和大臣。
1692年,康熙病了,高燒不退。這位法國牧師贈送了歐洲常用的金雞納膏來治療康熙的疾病。盡管通過多個案例證實金雞納乳膏可以治愈皇帝的疾病,但當時的中國醫生堅決反對康熙使用這種西藥。康熙看到自己的病情越來越嚴重,決定服用一半劑量的人參膏。晚上,他的燒退了。在繼續服用金雞納乳膏后,康熙的病情才有所好轉。由此可見,康熙是一個注重實效,敢于吸收歐洲先進醫學知識的人。
康熙在位61年,不僅鞏固了中國的統一,而且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這位皇帝還有一個不同于中國歷代君主的獨特之處,那就是他對科學的態度——他重視科學、崇尚科學、研究科學、理解科學,無論是秦始皇、唐宋祖還是天驕成吉思汗都無法與之相比。從某種意義上說,康熙是中國歷代帝王中的一位科學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