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微博上@英式沒品笑話百科 那里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事:
有人發了一個評論說:“當你覺得生活累,請去凌晨4點的菜市場與醫院急診室”。這條評論得到了很多人的點贊。
但針對這個評論的回懟得到了更多的贊,它說:“覺得累應該去休息,而不是去看誰比自己更累”。
圖源:轉引自微博@英式沒品笑話百科
在這條微博下面,對兩種觀點都有支持的,也都有批評的。不知道你覺得“菜市場”和“去休息”,哪個更有道理呢?
2
從個人的角度,我是更傾向于“菜市場”的。原因在于,“生活累”是我們每個人都在經歷的狀態,在現實的情況下,我們沒有辦法擺脫它,只能自己去做心理調節,盡量降低這種“累”給我們帶來的情緒上的痛苦和身心的傷害。
而“去看看凌晨4點的菜市場和醫院的急診室”,其實有心理學上的依據。
一是人都有“比較心理”,本來覺得自己很苦很累的,看到還有比我更苦更累的,就會覺得自己的痛苦似乎沒有那么難以忍受了。
二是人都追求“歸屬感”,希望置身于一個群體之中,而不是孤孤單單一個人??吹奖娚钥?,并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在受苦,心理上的感覺也會好受一點。
三是人會從別人的樂觀和堅強那里吸取精神力量,看到凌晨4點的菜市場那些菜農們盡管苦,但是滿懷著希望開始一天的勞作,看到醫院急診室里人們遭受著病痛的折磨,卻仍在頑強地活著,我們可能會油然而生一種感覺:“他們都這么累、這么苦了,還這么樂觀堅強,我比他們條件要好得多,有什么理由不更加樂觀和堅強呢?”
所以,“菜市場”的建議對于每一個覺得“生活累”的人來說,是有很強的合理性和很好的指導意義的。
而反觀“去休息”的評論,聽起來似乎非常美好,但是卻不具備現實可操作性。因為“去不去休息”,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并不是一個可選項。
那些覺得“生活累”卻沒有選擇休息的人,難道都是傻瓜,都不知道去休息嗎?肯定不是。他們肯定有自己不得不放棄休息的理由。
真正的問題在于,生活容不得我們在累了的時候想休息就休息。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艱難,很多時候,我們哪怕覺得生活很累了,卻依然只能強撐著,這是大多數人逃不掉的宿命。
說“覺得累應該去休息”,就和晉惠帝說“老百姓沒飯吃,為什么不喝肉粥呢?”沒有任何區別。
說到這里,可能有部分讀者正在頻頻點頭,說“何老師說得真對”,而另一部分讀者已經義憤填膺,恨不得穿過手機屏幕,把何加鹽抓過去痛打一頓了。
別著急,我還有另一方面的觀點,是支持“去休息”的。
3
上面說,“去休息”跟“何不食肉糜”沒什么區別,那我們能因此就批評說“去休息”的人,認為他們“沒腦子”嗎?
并不能!
因為“去休息”表面上看是對個人的建議,但實質上是一種“公眾批評”,是對社會不理想狀況的一種控訴。其隱含意思是:我們應該生活在一個“如果人感到累了,就可以去休息”的社會。
而我們現在沒有生活在這樣一個理想社會,是誰造成的呢?
是世界本身就這么殘酷?還是因為政策的不合理?還是因為資本家的黑心?
對一個普通老百姓而言,我們并不需要知道確切的原因,只要知道,“生活累了,卻不能想休息就休息,是一種不合理的現象”,就夠了。老百姓不想深究原因,只是想要表達自己的情緒。
我們希望擁有美好、自由、輕松的生活,如果實現不了,我們就抱怨。這就是普通老百姓。沒有人能說這種希望不正當,也沒有人能說這種抱怨不應該。這就是每一個老百姓的天賦權利。
“我想要擁有美好生活,如果沒有,我就有權抱怨”,這一種思潮,在今天的年輕人當中,擁有越來越強大的影響力!
上一輩的人更多會想“我這么累,是不是因為我矯情?” “我生活不夠美好,是不是因為我不夠努力?”
但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再這樣想。這一輩的人想的是:“怎么是我矯情了?是這個社會不對,難道人生下來就應該受苦嗎?” “社會他媽的這個鬼樣子,努力有個屁用?” “這馬戶自己挨著鞭子,還想把我們都變成驢!”
這就是為什么“去休息”的話,雖然在一些人看了似乎“沒腦子”,但是在更廣大的群體中引起巨大共鳴的根本原因。
在支持“去休息”這個觀點的人看來,說“去菜市場看看”的人,是在為一個不合理的社會而辯護,是在幫黑心的資本家割韭菜,是壞制度和壞人的幫兇。
說到這里,原來還義憤填膺的讀者可能會開始拼命點頭說:“何老師,你就是我的嘴替,會說你就多說點!”而前面還頻頻點頭的讀者,卻要鉆進手機來打我了。
其實,我還是我,只不過我比較傻,不懂得用刺激情緒、撕裂社會的方式來搞流量,而試圖站在一個客觀立場去平衡展示兩種不同的觀點而已——等我再說幾句,你們兩方會想一起打我的。
4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菜市場”與“去休息”,其實并不是在一個維度上討論。
“菜市場”是對感覺“生活累”的人的“個人建議”,其著眼點是承認現實,并在現實的基礎上做出對個人有利的選擇。這更偏理性。
“去休息”是對一種社會現象甚至是對這個社會本身的“共眾批評”,其著眼點是不接受現實,希望改變這種現狀,進入到一個更理想的狀態。這更偏感性。
絕大部分在互聯網上引起巨大爭議的社會事件,都存在這樣的分歧。理性型的人更注重邏輯,感性型的人更注重情感;理性型的人更強調現實約束,感性型的人更強調理想狀態;理性型的網友常常罵對方沒腦子,感性型的網友常常罵對方沒良心。在每一次重大事件中,兩方總是吵得水火不容,“腦殘”“蛆”“五毛”“公知”的帽子漫天飛。
而這種分歧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發生。例如你對象跟你說:“這破班我真不想上了”。你可能會說,“你呀,就是因為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才會這樣的。你應該如何如何跟領導和同事相處,就會感覺好很多?!钡銓ο笕绻莻€感性型的人,她就會覺得,“你他媽是不是有毛病?誰讓你出主意了?我正煩我老板煩的不行,你居然還讓我跟他搞好關系?你到底是我這邊的還是他那邊的?你還愛不愛我?”
相反,如果是感性型的人就會說,“就是!你們那老板就是一傻逼,誰在他公司誰倒霉。”但這種回答碰到對象是理性型的,也同樣會出現矛盾,因為她會覺得,“你說這個有個屁用?能解決我問題嗎?我是要幫你我出主意的,不是要你打嘴炮的。你還能干點啥?”
所以,很多分歧本質上并不是智商或感情的問題,就是不同的人看待問題的維度不同的問題。
如果你常常在網上被人認為是“五毛黨”,在生活中被懷疑“不愛她”,那么你可能要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在“共情”這一塊稍微弱了一點?你有沒有經常被人懷疑“冷血無情”?
如果你常常在網上被人認為是“公知黨”,在生活中被懷疑“沒有用”,那么你可能要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在“理智”這一塊稍微忽略了一點?你有沒有經常在一些網絡熱點事件上“翻車”,好像事件怎么總是反轉,跟自己原來想的不一樣?
其實我倒覺得,兩方網友沒必要互相恨不得消滅對方。社會對兩方面的觀點都是必不可少的。感性的人追求的理想狀態,是所有人都想要的;理性的人看到的現實約束,也是所有人都共同面對的。二者都有缺點,但是也都有可取之處。缺少了任何一方都不行。只有二者結合起來,我們才能一步一個腳印地,朝著更好的社會、更好的生活前進。
當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上網就更容易抱有一種寬容之心,不要看到跟自己不同的觀點,就覺得對方“非蠢既壞”,把對方當仇人,非得痛罵一頓不可,也許,對方身上,就有你最缺少的東西。
退一萬步講,上網本就圖一樂子,看到不爽的觀點,劃過去就是了,理他做啥子呢?
生活本來就已經夠累了,放過別人,也放過自己,豈不是更好?
5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如果你覺得生活累,你認為是應該去凌晨4點的菜市場看看,還是應該去休息呢?
我的回答是:生活就這個鳥樣,沒什么了不起的,累個屁!給老子來一壺手猶香,我要把這生活干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