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拐棍收了二畝秋
收秋時,有的農作物可早可晚,見縫插針,有時間就收,沒時間就放放,比如土豆。而有的農作物就不行,時間一到,必須趕緊收回來,甚至不能多半天,比如谷子。
收谷子,和搶收小麥一樣是龍口奪食,只不過時間推遲一段時間罷了。秋分到寒露季節,谷穗飽滿低垂,谷桿被壓得深深彎下了腰。
谷地一片金黃,稍有微風吹動,谷穗上的籽粒便沙沙掉落。
谷熟時節,怕下雨,更怕起風。偏偏太行山里的氣候奇奇怪怪,一到秋分、寒露,西北風就開始慢慢地多起來,因此收秋便成了搶秋。和天搶。
搶回來就是自己的,一旦錯過,秋的大部分就被風收走了。
秋忙時節,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農村的學校會專門放秋假,讓孩子們自覺不自覺地融入到秋收的隊伍中。在外工作人員,家里有地的,也要請假趕回來,幫助收秋,哪怕只是兩三天。
割谷,一般是在大早晨或上午進行,因為這個時候谷穗上滿是露水,谷籽粒不容易掉落,保證顆粒歸倉。
割谷時,將谷稈從根部割斷,一堆一堆整齊地碼放在地上,一堆大約就是一捆,一個成年勞力一次挑得動兩捆。
在堆之前,先用鐮割上七八棵谷桿,平分開每把三四棵,兩把谷桿在谷穗處向相反方向一搭一拉,相當于打個結,谷桿的根部兩頭向外平放在地上,谷腰子就做好了,然后將割倒的谷桿,整齊碼在上面就可以了。
估計一堆差不多夠了,把谷腰子的兩頭拉起,捆好,一捆谷就成了。捆谷其實也是個技術活,不熟悉的,捆不好,挑谷的人走到半路,就可能開了散掉,再捆就很麻煩了。
捆谷時,要站好方位面對谷堆,最好左手方向是谷穗。身體向前半蹲,右手抓住谷堆前方谷腰子的一頭,左手持左腳旁谷腰子的一頭,兩手同時用力,左手向上提,右手向胸前一拉,谷腰子交叉在胸前,用力順時針方向一扭,抬腿用膝蓋緊緊頂著谷捆,然后左右手交換握住谷腰子,重復再扭,腰子緊緊纏死在一起。然后用力將谷腰子頭按壓在谷捆上,一捆谷就成了。
捆谷是個技術活,割谷也是個技術活。初學者大部分是左手抓住谷桿上部,右手握鐮刀在谷桿根部用力砍斷,如此割下一把谷子,碼放到谷堆上面。
這個過程,不能說有錯,只是用力不當,右胳膊受力多,容易酸困,右手持鐮刀摩擦多,容易起血泡。
常年種地的好把式肯定不會這樣割,割谷有他的訣竅。
站在一壟谷前,左腿向前跨一步,左胳膊彎曲攬住谷稈,擺出一種前腿弓步的架勢,右手緊握鐮把,向前伸出二三尺,用力往回拉,“呲啦”一下,一捆谷子攬入懷中,并順勢放在鋪的上。
這種動作瞬間完成,干脆利落,割谷速度極快。
谷桿是一節一節的,秋深,谷桿已干透,每節間發脆,只要給他一個橫向的力,不需要出太大的勁,谷桿就會斷開。所以好把式就利用谷桿這種特性,割起谷來又快又省力,只見割谷者身子前傾后仰,谷子則成片倒下。
一個好勞力,一天能割一畝到兩畝谷子,在生產隊時期,按割谷畝數記工,能掙雙倍的工分。
收谷時節,怕起風,所以老百姓晚上睡覺也不踏實,時刻注意著風的動向。
據說村上張老漢,晚上正睡著,聽見外面起了風,擔心自留地的半畝谷子還沒收,二話不說穿衣起床,拿起鐮刀摸黑趕到了谷地里。
天黑,風急,心更急。
張老漢趕天大明,把半畝谷子就全部割倒了,坐在谷堆上點起一袋煙,休息休息,才看到割了半晚上的谷子用的竟不是鐮刀,而是自己的拐棍。
當晚,起來搶收谷子的也不是張老漢一個人,這事就這樣傳開了。后來越傳越玄乎,一根拐棍割了半畝谷就成了一根拐棍收了二畝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