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小犬”氣勢洶洶殺向華南,然而時代已變,它沒有“蘇拉”和“海葵”命和運,失去南海夏季風后盾的“小犬”造不出什么像樣的雨,雖然風還是很厲害,但應更多歸因于冷空氣。
一、超強“小犬”循路“蘇拉”和“海葵”
今年第14號臺風“小犬”目前正在臺灣島東南面100多公里的洋面上,強臺風級(4日15時為15級, 50米/秒)。
“小犬”是從昨天的超強臺風級降下來的,從其前期移動路徑和未來動向而言,與一個多月前的臺風“蘇拉”和“海葵”很像,那么它會造成類似的巨大影響嗎?我認為并不會。(見《》、《》)
二、“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小犬”
假如能把“蘇拉”、“海葵”比作虎,那么“小犬”我愿稱為“犬”。與“蘇拉”和“海葵”以強臺風甚至超強臺風的級別威脅華南陸地相比,我們目前預計“小犬”即便登陸(假如它真有這個可能性不大的本事的話)廣東,其登陸強度也會降到熱帶低壓級(環流尚在但從強度來說已經“死去”)。
我個人覺得這個預報還是屬于穩妥型的,要是激進一點,甚至在更早的時間,在距離大陸更遠的海面就會“死去”。
三、“小犬”生不逢時,錯過了行業風口
為什么在生命史早期非常相似的臺風,“小犬”的最終命運卻迥異于那兩個臺風呢?關鍵就在于相差一個月的大尺度環流背景。簡單來說3個因素:
1、南海夏季風供給孱弱
進入10月,雖然“小犬”跟南海夏季風仍有聯系,但已經很弱。實際上從平均狀況而言南海夏季風甚至已經退場了,尤其是在南海中北部。在進入南海之前,還有南海南部的西風輸送水汽從菲律賓以東繞上去補充入“小犬”,而其所在海洋也還比較熱,所以強度很強。如下圖所示:
“小犬”當前(10月4日下午)生存形勢
但在其進入南海之后,這一支供給基本就斷掉了,熟知前文的讀者應該知道供給斷掉意味著死亡。
2、大陸冬季風勢力強勁
大陸冬季風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冷空氣,但冷空氣這個詞隱藏了大陸冬季風的另一個不亞于溫度上冷的重要屬性——干。所以雖然現在兩廣的人們可能還在感受30℃以上的熱,其實早就被“冷空氣”統治很久啦。
而“小犬”的靠近,其西北側加強的北風,還會將目前剛剛給東北和華北帶來大風降溫的這股補充冷空氣助力南下,堪稱引狼入室了。
被強勢補充的干冷空氣會深入“小犬”,這會削弱臺風,雪上加霜的是南海夏季風的供給不僅要繞更遠的路,還被中央山脈給予最后一擊的強勢攔截:
預計2天之后(10月6日)的“小犬”生存形勢
3、海洋供給能力的下降
前文曾說過,臺風的能量供給主要來自熱的海表水和暖濕的大氣風。由于海洋熱容量大,升降溫都比較慢,所以與一個月前相比,南海北部海表溫度下降倒不是特別顯著,但畢竟也是下降了,而且隨著冷空氣從臺灣海峽南下,海表溫度還會有所下降。另外,海表的暖水層厚度也變薄了。
當然了這個作用可能很微弱,“小犬”與“蘇拉”“海葵”命運不同主要是在前兩點。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我覺得“小犬”真的只能是小犬,至少在造雨能力上會是很弱的。
四、靠著冷空氣的貢獻,“小犬”雨弱風不弱
造雨弱不僅僅是宏觀上的暖濕輸送弱,更重要的其實在于對流強度變弱,由于前面所說的冷暖勢力對比形勢,“小犬”在靠近大陸時其對流強度會大大減弱,這對于形成強降雨而言是極其不利的。所以不考慮“小犬”會帶來什么極端的降水事件。
但是風不一樣,雖然“小犬”進入南海后減弱明顯,但畢竟是個低壓系統,而大陸冷空氣是高壓系統,高低壓之間氣壓梯度最大,決定了風比較大,而且大風范圍會遠離臺風中心向冷空氣來向的北方擴展,于是臺灣海峽的海區和福建沿海的陸地,雖然未來幾天遠離“小犬”中心,但風都不小,10級以上是要考慮的。
中央氣象臺大風預警
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大風的貢獻“小犬”只能占一半,因為臺風風力最強在中心,而對于“小犬”甚至在它死去之后(中心風力小于8級),臺灣海峽8大風依然可能存在,這就是冷空氣的貢獻。
總之,“小犬”對我國大陸的影響會比較弱,就算登陸,對陸地而言其風雨都威脅不大,但在東南沿海和近海海面,務必加強防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