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陽縣境古代主要為巴人活動區域。相傳夏商時期屬于所謂的梁州之域,周初曾經隸屬于庸國。在東周時期曾先歸屬巴國,后又歸屬楚國,期間攻伐不斷,你爭我奪。到戰國末期又歸屬于秦國,始置“朐忍”縣,為巴郡所轄。以朐忍名地,因“其地下濕,多朐忍蟲”“古人質直,地亦物稱”,所以地稱朐忍。朐忍蟲即蚯蚓,當地俗名“蛐蟮”。秦在此設縣,沿用以為縣名。初建縣時,其縣境轄區大體為西界臨江(今忠縣),東鄰魚復(今奉節縣),幅員較廣,轄今云陽縣、開州區、萬州區、梁平縣等地域。縣治在今云陽縣雙江鎮建民村(原名萬戶驛、萬戶壩、舊縣坪)。
云陽塘坊遺址在三峽庫區建設前屬重慶市云陽縣雙江鎮。該遺址位于雙江鎮塘坊村,與群 益村緊鄰,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08°43′15″、北緯30°55′01″,位于云陽縣東南部的長江北岸邊。20世紀末,因三峽水庫建設,云陽縣城從云陽鎮搬遷至雙江鎮,現遺址所在地已 進入云陽新縣城范圍之內,并被水庫淹沒。
本項目屬于三峽庫區地下文物保護項目之一。最初領的任務書是對云陽尸山包墓群的搶救性發掘,2003年經批準將項目名稱改為“絲栗包遺址”。
該墓地是在1987年文物普查中發現,1992年又進行了復查。1993年12月由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三峽考古隊勘查核實。據當時調查和復查勘探可知,該墓地位于雙江鎮群益村十四組,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08°43′15″、北緯30°55′48″,海拔約160米,處于水庫蓄水的第三、四級高程之間,墓群分布范圍東西長約3000米,南北寬約200米,總面積近60萬平方米,屬于漢代磚室墓群。墓群主體部分保存情況較好。
遺址地形及周邊遺址位置示意圖
按照三峽庫區地下文物保護發掘規劃,由于墓地所在位置海拔較高,位于三峽庫區水位上漲的第三期淹沒范圍內,因此2003年度才開始進行發掘。原計劃發掘面積1萬平方米,但是當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等單位于2003年9月進入現場后,才發現該墓地由于建設新縣城河邊公園綠地而遭到了嚴重破壞,大部分山崗頂部已被削去,幾乎夷為一片平地,墓地的原地表已所剩甚少。
2003年9~10月,由于該墓地遭到嚴重破壞,只好在對墓地殘存部分進行考古勘探的同時,又在墓地上下游兩個方向沿長江北岸進行了調查。其調查范圍是:西向長江上游方向約有2千米,東向長江下游方向約3千米。在這一范圍內,新發現了余家河壩、塘坊等遺址2處,風箱背墓地1處。由于余家河壩正好位于絲栗包墓地所處的山崗崖壁下面江邊,距離絲栗包墓地很近,因此我們將絲栗包墓地和余家河壩遺址都歸入絲栗包遺址的范疇。
2003年11月,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對塘坊遺址及周邊再次進行全面的考古調查, 確定由于三峽庫區水位的上漲,該遺址已有相當部分被江水淹沒,現僅存靠長江一側的東部和南部,剩余面積不大。
我們將這一情況上報重慶市文化局三峽庫區地下文物保護辦公室,并申請對該遺址剩余部分進行全面發掘。在申請得到批準后,于2004年3~9月對這處江邊臺地遺址的剩余部分進行了全面發掘。共布10米×10米的探方25個,發掘面積為2500平方米。由于地勢的原因,布方都沒有采取正方向,而是北偏西60°。
遺址地形及發掘區位置示意圖
云陽塘坊遺址發掘資料的整理在發掘過程中已于2004年開始進行。此后由于各種原因,整理工作于2005年之后一度停滯,于2012年才又開始陸續進行。發掘和整理工作由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原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承擔,云陽縣文物管理所協助。
總的來看,云陽塘坊遺址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東周時期,其聚落的中心區域可能一直在發掘區中部的南側,發掘區的東西兩側沒有發現人類頻繁活動的跡象。從東晉南朝時期開始,聚落的規模逐漸擴大,聚落的中心區域也轉移到了發掘區的東部南側,甚至包括東部的東側。唐五代時期聚落的規模進一步擴大,這一時期留下的遺存也最為豐富。宋代時聚落的分布情況基本同前,但是這一時期留下的遺存較少。明清時期雖然聚落的中心區域可能仍然在發掘區的東部南側或包括東部東側,但這一時期聚落的分布范圍最大,一直到達發掘區的最西端。
唐代卜骨
遺址中心區域所在位置的這種變化可能與人類對長江的利用方式不同有關。早期人們臨江而居,在這一區域內江邊平緩臺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可能更多的是考慮地勢平整度和用水便利,而到了東晉南朝以后,人們在選擇居址時,將聚落中心區域略微向東移動,可能除了仍然考慮上述因素之外,還增添了一個新的重要因素,這就是考慮舟船停泊的便利。遺址本身位于長江北岸的長江轉角處內側,水流相對較緩,而遺址東側又正好位于一個小回水沱的岸邊,這是作為江岸舟楫停泊的較理想地點。因此,東晉南朝以后,聚落的中心區域一直都位于東側, 這應該與作為舟楫停泊碼頭有密切的關系。這里到近現代一直是當地長江邊的一個碼頭,在云陽新縣城建設以前,該地的小地名就為“塘坊碼頭”。
青花瓷碗
云陽塘坊遺址不僅發現有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地層堆積,還發現有遺跡。在地層和遺跡中都出土了 較多陶器和石器,這也為進一步認識重慶三峽庫區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末期的玉溪坪文化特點、分布和發展演變情況都提供了新資料,并為進一步認識重慶三峽庫區先秦時期文化的特點和發展演變情況提供了新資料。同時,該遺址長時間的反復人類居住活動,并與緊鄰的絲栗包遺址早期存在的某種互動關系,以及晚期存在的共存關系,都為我們了解四川盆地東部長江沿岸古代聚落分布,以及人類居住與活動特點提供了新的資料。
本文由 柴麗麗 蔡鴻博 摘編自 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編著 《云陽塘坊遺址》之概述及初步研究。內容有刪節、調整。
(審核:孫莉)
978-7-03-076007-4
定價:128.00元
重慶云陽塘坊遺址位于長江北岸階地上,現屬云陽新縣城范圍內的三峽水庫淹沒區。2004年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其文化層堆積較厚,時代從新石器時代末期、夏商時期、東周時期、東晉南朝、唐五代、宋代、明清,歷經多個時代。發現有建筑遺跡、灰坑、灰溝、墓葬、水井和陶窯等遺跡,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瓷器、磚瓦、銅器、鐵器和卜甲等。該遺址長時間的反復有人類居住活動,并與緊鄰的絲栗包遺址在早期存在互動關系,晚期存在共存關系,這些都為了解四川盆地東部長江沿岸古代聚落分布,以及各時代人類居住生活與遷徙活動特點等都提供了新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