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中秋偏皎潔。
憶對中秋丹桂叢,花在杯中,月在杯中。甜蜜的、失意的回憶,縈繞在心頭,在中秋夜發酵,涌現無限詩情: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中秋時節,天上月圓,人間團圓。《紅樓夢》第七十六回,賈母看時,寶釵姊妹二人不在座內,知他家去“圓月”。此處的圓為動詞,是圓滿之意。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代詩人張九齡以簡短的詩句,告訴人們,天上那輪明月,讓心與心之間的距離不再遙遠。豪邁的蘇軾,面對中秋月,也有柔情的詩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時光流逝,朝代更迭,人生代代無窮矣,江月年年望相似。
八月十五,時屆三秋之中,故謂中秋。每年此時,無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盤上海涯。歷史的長河里,多少游子,曾邀明月,訴說離情?正如唐代詩人王建在詩中所寫,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無盡的秋思,落入人間,化成詩人筆端的詩句,流傳千年。
張若虛在詩中感慨: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人間的思念,雖各有不同,卻一樣的刻骨銘心。中秋月最是無私,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
中秋時節,氣候微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早晚涼爽宜人,午后余溫尚存。人們喜歡中秋月,上天也格外垂憐:不惟人間惜此月,天亦有意于中秋。
祭月和賞月的習俗,起源于周代。關于中秋賞月與美味月餅,有很多美麗的傳說。據說,上古時期,少年英雄后羿與絕代佳人嫦娥,在月桂樹下相遇,有緣相識,兩心相許。書中記載:昔者,羿狩獵山中,遇姮娥于月桂樹下。遂以月桂為證,成天作之合。
后羿前往昆侖山訪友求道,向西王母求來一包長生不老的仙藥,但他一直不忍心讓妻子獨留人間,一直未曾服用仙藥,而是讓嫦娥保管。后來,后羿因除六害、射掉九個太陽,聞名天下。于是,天下的英雄志士慕名而來,向他拜師學藝。
學藝的人中,有一個魚目混珠的小人,名叫逢蒙。他假以學藝之名,實則為偷長生不老的仙藥。一天,逢蒙手持利劍闖入后羿的內宅,威脅嫦娥,讓她交出仙藥。無力反抗的嫦娥,為了不讓丈夫辛苦得來的仙藥落入壞人之手,只得一口吞下仙藥。
服下仙藥的嫦娥,翩然而去,她因為思念丈夫,最后選擇了離人間最近的月宮居住,被稱為
月宮仙子,也稱嫦娥仙子。思念妻子的后羿,在自家花園擺上她愛吃的水果點心,祭拜月宮,遙寄相思。月宮女神常羲為后裔感動,于是下令每年的每年中秋月圓之夜,后裔可以和嫦娥在月桂樹之下相會。
另外一種說法,月宮中的嫦娥,萬分孤獨、寂寞。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嫦娥的心境。思念丈夫的嫦娥,特地囑咐他,月圓時分,和面做成月亮一樣的圓餅,將其放在他們家正屋的西北方向,然后呼喚她的名字,三更時分她就能根據聲音的指引回到家。
中秋夜,后羿果然看到嫦娥從月宮中翩躚飛來,夫妻團聚。后來,民間百姓因為感念后裔和嫦娥,為了紀念嫦娥,為了讓她庇佑百姓,每年的中秋都會以月餅祭拜。
還有一種說法,月餅的叫法來自于楊貴妃。唐玄宗和楊貴妃在中秋夜一邊賞月,一邊品嘗胡餅。胡餅的名字不夠文雅,玄宗皇上有些嫌棄,于是,楊貴妃略有所搜,脫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字開始流傳開來。
唐朝的人們,開始有中秋品嘗月餅的習俗。到了宋朝,吃月餅和中秋賞月成為一種不可分割的儀式。中秋桂花分外香,月到此時格外圓。宋代的人們,最是風雅。對于他們來說,中秋夜,共邀明月、同賞桂花、相約觀潮,一起賞燈。有人奏樂,有人賦詩,中秋賞月的氛圍,宋朝時最濃。
唐代流行賞月賦詩,宋朝則讓中秋更加多元化。到了明清,無論是皇宮還是民間,拜月、賞月活動的規模日益強大。曾經祭月、拜月的古跡,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無聲訴說那些美麗的過往: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好時節,愿得年年,常見中秋月。
意氣風發的皮日休,在高中進士的第二年中秋,東游時賞桂望月,寫了一首詩,詩中說道: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因皮日休的出生年月不詳,我們只能推算當時的他,年屆而立。春風得意的他,對自然萬物充滿憐惜之情。
枝頭飄落的桂花花瓣,仿佛從月宮中飛來。撿起殿前的落花,花瓣上的濕潤的露珠,晶瑩剔透。天上發生了什么事?無從猜測,大概是月宮中的嫦娥,折下月桂樹的枝條,灑落民間。
唐代以后,隨著科舉制度的盛行,蟾宮折桂用來比喻考中進士。蟾宮折桂的皮日休,在中秋時節,心中的喜悅與輕松,躍然紙上。
四十六歲的白居易,因為進諫觸怒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在潯陽居住。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名揚天下的詩句便是寫于此時。
以往的八月十五月圓之夜,白居易流連曲江池畔,杏園風景優美,賞月剛好。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如今,人在荒僻的江州,在湓浦水邊望月,懷念家鄉,思念好友。如今,他與元稹天各一方,兩個才子,悵然若失,失落之情,自然流露于筆端: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一輪飛鏡誰磨?照徹乾坤,印透山河。中秋月最為善解人意,讓團圓的人更開心,讓失意的人更溫暖。四十歲的蘇軾,與三十八歲的弟弟子由,分別七年后在徐州共度中秋。當時,蘇軾從京城啟程前往徐州任知州一職,弟弟蘇轍與其同行,蘇轍在徐州逗留了一百余日,這是他們人生中難得的一段好時光。
中秋夜,蘇軾和弟弟子由,一起泛舟賞月,天上、人間美景盡收眼底: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夜微寒,月正圓。月光皎潔,蘇軾不由得感嘆: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如此良辰美景,卻不能長久,短暫的團聚之后,是更長久的離別。中秋過后,蘇轍要去南都任職,一向沉穩的子由,在詩中感慨: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月升月落,不會為任何人停留。在子由看來,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離愁始終在他心里,揮之不去。
最為遺憾是離別,兄弟情深的蘇軾和子由,偏偏總是相隔兩地。有時候,思念是一味催化劑,蘇軾和弟弟子由,因為彼此思念,寫了很多有名的詩句,名揚天下的水調歌頭便是其中之一。
生離死別,是人間最傷感的話題。生離尚有歸期,死別卻已成絕唱。二十三歲的納蘭,在妻子盧氏去世后,悲痛欲絕。中秋月下,納蘭難掩對妻子的思念,深情的才子,不禁疑問: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風景很美,吹到一片秋香,清輝了如雪。可他哪有心情欣賞?他筆下的文字,讓人潸然淚下: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盡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對,舊時明月。
豪邁的辛棄疾,也有柔情的時刻。他在《滿江紅·中秋寄遠》一詞中寫道:但愿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字里行間,滿是離愁別緒。
閑吟秋景外,萬事覺悠悠。
被貶黃州的蘇軾,落寞悲苦,他在信中跟弟弟子由傾訴:世是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中秋之夜,風吹樹枝,沙沙的響聲,響徹回廊。
不知不覺中,他的兩鬢,悄然長出白發。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在弟弟子由面前,蘇軾內心的脆弱與迷茫,一覽無余: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人間俯仰,悲歡何限?團圓如故。寫幾段文字,共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