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今日中秋佳節(jié),很多人自會想起蘇軾此詞。之所以能想起,只因讀書時學(xué)過……畢竟,我們的尷尬之處在于,自從畢業(yè)之后,便少有閑情雅致,讀詩背詞了。流泄于頭腦的,都得拜中小學(xué)教材所賜。
若我未記錯的話,當(dāng)年我的老師教過此詞之后,并未講到,第二年,蘇軾不必再“懷子由”,因為,這年,他們是在一起過的。
蘇軾記載:
余去歲在東武,作水調(diào)歌頭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從彭門百馀日,過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別。余以其語過悲,乃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為戒,以退而相從之樂為慰云。
東武,密州;彭門,徐州。乃蘇軾前后所官之地,那么,蘇轍詞里寫了什么,使得兄弟覺得他太過悲觀了呢?
其調(diào)亦為《水調(diào)歌頭》,詞曰: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
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
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
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
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
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
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上片雖有愁字,其實不太愁,真正的愁,都在下片后幾句。
今夜還在相聚,明朝天各一方。正如恩師歐陽修曾所感慨的,離愁漸遠(yuǎn)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而王粲之典,則意為親人難見,只有登樓遠(yuǎn)望,以示思念。
(劇照)
針對弟弟的憂慮,蘇軾想出了解決的辦法:
安石在東海,從事鬢驚秋。
中年親友難別,絲竹緩離愁。
一旦功成名遂,準(zhǔn)擬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軒冕,遺恨寄滄洲。
歲云暮,須早計,要褐裘。
故鄉(xiāng)歸去千里,佳處輒遲留。
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惟酒可忘憂。
一任劉玄德,相對臥高樓。
上闋寫的是晉朝謝安的故事。說老謝早有歸隱之志,本想激流勇退,結(jié)果卻因生病而回了都城……還是大城市里醫(yī)療條件更好啊……
蘇軾此寫,實際是說謝安終究有點舍不得榮華富貴,雖然常與人言,我是要回農(nóng)村的,那是我的詩和遠(yuǎn)方,可實際上,終究還是茍在了城市里——相信很多朋友特別能理解謝安,謝安的選擇,不正就是自己的選擇嗎?古人的兩難,不正是我們的兩難嗎?
下闋,蘇軾則說,我們還是早點辭官,一起回故鄉(xiāng)去。回家路上,哪里好玩,我們就多留一會,大吃大喝大唱大跳,你醉倒了我扶你,我醉倒了你扶我……
然而,我們知道,蘇氏兄弟最終還是走了謝安的老路,一入官場深似海,個中樂趣,比起苦處,實讓人難解難分難。
好在,他們越在官場受苦,留下的名篇就越多,這便是后人的幸福所在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