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變發生后,司馬懿控制了京都大本營,并承諾曹爽只要肯交出手中權力放棄爭權,保證其在之后做一個富貴閑人。但是,在曹爽交權后,司馬懿卻背信棄義,滅其三族。對此,而,歷史書中所記載的只是冰山一角,真相遠比我們所知道的更加復雜和深刻。
司馬懿和曹爽都是三國時期魏國的重要人物。司馬懿出身士族,作為一位出色的謀士和將領,在魏國崩潰的危機時刻挽救了局面,且在魏國后期成為了權臣。而曹爽則是曹操養孫,曹魏權臣之一,明帝曹睿逝世后,他與司馬懿共為托孤大臣,擁有極高的權力和聲望。
然而,雖然同為朝廷重臣,但卻很難平起平坐,總要有高低之分。而事實上,由于曹魏宗室的身份,曹爽的地位當時要高于司馬懿。共同輔政初期,雙方雖然互不干涉,但實則已然形成了兩個對立的集團。隨著時間的推移,曹爽處理政務開始獨攬大權,漸漸不再征求司馬懿的意見,這讓司馬懿感到了威脅,并逐漸對曹爽感到憂慮。
史書中經常提到司馬懿以權謀之道對付曹爽,但這只是斗的表面,事實上,司馬懿并不想與曹爽展開明爭暗斗。對此,司馬懿充分利用曹爽缺乏軍事權力基礎這一點,希望能夠通過討伐蜀國來建立自己的威望。事實表明,司馬懿在這件事上收獲成效頗豐,反觀曹爽在這方面顯然做得不盡如人意。
眼看著司馬懿名望的不斷上升,兩人之間的矛盾因此不斷升級。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曹爽也相應地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他試圖大力扶植一些屬于自己的勢力,當然,這些舉措也遭到了司馬懿的反對。但是,由于地位在曹爽之下,司馬懿的反對無效。為此,司馬懿開始韜光養晦,他表面上表現得稱病不問政事,實則卻在暗中策劃著一場清除曹爽勢力的兵變。
公元249年,就在曹爽陪同少帝曹芳到高平陵掃墓之時,司馬懿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迅速采取了軍事行動。趁著洛陽城內空虛,司馬懿召集三千死士控制了整座洛陽城。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司馬懿并沒有受到太大阻力,這是因為除他之外,還有很多因不滿曹爽改革的世家大族,憑著對曹爽的不滿自發地站在其對立面,也就是支持司馬懿的立場上。
兵變成功之后,司馬懿在獲得曹爽承諾遠離朝廷、交出大權之后,司馬懿表示可以留其性命。但是,真實的結局并非如此,沒多久,司馬懿便無情地將曹爽誅殺,滅其三族,整個過程中毫不手軟。這次事件之后,司馬懿的權力進一步加強,他成為了曹魏的實際掌權人。
在現在的歷史書中,很多對于司馬懿和曹爽的斗爭更多地強調了司馬懿的智謀和曹爽的麻痹大意,而忽略了雙方之間的復雜關系和背后的考量。這種簡化和片面的敘述,使得后人對于司馬懿和曹爽的認識存在偏差。事實上,他們之間的矛盾不僅僅是權力之爭,更是兩種思想和理念的碰撞。可以說,司馬懿最終成為權臣,一方面是通過宮廷政變奪取了最高權力,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的謀略足夠出色,而且兼具政治和軍事才能,足夠能隱忍。相反,曹爽相信自己的智謀足以左右眾人的心意,而卻忽略了統治的實質,更不應該作為宗室宗親在腳跟未站穩之時貿然改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