漤個柿子吃起來
秋忙秋忙,繡女也要出閨房。趁著晴好的天氣,男女老少齊上地,趕收大秋作物,希望的田野上一派繁忙。
秋正酣,家里各種新糧和瓜果梨桃啥都不缺,想吃啥吃啥,但有一種美食已經饞開了人,卻還不到采收的時節。
秋收間隙,低頭抬頭,在地頭岸邊黃得燦爛的柿子總是不經意間就進入了眼中;上地收工運糧途中,千顆萬顆壓枝低的柿子又在不經意間撩撥你,一不小心碰一下你的頭。
饞死個人的柿子總是在撩撥著你的味蕾,但他只是在撩撥你,就像商家搞得饑餓營銷,就撩撥你,還讓你吃不著。
也不是吃不著,只是他苦澀的味道和他美麗的外表實在不相稱。他還沒有經受冬霜的洗禮,品質還沒有完全成熟為可以奉獻給你的甜美。
總有經不住撩撥,抵不住誘惑的時候,隨手摘幾個,回家放在窗臺上、灶臺后,柿子在吸收溫暖的陽光或灶臺持續的溫熱后,竟慢慢變軟,褪去了苦澀,變得甘甜。
開始是無意間摘幾個,慢慢發展為專門摘幾個,開始是無意間發現他會變軟,變甜,久而久之,創造出多種方法讓他變軟,變甜。
秋分前后,太行山區的晝夜溫差極限拉大,早晚的家里已經開始感覺到絲絲涼意,燒了一個夏天的柴火,無奈也變成了煤火。
燒煤要花錢,但也有個好處是煤火不息,人在地里忙著收秋,家里灶臺上鍋里的水已經在煤火持續加持下燒熱,或者燒開了。
到了飯點,一回家就有熱水可以使喚,或者直接往鍋里下菜下點豆雜面。
農村灶臺的火多是一種特殊的“過火”,就是前面一個火口,火口可以添柴加煤,往后依次排開幾個鍋口,前面進來的火大鍋口也大,越往后進來的火越小,鍋也越小,火道長長直通屋外,就有了炊煙裊裊。
后面的小鍋里一直加有水,熱氣不斷進來,水一直保持熱著,平常是給家里有事趕不上飯點的人留飯不怕冷,秋天里成了漤柿子的好工具。
奶奶常把摘回來的硬柿子放在小鍋里,溫水一直泡著,硬柿子逐個變軟,褪去苦澀,成為軟糯香甜。
小孩子放學回家,顧不得水燙,就直接把小手伸進鍋里,挨個捏著柿子,尋思著找一個軟了的,解一解饞。
奶奶跺著小腳,拿著笤帚圪朵,顫巍巍趕來,“我的小祖宗,不能空肚子吃啊,快洗手吃飯,今黑來讓你吃個肚圓”。
把硬柿子泡在溫水里,讓柿子變軟變甜的過程,就是漤柿子。
由嘴饞開始,不知道在什么時候,秋分時節漤柿子就演變成了太行山區老百姓的一項重要的農事活動。
漤柿子,根據地區不同,條件不同,也有多種方式方法,總的來說都是將苦澀的硬柿子變軟變甜的過程。
一種方法是,將硬柿子放在溫水中浸泡,浸泡時最好將水溫控制在略高于體溫,手感發燙,但也不是特別燙,約40到45度左右即可,通常浸泡一天時間,柿子的澀味就會去掉;
另一種方法是,將柿子和蘋果、梨子等水果放在一起,裝進密封的容器或扎緊口的塑料袋中,一般放三五天,柿子便會變得軟甜可口;
再一種方法是,將柿子在高度白酒里蘸一下,然后碼放在密閉的容器或扎緊口的塑料袋中,通常一個星期左右便可食用。
還有一種利用石灰水漤柿子的方法,就是用生石灰化到水里,把柿子泡進去,兩三天后,柿子就漤好了。
石灰水漤柿子有一個不好處就是撈出柿子后常有白色粉末殘留,引起感官不適,這種方法農村人用的不是很多。
硬柿子經過漤制之后,會變甜,變軟,吃的時候總會先用手捏一捏,揀一個最軟的,也是最好吃的先吃,久而久之,“柿子專揀軟的捏”便成了一個俗語,意思也與它的本意大相徑庭了。
柿子專揀軟的捏,盡管說出來意思變了,但在實際中,每個人吃柿子時還是不自覺的在重復著這個過程。
太行山里平順、黎城的農家柿子已經漤好了,快來揀個軟的捏著吃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