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亂翻書,這期播客我們聊知乎。三位嘉賓是知乎大V莊明浩、知乎汽車領域頭部MCN indigo高級合伙人胡懿FOX,知乎負責戰略和社區業務的副總裁張寧,我們來聊聊不同角色眼中的知乎到底是什么樣的。
其實去年初我們曾經拉著張寧聊過一期,那時候一堆問題和質疑劈頭蓋臉向他招呼過去,創作者、內容標準和社區泛化,到底什么是知乎的關鍵問題?創作者和知乎都該如何變現?時間過去了一年半,我們再次邀請張寧來更新一下他的最新答案,來聊聊知乎在業務和商業化上都做了哪些減法與加法?知乎作為輿論場的獨特價值是什么?長問答是知乎的基本盤,但數據長得最快的是短想法,這種長和短的題材如何平衡?知乎要錨定新職人,那內容體系與商業體系,都該如何搭建?
以下為直播節選,完整版見播客。
長短輿論場
潘亂
最近華為Mate 60 Pro 芯片突破帶火了個詞叫“遙遙領先”,但我在很多群里都看到在轉半年前知乎的匿名答案“且聽龍吟”。在知乎「我國光刻機發展怎么樣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區,有人回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且聽龍吟”“年底不量產提頭來見”,原來很多人都當吹牛皮,嘲諷又來沸騰,后來他們發現這些匿名答主說的都是實話,而且非常有預言性質,于是很多人又去評論區挖墳。這些答主都是什么樣的用戶?以及稍微再從這發散一點,知乎在今天的輿論場里處在一個什么樣的位置?
莊明浩
我覺得這個案例非常典型,這個用戶大概率就是華為類似工程師的角色,他可能參與了整個Mate 60 或者是 X5 的研發過程,但是他在那個時間點沒辦法以一個公開的身份去表達,因為沒有人會允許他這么做。但是他可能非常了解這件事情的進度,他可能在那個時間點就已經知道未來一定會震驚你們。然后他就想需要有個地方做表達,然后你會發現這種表達可能特別適合在知乎作為呈現,即便這種表達可能在表達的時候大家也會不相信,也會吐槽,包括評論區的打臉之類的。但是你試想一下,比如他在微博上或者小紅書上可能留這樣一條內容,也不太合適。他沒有地方,或者說沒有一個理由跟由頭把他這個表達欲拉起來。
所以我覺得第一是身份,這個人的身份大概率就是利益相關方。第二有了這樣一個場景,調動他表達欲的這個問題,有人讓他表達的這個欲望。第三就是知乎的呈現跟推薦方式,不是信息流那種很快就會被淹沒的。這幾方面導致了這個案例其實特別適合被拿出來講。今天作為一個內容創作者,他在知乎上創作的狀態,我覺得就是他的職業身份,被觸發的場景以及知乎內部的平臺運營規則這 3 件事情。
潘亂
我想要引申一下討論,問下FOX一個問題。我跟一些公司負責品牌和投放的朋友聊,他們在做社交網絡傳播的時候,會把知乎加微博組成一個長短的輿論場,來做話題聯動。這個長短輿論場的定位你怎么看?
胡懿Fox
7 月份的時候,小鵬汽車的 CEO 何小鵬先生,他發了一條微博,內容是他在生產線上擰螺絲,這個微博當時沒有上熱搜,但確實傳播效果挺好的。然后在第二天,何小鵬的這條微博內容就在知乎上出現了相應的一個話題,叫做“如何看待何小鵬進工廠擰螺絲,生產班長表示復檢時間遠大于幫忙的產出?”,然后截止到現在這個問題有 240 萬的瀏覽,有 360 多條回答。其實像這種汽車行業的熱門話題,一條熱門微博的留存時間不會超過 3 天,但你在知乎上發現它不但是可以同步發酵,還有很好的長尾內容價值。
今年大家應該都發現了,就是一款新能源車如果想要成功,很明顯的一個大趨勢就是在李想的帶動下,CEO和高管們都下場親自做微博了。原來這些賬號其實都是歸 PR 管的, PR 會嚴格來看他們發出的內容,但是在今天,這些 CEO 開始親自運營自己的微博了,我們發現微博在新能源圈的影響力是在提高的。原來其實只是汽車行業內的一些討論,但是它通過微博形成了一個全民關注的輿論,大家可能都來看,都來吃瓜了。但是我們會發現它最終都會匯集到知乎,形成一個比較好的討論,形成一個熙熙攘攘的討論,包括整體話題的滲透性,還有傳播的廣度和深度都在知乎得到了很好的延展。
所以我們今年,在今年我們跟所有品牌再去做workshop,或者再去做討論的時候,我們都會建議是說把不同的社交平臺進行有機的組合,比如微博和知乎,它就是一對好CP,它就是可以形成長短的輿論場。
潘亂
這讓我想起晚上看到一口老炮發了一篇文章,說小鵬 G9 應該向李廠長求救,就是說很多時候這些新能源品牌可能是路子搞的有點不對,如果他們但凡能夠認真學一下李廠長那個微博和跟社交網絡營銷的能力,而不是天天去搞什么冰箱、彩電、大沙發,那它的銷量至少還能提升 30% 以上。
張寧Neo
剛才 Fox 講的這個案例,我之前也有聽同事講過。你剛才講到這個長短的CP,但實際上我覺得可能不是長和短的區別,因為今天知乎上其實也有很多好的短內容,可能一兩句話也能把一件事說得很清楚。我覺得可能今天更多是知乎提供了一個討論的縱深,大家能夠因為知乎這個一問多答的結構,在一個問題、一個話題下面大家可以去接非常多的不同的觀點。所以我們從去年就定了說,知乎本質上是做討論,它不是問答,問答是討論的一種承載形態。
但實際上知乎里不是問答的討論也非常多,像我們 4 個人,每個人有不同觀點,大家有一個角度湊到一起,事情越辯越明。知乎現在的這個用戶群,我們叫新職人,是一群想要去綜合很多的意見,自己做判斷的人。而不是說今天誰告訴我一個標準答案,我就去拿這個標準答案,我就開始去做行動,去做決策了。
你剛講那個長短組合可能更多是,他在其他社交媒體上可能看到的是一個只言片語,但在知乎上我們把它延長成一長串的討論,最后大家在這里面找到一個可能自己想要的解答。
潘亂
因為知乎是一問多答的結構,其實更多是把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討論展示給到你面前,而不是在向你提供某個唯一的標準答案。
張寧Neo
是,我們之前一直說知乎是一個消費決策的地方,但是今年我在想這件事,我把這個詞稍微改了一下,改成了叫做“決策參考”。我們覺得知乎至多給到大家一個參考,用戶自己去想他真想要的東西是什么。
潘亂
那今天知乎做商業化,品牌公關能夠多大程度上去容忍那些不同的答案?它未必是負面的。或者說什么樣特制的品牌,它能夠在知乎玩的更好一點,會允許用戶去越辯越明。因為在今天這個傳播環境里面,很多品牌和營銷人士就是為尊者諱也好,有點玻璃心也好,他們需要的不是很多面向的答案,他們可能需要的就是一種答案。
張寧Neo
實際上你沒有辦法玻璃心的。今天做品牌公關是沒有辦法玻璃心,我在一年之前第一次上你這個直播節目回應質疑的時候,我是沒有辦法玻璃心的。
其實我覺得今天所有的品牌,他要面對的是所有的創作者,互聯網這個公共表達的空間已經充分地打開了,而且已經開了 10 年、 20 年了。坦白講,我認為它其實是一個偽問題。今天大家只能去面對這樣一種公共空間,這里面就是會存在不同的意見,消費者就是會對你有各種各樣的看法,而且這里面有一些人,他就是所謂的意見領袖。
那我們覺得知乎是一個討論的空間,是一個討論場,過去知乎每一個問題其實都是在組織一場討論。這么多年下來,知乎組織了幾千萬上億場的討論。今天之所以知乎這個平臺,這個社區,它還有這個討論氛圍在,大家會覺得說它還有一定的公信力,其實說明我們在如何去組織一個好的討論這件事情上,是有自己的一些方法和認知的。
那知乎為什么最后選擇了專業?我們的一個比較核心的判斷,就是因為大家對這件事還是有共識的。因為這些專業的東西,科學的東西,這些偏理性的東西,最后大家還是能夠找到一些共識的。否則所有人在這個地方都是用非常主觀的判斷輸出的話,實際上這個討論場是沒有辦法繼續的。
退回來講就是,我覺得今天我是一個品牌主,在知乎去做這樣的一個討論,那我會希望說在這個問題下,我盡可能能夠讓前排的回答是相對來講比較專業跟比較公允的。如果后排有一些不同的聲音,其實今天消費者是很聰明的,特別是知乎的用戶是很聰明的,他們相對來講是能自己看出來,排在后面的那些回答,他說的那些所謂的那些黑料也好,所謂的那些指摘也好,實際上是站不住的。你在知乎的APP 里面,你去看它整個排序,它基本呈現這樣狀態。在每天這么大量的討論下,我相信我們整個這個秩序或者這樣的規則它能夠跑起來。我覺得其實是 12 年過去了,所以我覺得這個討論的空間是這樣建立的。
潘亂
今天刷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說為什么知乎工作日的流量比周末的流量更高?答案是:知乎是打工人最好的摸魚神器。就是不管是短視頻再怎么搶時間,上班還是有摸魚需求的,上班場景沒辦法去打開有聲音的視頻,你只能去打開瀏覽器或者手機刷圖文,這就給了知乎一個穩定生存的空間。
今天創作者的表達,以及他可選的產品,都是多樣化的,平臺有做文字的、圖片的、語音的、視頻,各種都有,但這過程里面就是大家都會有優先級的取舍。知乎在今天這個時點的取舍,它是什么呢?
張寧Neo
我對整個內容的維度劃分,會分兩個方向,除了文字、圖片、視頻、音頻,另外一個方向我看的比較多的其實是長和短。
在文字這個方向上,大家可能會把知乎理解成是一個偏長文字的一個平臺,確實我們這么多年在知乎看到非常多好長文字表達。但實際上我自己的創作,我在知乎上寫的很多問答其實并不長,可能就是幾百字。首先我更關注在長和短這個事情上的一個變化。因為 12 年前知乎開始內測的時候,大家都是在 PC 網頁版上玩的,但今天我們絕大部分的創作其實是在手機端發生的。今天新的知乎創作者,實際上他們是手機原生的,是 APP 原生的。我們在今天去提這件事,好像聽起來是有點晚了,但是實際上并不晚。
我覺得長和短,長變短這件事情,其實是過去幾年在知乎發生的一個大家可能沒有太特別多注意的變化。這也是為什么去年我又重新把知乎一個 16 年、 17 年就上線的老產品重新拿回來做,就是“想法”這個功能。對于知乎這樣一個討論場,大家要分享很多的知識、經驗、見解,那我會認為短的圖文這個表達是非常重要。這是我過去一年多以來我們做的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工作,而且也有很不錯的一個增長,翻倍的增長。
那另外一方面就是視頻,實際上去年 1 月份我們聊的時候,當時正好是對知乎視頻這個產品做了一些調整。因為當時知乎視頻的方向是中長視頻,但回到社區創作者本身的狀態上,大家不是一個專業的全職狀態去做創作,我們絕大部分的創作者都是有自己本職工作的,這是為什么今天 Fox 在 Indigo 可以去找到非常多的汽車工程師和產品經理去寫汽車內容,這是知乎這么多年賴以為生非常重要一件事情,就是今天我們的創作者是專業的職人。所以中長視頻這件事對我們絕大部分的創作者來講,他不會是社區原生,職人沒辦法也沒時間精力去做中長視頻。
今天在長和短上,我們會覺得短是知乎很重要的要補全的板。在圖文和視頻上,只要今天讓創作者的創作門檻足夠低,他能夠去表達他自己的一些東西,那我覺得這個內容就很重要。至于音頻這件事,我其實我知道,其實去年我們就在聊音頻這件事,但是可能這個事是我個人的一個習慣,就是我不是一個用音頻特別多,能夠攝入比較多的這個深度內容的一個人,所以我會覺得音頻可能更像是視頻的一部分。比方說有的時候我看視頻,我可能確實沒有辦法完全集中注意力的時候,我會拿它當一個音頻去聽,所以我一直覺得可能音頻不是一個特別獨立的一種媒介形態,但是這個只是我個人觀點。
知乎的減法與加法
潘亂
既然聊到去年我們那場直播,那我再來回頭 cue一下,我記得最后張寧你說要在業務上做減法,要在商業上做加法。那這都一年半過去了,知乎減了什么?加了什么?
張寧Neo
其實說實話,減法我還是下了一些決心去做一些變化。小的我不說可能最近大家也注意到了,應該上上個月我們把匿名回答這個功能給下掉了。可能大家非常surprise,然后大家也有很多猜測,說這個是各種原因等等。但實際上我們內部決策,在方向上,在戰略上我們的判斷是非常快的。我們覺得匿名這件事情它和我們想要去做的專業身份,想要做的新職人不是一個方向,甚至是相反的方向,我們大的方向先判斷清楚。然后很快我們也通過 AB 實驗的科學方法去看,這件事到底對我們業務有什么影響。很多人都會覺得知乎好像靠著這個匿名回答在賺很多流量,但這是一個錯覺,我們最后真的用一個非常科學的方法去測量取消匿名這件事情到底有多大的影響,實際上這個影響真的也不大。
這件事情不管是從戰略的方向上,還是從最后我們整個做事情的方法上,我覺得大家是用非常快的執行力,把這件事情落下去了。落下去以后就它看起來是一個很小的功能,但實際上它對整個的社區的討論生態是一個極大的變量,我們在社區生態里減少一個變量,某種程度上就是減少它的一些復雜性。我們可以非常明確的跟所有人講說,今天我們希望鼓勵專業、鼓勵真實,鼓勵這樣的討論,這個是我們非常明確的東西,我們不用擔心說其實今天我會有很多的特例,有很多的例外來去影響大家對知乎的一些認知和判斷。從去年到今年我們做可能還下了一些別的功能,但有一些功能我覺得也許大家不是那么熟悉,但是比方說圈子這些功能我們也做了一些下線,一些收斂。
最后我們希望知乎的產品能夠更簡單一些,讓大家更容易理解一些。大家理解我們的時候,這就是一個專業的討論場,大家來這能看到很多專業的知識、專業的看法、專業的經驗的分享,我覺得這個其實是最好,所以我希望減法這件事我們能做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但是這個確實在一個 12 年的老產品上,每做一次減法,實際上你都某種程上程度上在跟一些你的過往去告別,很多用戶也會非常舍不得。
潘亂
我記得去年你在做知乎社區的時候提的戰略是要生態第一,要在創作者的體驗、內容獲得感、良好的社區氛圍跟匹配社區發展速度的商業化的增速。你說的這個生態第一,這個生態應該怎么來做評估?有哪些關鍵的指標?就我們看傳統的信息流社區,就是看看他的Ad load的,可能就是廣告加載率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用戶流失,所以 ROI 曲線就能夠算得出來。但知乎是一個社區,對于一個社區氛圍這么濃重的平臺,知乎會用哪些跟信息流平臺不同的指標來監測用戶健康?
張寧Neo
我們過去這一年多的時間,其實是走過幾個階段的。去年我們的“海鹽計劃”鼓勵垂直深耕,我們希望大家能夠選自己的活躍領域,然后在這個領域活躍。實際上知乎早年有一個說法叫這個我們不鼓勵跨界搶答,其實現在這個東西有點復古,又翻回來去用了這樣的一個邏輯。只是今年我們把它產品化,當年實際上更多是一個運營的思路,現在通過算法把它產品化掉了。就是你今天你達到一定等級以后,我們就會提示你,說你要不要去點亮你的活躍能力,你在你的活躍能力里面你的這個流量會更多。比方說明浩老師,那他可以去寫選數碼,寫數碼相關的東西,它其實就會成長的更快。去年在四、五月份的時候,就發了這么一個政策,一年下來我們看的確有很多人通過這樣的一個政策,它的領域垂直感更強了,自己的人設感也更強了。因為用戶會看出來說這個人是一直寫數碼的,這個人是寫旅行的,這個人是寫汽車的。
到了去年的下半年乃至于今年的上半年,我們開始意識到另外兩件事情比較重要。一件事情是我們覺得內容的多樣性很重要。就是我們過去會去看內容的質量,我們也有內部的各種各樣的方法去評估一個內容的質量,拿大模型去算內容的專業度。今年開始我們希望一個用戶,不是從創作者角度還是消費者角度看,我們希望他每一次每一天來知乎的時候,我們能夠去識別到他更多的興趣,踩到他更多的興趣點。如果他過去只是看數碼,那我希望他數碼之外我們發現他也很喜歡汽車,那我們能不能也看汽車?如果他也喜歡看汽車,我們看看他是不是也喜歡看人文,我們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拿到用戶更多的興趣點,通過這個內容的多樣性,鼓勵內容的多樣性的這個方式,我們能夠把一個用戶更多的需求能夠在知乎的社區里面得到體現,這是今年的一個側重點。
另外就是創作者能夠更快收到互動反饋。在他發出一篇內容之后,多快能夠收到第一個互動,不管是贊同還是喜歡或者是評論,15 分鐘收不到,一個小時能不能收到?最長我們會一直拉到前面 48 個小時,他多長時間能夠收到第一個互動?我們覺得這件事情非常重要。一個社區我覺得是最重要的一個事情,就是互動感,就是可能完全不認識他,他給你的一個贊同。特別是在你專業的領域里面,你得到這種贊同,那種感受是極強。
那我們從今年上半年開始看這件事情,我會覺得說這就變成我們階段性的,我們看社區生態里一個比較重要的指標。
潘亂
OK,那我把你這個問題拆開來問,先從“海鹽計劃”聊起。明浩,像“海鹽計劃”已經發展到應該到 5. 0 了,從最初那種偏定向加確定領域的方式,到今天后臺自動調節,這個過程里從創作者的視角,你是一個什么樣的感受?
莊明浩
有個小故事,知乎剛剛推“海鹽計劃”的時候,你明顯感覺到這個規則權重是相對比較少的,它的評判體系相對比較簡單,可能有流量和熱榜有幾個權重。我記得當時有一個問題是問騰訊給他的股東分發美團的股票,當天那個問題是上了熱榜的,這個問題又屬于我所在的這個版塊,然后我回答了那個問題,然后瞬間那天那一個回答通過海鹽獲得的收入就已經非常高了,這個數字已經高到我覺得不對。所以我直接跟知乎這個品類當時的運營說你們不能這么搞,如果是這樣的方式來搞的話,那我其實可以有動機去做一些操作,我甚至可以聯合我 MCN 同頻的賬號,把一些固定的問題懟到固定的榜單,以這樣的方式可以薅知乎很多的羊毛。
起初海鹽計劃的規則和評判體系相對維度比較少跟單一,中間調整過幾次,到今天這個時間點你會發現首先大部分人已經接受了自己那個主線的標簽,然后權重不會調的像當時那么的高,它相對來說是處于一個穩定態,起到了讓創作者相對明確自己的主線的同時,能夠有一定的激勵作用,但又不至于說走到一個極端可以被薅羊毛。我覺得這一路走來在海鹽計劃上,知乎應該是階段性達到他們最初的目標。
潘亂
我們再聊個產品。剛才張寧分享提到了“想法”的增長是超過了 100% 的,那是不是說明這種雙列混排的短內容尤其是視覺化的短內容才是大勢所趨呢?以及想法的價值是不是應該在結構化信息的圖文,就是幾張圖搞定一件How to 的事情。這也是小紅書,它比視頻和長文字的優勢,但知乎現在想法是不是有點做成太隨意性的表達?做成沒有束縛式的,微博式的那種形式,反而顯得功能性不夠強呢?
張寧Neo
想法其實不是一個新產品,我印象里應該是 16 年, 17 年在知乎就有了,在我來知乎之前就有這個產品。我記得早年想法出來的時候,它確實更像是類微博這樣的以文字為主的短文字,去年我們確實做了一些變化,把它變成了一個以圖為主。這一年下來以后,我們覺得它不是一個獨立產品。今天知乎社區里所有的產品,所有新功能,必須要考慮他和問答是什么關系。因為問答是知乎太強的一個產品了,如果今天想法要很結構化,那么它在站內是打不過問答的。而且如果這么去定位想法的話,那其實跟問答就變成左右互搏,它就不會是一個互補,而是兩個產品在競爭的關系。那這個生態創作者會很懵,說那我到底要發什么?
但恰恰想法就應該是一個延伸,或者是應該是一個補充。像明浩這樣的老的成熟的創作者,他在問答里面有很高的權重了,他已經有非常多的粉絲了。但對于那些更多的新人來講,他可能第一次在知乎創作就是發一條想法,那么這個時候他可能會比較隨意的用幾張圖去講他生活里的一個故事,這件事很考驗我們的分發。剛才我看評論區里也有講說我們的這個分發沒有其他的平臺好,我也認同,因為今天這個產品對于我們來講其實還在積累經驗的過程當中。但我們確實不應該把想法定義成是一個超級精致的,非常KOL 風的,非常網紅風的產品,這個不是知乎現在社區的氛圍。
新職人,知乎商業化的答案
潘亂
OK,產品的問題先告一段落,我們再來聊一聊商業化相關的問題。其實之前我們認為社區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是在于用來發電,不在乎收益的這些創作者們來發言。但今天這個時間點內容創作者我覺得可能壓根就不存在用發電這個選項,或者一部分存在,或者說你得必須要給他一個更好的上升通道。明浩你對這個問題是怎么看?就以你為例,你是知乎的財經科技領域的頭部,你剛才講到其實是去年可能還不錯,就是在知乎這個平臺上,你這一個體感是怎樣的,包括你的構成是怎樣,以及今年它有什么變化嗎?
莊明浩
我覺得一個核心的變化是當知乎推出海鹽計劃,包括小藍標各種各樣的狀態之后,其實無論是頭部還是中腰部的,作者的人設變得更立體、更直接了。我們從成交的角度來看,其實是更容易成交的,因為對于品牌方的選擇上來講,其實相對會變得簡單。因為原來的體系里面,他要去認知一個他要下單的博主的人設適合不適合什么問題?要很多的前期的溝通跟信息的門檻。那今天這個事情相對變得簡單,所以純從一個個人作者的體感角度來講,今年當然可能也感謝中間這么多 MCN 機構的參與,就是品牌方的溝通會相對簡單跟直接非常多。早年的時候這種成交的這個交易成本的摩擦是非常高的,那今天其實是在提升了,那這可能跟知乎本身的商業化整體的工具的深度,跟能夠給提到比品牌方的這些選擇的東西變多可能也相關。
然后從構成角度來講,財經科技這個板塊屬于一個跟Indigo他們完全沒法比的板塊,還是克勞銳那個榜單,比如說我在 7 月份是財經的第一,但是我進不了TOP20,我進不了總榜,甚至 50 我都進不去。TOP 50 里面都是,比如汽車、母嬰、3C、手機這些品類,你一聽就知道是那些比較適合做商業化變現的品類,找我的品類里面可能相關的,比如說那互聯網公司可能是一類,公關的需求,然后產品的需求,然后可能 3C 也是一類,因為我還有 3C 標簽在,然后這兩大類應該是最大的類,其他可能會零零散散有一些。
潘亂
Fox,像你們Indigo在知乎汽車這個板塊做得很不錯,汽車又是過去這幾年里面發展最快,廠商最有預算的領域。那這過程中,客戶的訴求是什么呢?品牌方他在知乎上希望得到什么?
胡懿Fox
整體的看法其實還是趨同的,專業內容的發源地,然后新產品和新技術最好的科普平臺。然后還有一個你們想不到的,它其實是百度搜索優化的最好的內容源頭?汽車品牌會花很多錢去做 SEO 和 SEM 的,其實百度的搜索結果是對汽車品牌很重要的。
潘亂
再問一個創作者視角的問題。知乎認為下個階段的社區主力,不是KOL,不是大V,而應該是KOP,就是專業的職業的人。但知乎想讓更多新職人在生態里冒出來,他的成長體系應該是怎樣的?一個新職人在知乎上怎么成長成大V?
莊明浩
我身邊最近幾年有一些例證,尤其在我熟悉的這幾個版塊,財經、游戲、3C、數碼、手機其實都有。本質上來講,知乎底層還是有一個認內容大于認人的底層邏輯在的。所以你持續在某個領域深耕,并且你有你自己的 know how 跟表達的方式,甚至是一種你擅長的情緒掌握的方式,都可以你持續的在某一個品類里建立你的狀態,包括今天有了想法這樣的東西之后,我覺得從這個角度來講,想法可能對于這些新的作者而言是一個加速效應跟邊際效應更強的一個東西。
因為我所在 MCN 是一個在手機領域非常強的一個MCN,所以但凡發新的手機,你發現全是我們的人在答,那里面其實有很多人都是最近這一兩年進入這個知乎這個生態里,他的身份可能是工程師,哪怕只是大學生都有,那他的方式我覺得基本都是符合。
剛才我講過,他首先要在某一個哪怕是大類目下面的垂類目建立足夠多的內容積累,而這種內容積累又因為今天可能只會有短內容的形態存在,導致它不需要像早年我們那個時候你是真的需要有一篇又一篇的高質量的回答去堆出來的。那今天可能幾篇回答加一定的比較穩定的想法,加相關內容的輸出,其實在一定時間內就可以達到一個還不錯的狀態。
或者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比如說大家開玩笑,當天說小紅書可能 500 粉絲就可以接廣告,其實今天知乎可能有1萬粉絲,差不多就可以接廣告了。你像我們當年 10 萬粉絲才算大 V的入門門檻,而且當年那 10 萬粉的粉絲還很多人接不到的。那今天確實跟當年是不一樣的。
張寧Neo
我覺得是這樣。首先這個新職人我們其實對它定義蠻寬泛的,大概有4億人。今天就像十幾年前我們第一次拿到 iPhone 的時候,他宣告了這個時代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那今天很可能在 AI 這個時代又會產生一些新的行業,比方說新能源汽車,那這里面也會有一些新的人,比方說現在軟件很重要,UI 很重要,這些事可能以前在傳統汽車行業里面可能不是那么的重要,但今天非常重要,車機的體驗,乘坐的體驗。
其實新職人指的是這樣的一群人,是更加去擁抱新興技術的一群人。某種程度來講,小藍標也好, KOP 也好,其實就是把明浩和 Fox 這些年做過的事情給產品化,我覺得社區其實永遠都是在跟我們的用戶學習。
我們今天對于小藍標,對于KOP、對于新職人的一些做法,就是工程師,就是產品經理,就是你今天可能對數碼、對汽車很感興趣的一個大學生,那你就可以在知乎通過一個小藍標的認證,開始你可能沒有粉絲,或者你可能只有幾十個粉絲都沒關系,這個完全可以是你的一個起點。因為小藍標認證這件事實際上是英雄不問出處,你在這個問題下面回答的稍微好一些,稍微有一點你自己的見解,你往上排一排,更多人看到你,然后變成你的粉絲,然后你下一次再好一點,你再往上走一點,這就是一個特別明確的成長路徑。
我問過很多在做各個平臺創作的朋友, 很多人會覺得說知乎的成長路徑算是相對比較明確的,因為就像剛才明浩講的,當你是一個小透明的時候,你其實是可以去找到一些問題,然后讓這些問題變成你成長的一個階梯的。那今天我們其實用小藍標這樣的方式,讓這個臺階的路徑更明確一些。你是新能源的工程師,你今天就可以來拿這個小藍標,然后你的流量就會長得更快,知乎就會給你扶持。這是一個蠻明確的信號。所以 4 月份以來到現在,我們整個量漲的非常快,大家 get 到這個點了。
潘亂
如果是在商業化這個環節,必然會討論到所謂的閉環問題。今天很多品牌可能會選擇抖音快手有交易閉環的內容平臺,就譬如說像小紅書、得物這些平臺都在摸索在平臺內完成閉環,完成從種草到收割的打通。知乎怎么看這樣的趨勢?
張寧Neo
如果我沒記錯應該 18 年, 19 年吧,我們當時也去討論過這樣的這個戰略,然后也做了一些小的嘗試,但是今天來看我們覺得它至少不適合這個階段的知乎。就是我一開始講到知乎是一個決策參考,我們不能去跨越參考這兩個字,去談討論場這個社區的基本邏輯。如果知乎今天是個參考,實際上去做閉環的時候,反而可能把你本來有的優勢給放棄掉了。可能用戶會非常迷惑,說你本來不是參考嗎?為什么現在突然間變成賣貨了?我是覺得說在這里面可能會有這樣的一個界限,我自己的一個觀察。其實今天晚上我們吃飯的時候也在討論,就是今天所有的閉環的電商,它適合做的品類實際上往往是那種不太需要特別多的比較,或者說權衡,去看一些產品的參數,或者這個產品我橫向看一看怎么選,這樣的問題其實不太需要的。所以這樣的品類你更適合去做直播電商。
但不管是明浩寫的數碼,還是說 Fox 做的汽車這些類目,實際上在直播電商里面都不是一個好去做閉環的品類。所以就是知乎今天所處這個階段,我們擅長做什么?用戶理解我們應該去做什么,那我們還是把這些事情做得更好。
潘亂
這個事情它的確很難,如果你一旦把拔草這件事情做得比較大的話,只要你想要去追求這個GMV,最后都得去賣食用油,都得去賣餐巾紙。但如果食用油跟餐巾紙賣的多了,那你就得去拿更大的流量。那對于一個社區來說,調性可能就會是一個問題。除非去走得物這種的路徑,把一個東西賣的特別貴,特別的獨特,這可能是一個解法。
莊明浩
這個延伸一句,就是 19 - 21 年我回經緯那段時間,除了看一些這個當時比較熱什么直播、電商、跨境之外,有大概小一年左右時間,市面上其實是出現了一堆在移動社區的創業公司,在成立的第一天就做成交。就很簡單,大家想復制得物在鞋領域的事情,比如有做潮牌的,有做“三坑”的,他是希望用社區加交易的方式去做這件事情。但最后反正沒有公司做的特別理想,因為可能太多的前置條件了,就像剛才講可能有品類的陷阱,是不是搶得過直播電商的問題,是不是搶得過大內容平臺這個寬泛品類跟垂品類之間的界限模糊,就各種各樣的,反正就是最后被證明得物是特例,就是你想復制它的成功經驗在其他品類。至少現在看上去沒有人復制出來。
潘亂
最后再問一個大模型的問題,就是在知乎投資面壁智能之后,在 AI 大模型的落地上,知乎目前都有哪些的嘗試,效果怎樣,重要的有什么是確定的有用的?我覺得今天大家很多的公司可能連買卡的錢都賺不回來的。
張寧Neo
我們非常確定有用的,點是在于因為我們實際上面壁是一個非常非常優秀的大模型團隊,當時主要的成員都是從清華 NLP 實驗室里面出來的,我們內部用它最有意思的一個點就是我們其實一直在用它一個其實不是那么大的模型,就是 80 億參數還是 100 億參數,參數小,它的訓練和推理的成本都會相對比較低,但是比較厲害的一個點就在于說它用比較小的參數量,能夠完成一些相對來講可能沒有那么高級的需要去做邏輯推理的工作,它就能做的比較好。它今天對我們最大的一個幫助,其實是在內部的提效上。
比方說今天我們去給內容的質量去打分,我們去判斷一個內容它到底是屬于什么分類的?我們知乎的分類叫領域,長期我們的領域大概就是二三十個。但是因為有了大模型,其實我們現在快速可以把它切到幾檔,因為對于機器來講幾萬個和甚至于幾十萬個其實沒什么太大的差別,過去你用傳統的算法去迭代你做這個事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今天在不是那么大的模型的情況下,我們能用一個相對比較低,比 GPT 低非常多的成本能夠去做這樣的一個事情,而這個事實際上能夠幫助我們去提升整個社區里的機制,比方說維護一個專業討論的氛圍,去識別這個人到底有沒有專業性,這些事情今天都做的會比以前要絲滑的多得多。
然后在對外的場景上,我們還是蠻謹慎的。這里面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其實主要考慮到創作者。今天創作者可能都很擔心一件事情,就是最后我會不會被 AI 替代掉,因為所有的大模型應用都會去做一個功能,寫一個知乎題或者寫一個小紅書題這種應用,然后網上也有很多的教你去寫這種提示詞的。所以我們要做一個 AI 功能的話,那我們得想得很清楚,就是我們創作者在這里面能得到什么,還是說他是在失去的,這件事我們其實內部討論爭辯也非常多,所以在這個事情上我們更謹慎一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