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系列——秦末漢初風云錄
連載系列——秦末漢初風云錄開篇!秦漢風云三十年,無數小人物崛起、大人物湮滅
蒙氏三代(蒙驁 蒙武 蒙恬蒙毅),一個齊國家族在秦國奮斗的故事
第二章 大澤鄉起義
第三節 張耳、陳馀獻計
陳勝拿下陳縣后,藏在城內秦朝通緝犯張耳、陳馀就前來拜會。
張耳與陳馀是生死之交,同為魏國的名士,秦滅魏國后,朝廷重金通緝兩人。
張耳、陳馀用真實身份求見陳勝,陳勝和他身邊的人,早就久聞他們的大名,這次見到真人,真是喜出望外。
張耳、陳馀給陳勝的建議是:
“放棄稱王,造反本來是一件順應民心的事,但如果才到陳縣就稱王,那相當于告訴天下人,陳勝造反是為了自己能享福,而不是推翻秦朝讓天下人享福。這樣一來,號召力就沒有了,天下人就不愿意再跟著你一起造反了。
所以明智的策略是,陳勝不要稱王,趁熱打鐵,帶上全部兵力,大張旗鼓地西進,告訴天下人我要直取咸陽,同時派人擁立原來山東六國的王族后裔重新當王,這樣一來,陳勝就有了同盟軍,也給秦朝樹立了敵人,強弱瞬間就能轉勢,陳勝變成了天下盟主,秦朝只剩關中地區,一番操作下來,推翻秦朝指日可待。等秦朝滅亡,山東六國國君對陳勝感恩戴德,到時候成就帝業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張耳、陳馀的建議是陳勝當周天子,天下回到分封的狀態,而不是繼承大秦帝國的統一王朝。
張耳、陳馀的政治見解確實比陳勝高明許多,要是陳勝有政治頭腦的話,聽從倆人的建議才是對的。
但是稱王的誘惑力實在太大了,誰來勸都不行,這王是當定了。
就這樣,扶蘇、項燕的旗號不再提了,“張楚”也替代了“大楚”,陳勝把自己推到了臺前。
陳勝背離了大澤鄉起義的戰略目標,或者說陳勝根本就沒有目標,只想先干起來,但干起來后,又不聽勸,最后失敗的下場也就注定了。
張耳、陳馀給陳勝的建議,后來讓項梁和項羽兩叔侄實現了,項梁起事后,自己不稱王,找了楚王的后裔當名義領袖,又幫助六國王族后裔復國,項梁死后,項羽憑借個人膽識從宋義手中奪回兵權,延續項梁的道路,最后問鼎咸陽,分封天下。
并不是說項梁聽過張耳、陳馀的建議,其實作為當時傳統的政治精英,都知道如何做才是正確。
有一點,劉邦就比陳勝強,劉邦也不是什么政治精英、貴族血統后裔,但劉邦聽勸,但凡有人給他建議,他都能聽進去,還能準確落實。
張良遇到劉邦后,把一肚子的計謀跟劉邦說,劉邦一一領悟,張良自此就死心塌地跟著劉邦干了。
張耳、陳馀是天下名士,從陳勝執著稱王的舉動,他們看穿了陳勝成不了大事。
于是張耳、陳馀開始為自己打算,他們向陳勝建議,說當年陳馀曾經游歷趙地,自己岳父家也曾是趙地富貴人家,對趙地了如指掌,希望陳勝能分出一點兵力給自己,幫陳勝打下趙國舊地。
有人幫自己打仗,那是再好不過了,陳勝同意了,分出3000兵力,不過沒讓張耳、陳馀掌兵,讓自己的部下武臣做將軍,邵騷做副將,張耳、陳馀當左右校尉。
陳勝這樣的安排,看得出他并沒有完全信任張耳、陳馀。
但張耳、陳馀是何人?腦袋瓜聰明得很,出去打仗,參謀很重要,憑實力,張耳、陳馀很快成為了這支部隊的靈魂人物,武臣對他們是言聽計從,沒辦法,不聽就打不贏仗。
張耳、陳馀兩條蛟龍出了淺灘,終于可以一展抱負了。
下一篇,我們來講講張耳、陳馀的故事,他們倆可是贅婿的鼻祖,一介游民,娶了富貴人家的女兒,靠著岳父的鈔能力,完成了階級跳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