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玉林城區“十字街”城事文化藝術節成功舉辦。“鬱林”二字又重回舞臺中央,我們感觸極深。稱蒲塘為鬱林后花園的說法,早已在原玉林縣民間流傳。只是近二十多年蒲塘行政隸屬調整,在人們口中便慢慢不再敘說。蒲塘隸屬鬱林州(縣)上千年歷史,是鬱林州北重鎮。記敘鬱林與蒲塘的往事,是為了記住我們悠久而豐富的歷史。
蒲塘,在鬱林州通往省府桂林和潯州府(今桂平)的關隘要沖之處。明正統十一年(1446),設撫康巡檢司,明末廢除。清建朝后,于雍正年間設直隸鬱林州。雍正九年(1731年),廣西巡撫金珙奏請添設鬱林州撫康巡檢司,是年四月七日,雍正皇帝準奏。巡檢司后改為巡檢署,巡檢署初設于北寮嶺麓,乾隆十一年(1746年)巡檢胡璉移建于蒲塘圩。直隸鬱林州職官設,知州、州判、學正、訓導、巡檢。知州、州判、學正、訓導駐地在鬱林州城。巡檢駐地在撫康鄉蒲塘圩。撫康是鬱林州除去六廂城區外,唯一派駐有州署的鄉。撫康司衙建于蒲塘圩至解放后撫康區撤銷歷數百年之久。自設署后,蒲塘圩亦稱撫康城。
光緒版《鬱林州志》巡檢職官記錄歷55任,首任巡檢章啟龍(浙江人)。來自順天府(今北京境)陳繼選、許逢元是家鄉距離任職地蒲塘最遠的巡檢。巡檢署除去巡檢外,內有巡檢皂隸(差役)二名,巡檢弓兵十名。這些官職現在俗稱有編制的,有國家俸銀供養。另外還有雜役民壯等等。比如,齋夫(也稱廟祝),膳夫(做飯的),更夫(晚上打更,巡邏),本地話是叫“走使”。在職的巡檢官員是通過科舉上任來的,大多為為外省人。但是差役和走使是本地的,尤以從鬱林州城到蒲塘任職為主。官、差到任后自然帶動本族人本村人前往蒲塘謀生經營。數百年間到蒲塘為官為役的人員不計其數,時間一久部分人便在蒲塘置地住下來,成為本地姓氏始祖。這和鬱林大部分宗族來祖經歷類似的,先是在鬱林為官或經營,然后卜地而居,其中蒲塘石山蕭是典型例子。來自州城的官吏在建設撫康城過程中,基本上以鬱林州城為藍本,地名也按鬱林州城的地名同名而號,如:東南西北門(又稱東寧、南鎮、西安、北興街);在北門舊北市場位置(今北門會館一帶)小巷子稱竹蔑行、糠行、桔子行、糖行;南門口十字街和西門十字街,這些地名和州城如出一轍!
圖片
查玉林各大姓氏五屬聯譜記載的播遷史,蒲塘圩大部分家族是從鬱林州城廂北片一帶衍居。按原住蒲塘圩東西南北門計約60個姓氏。人口較多的宗族東門鐘氏來自城北潘嶺、南門石秀莊梁氏來自玉州東明、西門梁氏來自荔枝根;為蒲塘人熟知的已故老藝人鐘孝威、楊熙源則來自州背(今州珮),源自州背的還有北門蔣氏;北門牟氏源自城北高山村;北門西門蘇氏源自江岸蘇;南門文氏源自西街文。鬱林幾大望族,鬱林三杰“蘇宗經、鐘章元、文壽華”族裔均在蒲塘生根發芽。部分家族還和別族系的播遷不一樣,在州背、東明等地保留有房屋,廳底。族親關系比較緊密,凡在蒲塘有紅白大事,本房頭玉林親人都會到場。尤記得儂時,老街六笛聲一響,街坊就知道是有喜事在辦,紛紛聚在主家處。除了問問整幾多臺人這樣的客套話,還會順帶說:“下底郁林的來物騰,來了幾多個了。著整早點吃,出臺先等人屋飲了行早點回郁林?!?/p>
蒲塘圩的民間習俗大多數和鬱林城是一樣的,蒲塘寒山誕習俗源自于城北寒山。逢年過節時的糖環白馓制作技藝也是源自州城。蒲塘儂的自樂歌謠也和州城類似,應是結合本地文化再創作。比如這首:
夜光蟲夜光蟲,夜夜來,
你擔豆腐我擔柴。
柴在嶺,水在井,
豬肉賣在肉行街。(玉林歌謠是在南圩頂)
肥也有,瘦也有,豆腐豬肉送燒酒。
圖片
圖片
新上任的王書記決定“十字街”城事文化藝術節提檔升級,給了玉林人民巨大驚喜,好評如潮!如今,玉林“十字街”把鬱林城的地名、州署名稱、書院、舊時知名老字號店鋪的招牌燈箱重新標注在現址上。街上貼滿玉林話俚語、民謠海報。很直觀,很容易感受到老鬱林的歷史文化傳統。其實,這些傳統蒲塘一樣不少,老街的歷史文化還在。橫街、石灰巷、肉行街、大街、米行等等老街小巷承載著蒲塘人的鄉愁。我們甚至幻想有一天老街能和玉林“十字街”一樣重新煥發光彩,哪怕在小巷上掛上個舊的地名牌,舊時知名老字號商號,也足以讓大家尋覓到屬于撫康城過去的情懷和記憶。(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