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故及其出處
典故:1、人中之杰,詞中之龍;2、義斬義端;3、虎穴掏逆;4、美芹悲黍。
出處:《宋史·辛棄疾傳》。
參資:古詩文網《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賞析》。
辛棄疾畫像
二、登高望遠,指畫山河
辛棄疾〔1141—1207年〕,字幼安,后號稼軒居士,濟南府歷城人。北方義軍領袖、南宋將官、杰出詞人,世稱“人中之杰,詞中之龍”,與蘇軾并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名列“宋代四大詞人”。
辛棄疾生于高宗紹興10年,北方已淪陷金人之手。靖康之變時,其祖父辛贊“累于族眾”,無力南渡,遂仕于金,可他身在金,心卻在宋。他崇拜驅虜名將霍去病,便取“去病”意,用“棄疾”給孫兒命名,將驅金復國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其孫辛棄疾聰慧好學,祖父又讓他師從名師,讀書習武,成績斐然。他14歲中舉后,又兩次赴金都燕京,參加進士考試,祖父都帶他攀上燕山,“登高望遠,指畫山河”,“諦觀形勢”,以圖驅金復國。
祖父辛贊煞費苦心,在他心中種下愛國種子,遂使他立下抗金復國之志,養成燕趙俠士之氣。后來,他也不失所望,驅金“棄疾”、收復中原的豪舉壯行,也鐫刻在青史上,成為像霍去病一樣的歷史名人。
三、憤然舉義,虎穴掏逆
紹興31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欲投鞭渡江,滅亡南宋。北方人民揭竿而起,紛紛起義反抗。這時辛棄疾21歲,他也憤然舉義,“鳩眾二千”,參加耿京起義軍,任掌書記。
當時,金人內訌,完顏亮喪命,金軍后撤。根據當時形勢,辛棄疾力主投歸南宋,第二年初,耿京遂命他率團,奉表南歸。宋高宗接見他,收編義軍為天平軍,任命耿京為天平軍節度使、辛棄疾為右承務郎、兼掌書記。
“鳩眾二千”憤然舉義
辛棄疾返軍途中,義軍內部出事了,叛逆張安國謀殺耿京,帶走部分人馬,投降金朝。他行至海州聞訊,立即約海州統制王世隆,選拔50鐵騎,隨他捉拿叛逆。
其實,捉拿叛逆,可是他的絕活。當初,他的朋友義端,守不住軍紀,竟盜走他保管的帥印,準備去金營邀功。耿京盛怒,他很羞愧,立軍令狀,抓賊追印。當晚,他領數人急奔山口埋伏,在通往金營的路上守株待兔。天亮時,義端果然騎馬趕來,辛棄疾拍馬攔截,義端連忙獻印,“求哥饒命”,他怒斥“叛徒”,手起刀落,義斬義端,勝利而歸。
這次,他如此這般訓誡后,一行人也不失時機,潛進金軍大營,實施“虎穴掏逆”謀略。其時,天從人愿,風嘯雨暴,而叛逆張安國正與金帥飲酒,酒意醺醺,他天神下凡似的,趁其不備,沖進中軍帳,從虎穴里,出其不意地揪出張安國,一個大旋轉,狠狠地摔上馬背,又箭步一跳,跨上坐騎, 50人便挺槍躍馬,揚長而去,在金兵還沒有完全回過神之際,已經呼嘯著從五萬金兵的大營中,毫發無損的沖出來了。
然后,他們甩掉追兵,獻俘行在,押之京師,梟首示眾。辛棄疾“虎穴掏逆”的“壯聲英慨,國人為之興起,天子一見三嘆”。彪炳青史,光照千秋。
虎穴掏逆
四、美芹十論悲黍,諫南宋抗金復國
辛棄疾在義軍中的豪情壯舉,讓他以果敢機智而名重一時,高宗命他以“歸正人”身份,擔任江陰簽判。這一年,辛棄疾23歲,從此,他開始了在南宋的仕宦生涯。
興隆元年〔1163年〕,孝宗剛即位,銳利進取,力圖復國,任用主戰派張浚為樞密使,發動“興隆北伐”。起初,節節勝利,軍勢大好,可在這關鍵之機,前線將帥不和,導致符離大敗,宋軍被迫簽訂“興隆和約”。自此,主和派甚囂塵上。
南宋與金國對峙地圖
而辛棄疾卻逆輿論而上,向孝宗上《美芹十論》,慨嘆國家傾覆的黍離之悲,客觀分析宋金雙方形勢,周密提出復國大計,詳盡制訂克敵制勝謀略。接著,他又向右相虞允文呈《九議》,再次闡述抗金方略。他希望以此喚起君臣的愛國熱情,堅定抗金必勝的信心。可是,朝廷偏安成風,他的悲黍之論石沉大海。
不過,朝廷不用他的謀略,卻也看重他的實際才干,一直給他升官,他相繼任通判、知州、提刑,又升安撫使,成為封疆大吏。
他一向以復國為志,以武功自負,以功業自許,卻不能如愿去馳騁疆場,而只能在地方上奮力打拼。他創建“飛虎軍”,治理荒政,整頓村社,氣象一新,卻觸犯權貴利益,而被交章彈劾,熙寧8年〔1181年〕,以“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效仿岳飛,欲建辛家軍〕之罪,竟然將他罷黜為民。
美芹悲黍字幅
五、壯志未酬而被迫隱居
這一年,辛棄疾才40歲,他滿腔熱血,濟世救時,而壯志未酬,卻被閑置。他無可奈何,只好退居上饒,在帶湖稼軒莊園,自號稼軒居士,過上“人生在勤,力田為先”的歸隱生活。后來莊園失火,他又移居鉛山,在思期瓢泉莊園生活。
此后20年,除了—度出任福建安撫使兩年,他大部分時間都被置閑在家。
寧宗嘉泰3年〔1203年〕,執政韓侂胄,主張北伐,起用閑置的辛棄疾。這時,他已經64歲,出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他組織兵力,積攢物資,時刻待令,準備北伐。次年,他又面呈金國“必亂必亡”之策,寧宗加封寶謨閣待制、散朝大夫,又改知鎮江府,賜金帶,他精神為之一振。這時,他登臨京口北固亭,憑高遠望,追昔撫今,寫下千古絕唱:《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開禧元年〔1205年〕,他受到諫官攻擊,降為散朝大夫。后來雖又任為浙東安撫使,再進龍圖閣待制、試兵部侍郎,可他忠貞勤奮,卻屢遭攻擊,倍感心力交瘁,意冷心灰,都推辭不就了,而回到鉛山。
開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他,任為樞密都承旨,但他已患重病,臥床不起了。九月的一天,傳奇英雄辛棄疾,突然警覺,大呼“殺賊!殺賊!”遂帶著壯志末酬的悲憤,病逝鉛山。享壽68歲,贈官少師,謚號忠敏。
辛棄疾塑像
六、“人中之杰,詞中之龍”
在宋金南北對峙時代,辛棄疾以一介書生,舉義北方,歸正南宋,虎穴掏逆,美芹悲黍,平定內亂,領安撫使,是岳飛殉國后,南宋第一猛人。可是,歷史沒給他機會,讓他馳騁疆場“收拾舊山河”,他只能將壯志難酬的滿腔悲憤,付之翰墨,酣暢傾瀉,化為一首首慷慨激昂的豪邁詞章,留下了一份豐厚的精神財富。
所以,世人稱他:“人中之杰,詞中之龍”。
他的著作甚豐,其中有策論與詞作。
策論以《美芹十論》為代表。這篇奏疏,立意高絕,內容深刻,是他驅除金人,恢復中原的滿腔熱血的結晶。
他的詞,現存620多首,是兩宋存詞最多的作家。
他的詞,題材重大,境界開闊。多以國家民族為題材,歌頌金戈鐵馬的戰斗精神,抒發抗金復國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蒼涼悲憤,又繼承了蘇軾的豪放風格,置閑期間,他又多次組織詩會,與陳亮、劉過等一批詩人唱和,歌詠一統的中華精神,呼喚不死的民族之魂,形成南宋聲勢浩大的愛國詞派。這個詞派精神與獨特風格,世稱“稼軒體”。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他的詞,豪壯蒼涼,悲喜迭宕。贊英雄的豪壯,嘆無奈的絕望,贊嘆交織,悲喜紐結,大起大落,迭宕起伏,錯落有致,反差強烈,豪邁而又悲愴,曠達而又蒼茫,猶如冰水潑猛火,形成一股強大的沖擊力量,震憾人心,令人警覺。
他的詞,意象崢嶸,意境雄渾。摒棄傳統的柳蘭花草、粉紅佳人的點綴,而選擇飛動的金戈鐵馬、號角沙場的意象,具有—種奔騰昂揚、不可—世的豪爽,雄渾沉郁,蘊藉厚重,而絕無卿卿我我的纏綿悱惻。
他的詞,語言通俗,以文入詞,形式松散,流暢連貫,而又抑揚頓挫,鏗鏘有力。他的詞又善于用典、多用引用,使語言又通俗又典雅,讓內容又顯豁又蘊藉。
辛棄疾晚年,在閑置的20年,他還寫了不少描寫農村景色和田園生活的詞,極富生活氣息,于沉雄豪邁之中,又不失細膩柔婉之份,給人以清新精致之感。
辛棄疾的詞,豪邁經典,傳頌千年。
《京口北固亭懷古》
七、《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賞析
明人楊慎評論:“辛詞當以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為第一。”全詞為: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全詞意為:千古的江山依舊,而人事全非,像孫權那樣的英雄已經無處尋覓。那時的舞榭歌臺還在,可是風流人物卻隨著歲月的流逝,早已被雨打風吹去了。那夕陽殘照下的草樹叢生的街巷,人們說那就是劉裕曾經住過的地方。回想當年,他金戈鐵馬,揮師討狄,那氣吞萬里的軍勢,何等威猛?然而,劉義隆好大喜功,草率北伐,反被拓拔燾打敗,招致狄主飲馬長江,只落得倉皇北顧。我回到南方43年了,看著中原方向,仍然記得那時揚州路上還有烽火連天的交戰景象。怎堪回首啊,現在那里的百姓竟然在狄主行宮祭祀,烏鴉啄食著祭品,人們平靜地過著社日,都不知道那是異族統治者了。我仍然力主收復這些失地,可是,還有誰會問:你老廉頗歲數大了,身體還強健嗎?
詞的上闋,懷古撫今:懷念孫權坐鎮東南,擊退強敵;贊嘆劉裕金戈鐵馬,戰功赫赫,而懷念古代英雄,則隱含期盼主戰派、譴責茍安求和者。
詞的下闋,懷古抒情:首先用南朝劉義隆倉促北伐致敗的史實,忠告韓侂胄要吸取歷史教訓,不可草率從事;接著用他歸正43年來金宋對峙形勢的變化,表示抗金復國仍是當務之急;最后借喻廉頗,表達自己壯心不已、慨嘆當局不能進用人才。
全詞立意高遠,境界開闊,意象鮮明,意境雄渾,善化典故,引用自然,既豪邁雄壯,又悲愴蒼涼,彰顯人杰愛國情深,展現詞龍文采風華,堪為經典。陳存選2023、09、2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