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蘋果中國官網一張扎著獨辮的客服人員圖片引起很大的爭議,不少網友表示“這個辮子真的讓我感受到了滿滿的惡意”,是對咱一種侮辱性的丑化。
雖事后證實“辮子”客服形象并非只針對中國官網,在美、日、韓等國的蘋果官網該入口使用的是同張照片,并且這位客服還是一名印地安裔女性員工。
應該有很多如筆者一樣,在未知全況的時候被帶動情緒、憤怒不已,厘清事實后都為自己的敏感報之一笑。
看到一個高贊評論是:“辮子是長在頭上而不是心里,有必要這么玻璃心?”
當年李小龍在好萊塢拍戲的時候,他一直拒絕以清朝長辮造型出演,他的解釋是:
“大多數電視劇都想讓我梳著長辮出場,但我不想這么做。我不在乎他們會付給我多少錢,因為梳著長辮的造型真的很有屈辱感。”
為何清辮形象會讓中國人有不好的代入感?
當我們把時間拉回到清末民初,去了解歷史真實的影像,就能夠理解這根辮子為何會被符號化,就能夠理解我們為何“玻璃心”!
這是拓在骨血里無法愈合的屈辱印記。
“辮子”是怎么長在頭上的
在?廣義?的審美?中?,咱們?歷朝歷代的發型,最丑的無疑是清朝的辮子頭,前“陽”后“陰”的樣式,什么樣?的顏值?也?撐不住?。
其實這種“陰陽頭”發式在清末時(嘉慶以后)才普遍,算好看的了!清初統一讓漢族男子剃發垂辮,標志性的發式是“金錢鼠尾”。
明朝時候滿族被稱為“女真”,當時記載的女真發型是:
“胡俗皆剃發,只留腦后少許,上下二條結辮以垂。口髭(唇上胡須)亦留左右十余莖(根),余(其余的)皆鑷去。”
稀稀拉拉的唇上胡須加上腦后一綹小細辮子,這個造型在清人的畫像中很常見。
清政府嚴令“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順治二年頒布《剃發令》強制規定的樣式是:
頭顱四周全部剃發,只留一頂如錢大,結辮而垂,號曰“金錢”、“鼠尾”,則剃發不如式,或頂大挽髻,輕則游行,重則以抗拒論處死!
男子頭頂的辮子只能像手指一般粗細,能穿過銅錢中的方孔才算合格。
用剃發結辮來辨識漢人?的?順逆,簡單?又?直接?。因為?抵制?“剃發令”發生慘烈?的?“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悲劇??,現今?看來?仍?不忍卒睹?。
當然,無論是束冠還是結辮,宏觀上來說都是中華五千年文明進程中的一部分,“一代冠服自有一代之制”,真正讓辮子成為一種恥辱符號的,還是源自晚清的羸弱。
當“辮子”成為“豬尾巴”
向來落后就要挨打!19世紀二三十年代,西方殖民主義者用鴉.片敲開了滿清的大門。
辮子作為滿清的標志性形象被不斷異化,英國人嘲笑為“豬尾”,日本人辱稱作“拖尾奴才”……
1898年1月16日載于法國《小報》的漫畫
在外國列強眼中,清朝官員腦后拖著的“豬尾辮”,絕佳地象征了一個陳腐落后的帝國形象。
通過不少外國傳教士的紙筆與鏡頭,從他們高高在上的第三者視角看到對辮子最直白的審視。
美國旅行家W. E. 蓋洛在20世紀初,數次來華考察中國的人文地理,用相機記錄下清末民初不少自然人文景觀。
他在《揚子江上的美國人1903》一書里,寫到他游歷四川萬縣,被邀請參加一對新人的訂婚儀式,主人家熱情地將他安排在上首入席。
這位文明人調侃道:
酒席的大部分菜中都有豬肉,客人幾乎全都蓄著豬尾巴一般的辮子,這桌宴席可謂是“不是冤家不聚首”,只是那些豬尾巴是從頭上長出來的。
那句“豬尾巴是從頭上長出來的”,很想當然的一個比喻,這位美國旅行家甚至覺得他只是陳述事實,并無惡意。
這和19世紀中后期,西方刻意將中國移民甚至中國人,臉譜化為腦后掛著細辮子的“丑陋中國佬”的刻板形象不無關系。
當時歐洲很多漫畫都是以特征化的人物將國家擬人化。
比如美國的擬人形象是“山姆大叔”,英國則是頭戴羅馬式頭盔的女神不列顛尼亞,穿著西服的袋鼠代表澳大利亞……
而所有關于我們的集體漫畫形象都一致惡意地高度貶損——
一個獐頭鼠目、面容猥瑣的清朝男子,腦后拖著一條被夸張化的、丑陋的細辮子!
比如這張1888 年 9 月 15 日刊登在英國 Punch 雜志的?黑白木版畫,標題為“The 'Irrepressible Chinee'!”
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隨著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大舉進犯,這個“丑陋中國佬”的形象被徹底定格。
無數海報、明信片和報紙漫畫配合著八國聯軍的軍事行動,將拖著長辮的清人畫像負面構建,嘲諷地印在宣傳材料上。
在1900年8月15日載于美國《頑童》(Puck)雜志,名為《醒了就會有麻煩》的動物化擬人漫畫里,美國擬作雄鷹,禿鷲是德國,獅子是英國,雙頭鷹是奧匈帝國,狼是意大利,豹子是日本,公雞是法國,熊是俄國,它們手持兵械如獵手一般圍繞在一條癱睡的巨龍周圍。
龍是咱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可漫畫中的龍頭卻被畫作那個“丑陋中國佬”的腦袋,一條顯眼無力的辮子更是明確地指代和揶揄!
1900年12月26日,慈禧太后以光緒皇帝的名義,給內閣下了一道諭旨,說出那句屈辱至極的名言:
“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對內武備廢弛、積貧積弱,對外委曲求全、予取予求,當晚清的無能和軟弱與那個漫畫中的丑陋形象重疊,留給后世子孫的,是綿長的恥辱與痛心!
那些“剪辮子”的名人
百日維新領導人之一的康有為,在1898年給光緒皇帝的一份奏折中,他便敏銳地指出:
辮子使中國在世界上孤立,給使用現代機器增添不便、拖累軍事訓練,藏污納垢且使中國人毫無尊嚴。
租界里的阿三抓中國人,揪住辮子,一抓一串
在外國傳教士的一些文字中,“豬尾辮”梳洗不便,頭垢與虱子橫生,與劣等和骯臟掛鉤。
哲學家梅洛·龐蒂曾說過:“世界的問題,可以從身體的問題開始。”
清末的剪辮子運動,是先從留學生(主要是留日學生)與奔走海外的革命者開始并向國內合流的,因為他們是最先直面嘲諷并深受其害的群體。
戊戌變法失敗以后,大量有志青年涌向日本尋求救國真理。
留學生們把發辮盤在頭頂,將制服帽頂出一個大包,被日本人起了個蔑視的諢名叫“富士山”,碎發也會從帽子下漏出幾縷飄蕩在頰邊,顯得不男不女特別滑稽。
許多自尊自愛的學生受不了刺激,便紛紛憤然剪發,魯迅便是這其中之一。
魯迅剪辮留影
魯迅1902年去日本留學,在第二年便毅然剪去了發辮,并留影一張寄回給兄弟周作人。在贈予同學的剪辮照后還寫有一首我們所熟知的小詩: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1910年12月15日中午,在上海租界霞飛路上的一幢法式洋房里人頭攢動,一百六十多人聚集在此參加“剪辮大會”。
清朝外務侍郎伍廷芳從人群中站了出來,他帶頭剪掉腦后的長辮鼓舞眾人!大會宣讀的《告同胞書》更是昂揚鏗鏘:
“自從外國列強侵占吾中華以來,頭上的長辮成了洋人視吾中華民族為世界劣等民族的象征,從而使國人受盡了洋人之欺凌。在國外,這條長辮更招來了歧視的眼光……現在是到了該剪掉頭上這條毒蛇般的長辮的時候了!剪掉吾國人頭上的奇恥大辱,吾中華才能揚眉吐氣。”
梅蘭芳剪辮留影
辛亥革命前后,拉開了剪辮運動的熱潮。
“從頭開始”不但具有追求現代化的目的,也反映了革新黨和知識界迫切希望為民族掃除恥辱,消解并擺脫洋人心中拖著“豬尾辮”的“丑陋中國佬”形象。
1922年五月初三,16歲的末代皇帝溥儀剪掉滿清標志性的長辮子,預示了一個沒落時代的終結。
剪辮子是咱們邁向文明世界的第一步,亦是中華民族邁向近代的起點。
寫在最后
清初時期強制頒布《剃發令》時,為了身體發膚不惜拼上性命抵制的漢人不在少數。
然而?漢人經過二百多年的剃發易服,反而?習以為常,?覺得有一條?烏黑油亮大辮子是美!許多?被迫?剪辮?的?人都?悲痛到?涕淚橫流?。
譬如1912年12月25日,前清翰林梁鼎芬便宣稱:“我頭可斷,辮發不可剪。
《時報》1912年5月5日“北京專電”的一則報道更是極端:
“前清陜甘總督升允之子,在天津剪辮子回家后,對其父說:‘我已投身民黨。’升允聽后大怒,命手下人將其子殺掉。”
不過二百多年過去,為剃發和剪辮的“反抗”竟然殊途同歸,荒誕的悲壯,充滿了歷史的虛無感。
現在我們看到“丑陋長辮”形象的激怒,是100多年前所受屈辱的精神延續,最終會隨著祖國的日益強大而消解。
作為一個民族精神共同體,我們應該秉承一種心照不宣,對自己的這點“敏感”寬容以待,少一些“反思”,多一點理解,將之交由時間去撫平。
-End-
看古今世事,讀書中天地,歡迎關注@沁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