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時期(二)
密請征剿 楊門士謹先就戮
暗求援助 鄭氏拔祖后伏誅
楊惕知(1575-1647),原名士謹,后改惕知,字貽白,鬱林州北門外州背村人。萬歷舉人,先后任威縣知縣、錦衣衛經歷、刑部郎中,崇禎年間出任南陽知府,有政聲。后以老乞歸,迨明亡,惕知嗟嘆淚下,欲絕食以殉國。
順治初年,八營謝正奇等占山為王,擁兵自重,將撫康鄉一鄉之稅賦盡歸八營所有,地方官府奈何不得。楊惕知密請當事征剿,謝正奇收到風聲后,于順治四年春(1647)聯合來賓姚春登、陳安國率領數萬兵馬圍攻鬱林州城。年逾古稀的楊惕知及南門陳氏都組織了數百家丁及族人上城墻協助官兵抵抗。三個多月后,城內糧盡,兵民困極,危在旦夕。
守城者中,有武舉人鄭振祖、鄭拔祖兄弟,乃鄭寶之后,入籍鬱林。見州城將破,不甘心坐以待斃。當時兵駐博白的武生顏伯素(博白人----編者注),與鄭氏兄弟倆素相友善。于是兄弟倆連夜冒險縋出城外,趁著夜色的掩護以荷葉蒙首,泅渡河塘,從水中潛出。前往博白請顏氏出兵,以解州城之圍。顏伯素兵至兩道嶺復轉城與清廷兵備道黃廷師約舉火為號,內外夾攻。八營蕭荊壁偵知之,先計誘破城,包圍楊府,殺楊惕知全家,惟有一三歲幼子道晉,被執事青衣、乳母周氏及婢女禤氏背負逃出得生。繼而又屠南門陳氏一族,只有陳適園、陳世梁兄弟倆及其母親、妻兒隱藏在石洞中,以野菜充饑才幸免于難。
鄭振祖、鄭拔祖、顏伯素三人引兵赴援,雖殺“賊”甚多,最后還是力竭而亡。州城既破,八營乘勝進攻博白,搶掠東鄉、西鄉。當時福建莆田籍的南明都督總兵、漳平伯周金湯因桂林被清兵攻陷,從梧州敗走博白,據境自守,見八營來襲,即退入中致鄉率博白洪茂庭等攻之,八營敗走。(此時八營的勢力范圍,上抵潯州府貴縣,下至鬱林州博白縣,綿延二百里----編者注)
順治四年(1647)七月,清廷廣西總兵阿思哈哈番馬雄軍至鬱林,時八營軍聚于州城,名曰“食大會”。清兵忽至,斬殺八營軍數百人,謝正奇等遁回撫康鄉。同年,清廷任命順德舉人朱子容為鬱林州知州,廣東舉人楊改之為學正,宋足徴為吏目。
明末清初時期(三)
壯士斷腕 東征肇府衛由榔
將軍折戟 西歸鬱郡保撫康
順治三年(1646),南明朝廷招賢納士,共同抗敵。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謝正奇毅然騎上青鬃白馬,和陳兆典、李宏振、蘇圣華等結成隊伍,樹起反清大旗,同行派駐廣東。旬月之間,形勢急轉直下,清兵進攻福建,明隆武帝在福州被殺。接著,明桂王朱由榔登基于廣東肇慶,年號永歷。為了鞏固廣東,成立平東將軍總部,敕命陳兆典為副帥。
陳兆典(1608-1656),在家排五,又有人叫他陳五。系北市鎮萬龍村鴨塘人(清屬撫康鄉嶺頭堡---編者注)。參加明朝軍隊,因屢立戰功擢升游擊將軍(從三品武官---編者注)。順治六年(1649)春,清兵攻占廣州后,即以重兵向西江推進,尚可喜在《嶺南用兵紀要》中提到,平東副帥陳兆典與清軍相持兩月余。適陳部退卻梧州,肇慶始為清軍所得……,肇慶處境危殆,永歷帝逃往廣西桂林。順治七年(1650)清兵從湖南進軍桂林,永歷帝奔往梧州,陳兆典隨平東將軍總部由肇慶移駐梧州做保衛。順治八年(1651),清兵兩路追擊永歷帝至梧州。永歷帝逃往貴州安龍府。陳兆典率部從梧州且戰且退,在桂平縣大藤峽與清兵鏖戰,死傷慘重,遂渡河退回家鄉撫康。陳兆典攜“平東將軍之印”回來后 ,與謝正奇、李宏振、梁八等固守八營。與清兵抗爭到底,誓與明朝共存亡。
蘇圣華(××-1656),八鎮將軍之副帥,小平山鎮彭村人(清屬撫康鄉平山堡---編者注)。在家族中排行一,故當年村中老少皆稱其為蘇大哥。從軍時是一個35歲的青壯年男子。有勇氣,好打抱不平。謝正奇、陳兆典在山雞營成立反清復明軍事總部后,蘇氏亦率領小平山隊伍數百人參加戰斗,成為八鎮將軍所部的一支勁旅。常駐守于小平山圩,指揮小平山上、下兩營作戰。與黨州東面的太平寨營劉亞標部相呼應,曾多次打敗清軍的進犯,為小平山一帶人民保衛了生命財產。
沙塘梁八則打起“天喜”這面義旗,不斷招兵買馬,擴充實力,鏟除作惡的土豪財主,打擊貪官污吏,義勇的隊伍急劇猛增,人多馬壯,刀槍如林。管控著撫康、貴縣所屬的部分大小圩市、村莊。當時有詩歌這樣唱道:
人稱梁八實神奇,一載懷胎佢來遲。
雷雨交加驚天地,甲辰誕世在子時。
八月會行十月跑,四歲三碗仲喊饑。
六歲耍槍玩打斗,自小就樹大王旗。
十五身高八尺頭,干活力氣勁如牛。
勞作又快又利索,名聲顯赫傳四周 。
從軍三載勁沖天,行軍打仗沖在前。
十八武藝般般好,受封“行走”在身邊。
只因軍佐亂法綱,一拳打去命歸黃。
自知罪案難幸免,不戀“行走”自逃亡。
回鄉入伙金雞坡,兵敗一年不奈何。
重新選地立水寨,招兵買馬唱反歌。
自封“天喜”戰旗揚,憑借天險開戰場。
皇兵進剿多失利,不知何計避損傷?!
(根據《鬱林州志》《玉林文史資料》《關于八鎮將軍史料的補充》《興業縣梁氏宗譜志》整理而成----編者注)
編者注:關于楊惕知此人,后世舉人蘇宗經寫有《楊惕知傳》及《太守楊貽白先生論》,文中對其贊譽有加,稱其為忠臣,無愧于“貽白”二字。鬱林知州李天鈺亦寫有《楊太守坊記》,江岸藏書家蘇懿諧也寫有《楊太守坊紀事》來紀念他。
關于鄭振祖、鄭拔祖、顏伯素三人,忠與不忠,于文中已見分曉。《博白縣志》中明確指出黃廷師乃“本朝兵備道”,即清廷的兵備道。此外,顏氏約黃廷師舉火為號,內外夾攻,就說明黃廷師是在城內,是守城將士之一,那么,可以確定此時的鬱林城守軍,不是明軍,而是清軍。鄭氏兄弟與顏伯素實際上都是明朝降將。再說回楊惕知,也是同一時間段幫助清軍抗擊南明的地方軍閥,忠臣,果如是乎?(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