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孜孜不倦關注房企境外重組的緣故,我認識了一些律師圈的讀者朋友。
我本以為律師們應該是旱澇保收。特別是魔術圈律所(Magic Circle)和白鞋律所(white shoes),作為圈子里的頂級律所,至少不會跟地產圈一樣涌動著裁員潮,一地雞毛。
但原來,現狀跟我想象的,出入還挺大。
魔圈所是對英國倫敦五家頂尖商業(yè)律師事務所的統稱。這段時間,魔圈所的Allen&Overy(安理)、Linklaters(年利達)就裁員了。
白鞋所,即美國那些頂級律所,情況也半斤八兩。Latham&Watkins(瑞生國際)、Ropes&Gray(瑞格) 、Proskauer Rose(普洛思)、Kirkland&Ellis(凱易)、Gunderson Dettmer(高銳)等也做了人員優(yōu)化,進行收縮或撤離。
頂級律所裁員、收縮、撤離不是什么新鮮事,但像今年這樣大動作堪比2008年經濟危機。
2008年,它們幾乎無一例外都采用凍薪方式來應對業(yè)務量的下滑。
當然,還包括勸退中高年級律師,減少續(xù)約低年級律師、批量招聘法務助理/律師助理等以低換高、以新換舊乃至臨時毀約的裁員套路。
據說一般不到萬不得已,頂級律所是不會輕易折騰出大動靜,畢竟事關顏面。
有個前車之鑒。當年,Latham&Watkins(瑞生國際)就是因為裁員成了反面教材,外界還用“l(fā)athamed"作為被解雇的法律俚語。
但今年,這些頂級外資律所也顧不上顏面了。
律所們今年裁員一大重要原因是非訴業(yè)務收入,遭遇重創(chuàng)。
非訴業(yè)務屬于過去市場紅利下的產物,特別是在并購、IPO等興盛時,算是律所業(yè)務收入的扛把子之一。而眼下,并購項目、IPO項目的法律需求,直接從頭部掉到腳踝,并且這塊業(yè)務短時間內重新站上風口的希望渺茫。
當昔日小甜甜變成了牛夫人時,頂級律所們也得為“活下去”而內卷。
高年級律師很容易成為第一批炮灰,好不容易熬到了年資但要中年失業(yè)。攤誰頭上,都挺苦澀。
要知道,外資律所曾是不少法學生心中的白月光,引無數人競折腰。
外資所光薪酬聽上去就很吸引人。
一位在白鞋所待了多年的朋友告訴我,十多年前,本科畢業(yè)入職外資律所月薪普遍2萬元,是一些中資律所月薪的幾倍。
即便從2014年開始,中資律所中的紅圈所崛起后搶占了一部分市場份額,但外資律所依舊還能夠保持相當不錯的在華業(yè)績。
但沒人想得到,素來比較高冷又自信的頂級律所,一下子就走進黑鐵時代。
古希臘神話中對于黑鐵時代的描述是眾神將苦難帶到人間,人類為生活不斷陷入憂愁和沉重的勞作。萬科對黑鐵時代的隱喻是行業(yè)里企業(yè)的縮表出清。
對于部分外資律所而言,當它們選擇關閉上海/北京辦公室時,也意味著開始退出國內市場。
即便沒有被裁員的律師們,也得接受心理上的落差。
他們再也不需要像經濟活躍時候那樣摩拳擦掌,為企業(yè)做并購、上市、合作了。有的人不得不在內部調轉業(yè)務領域,從非訴轉到破產、清算等爭議解決上,有的人則騎驢找馬,自降薪酬尋找紅圈所里的機會。
至于紅圈所里是歌舞升平嗎?我的另一位朋友用《圍城》的句子來形容:
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去。
但不管怎么樣,風向非常明顯了。那就是:
對于年輕的律師們而言,把外資所內地/香港辦公室作為職業(yè)目標的黃金時代過去了。外資所們不再如日中天,更像是落日余暉。
只是,這一切都屬于不可抗力。
應讀者要求建了些個群
入群請向后臺留言
務必備注姓名+公司或者來意
如有要向路數交流的朋友
也歡迎向后臺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