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相傳為秦末黃石公作。民間視為奇書、天書。《素書》以道家思想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發揮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時以道、德、仁、義、禮為立身治國的根本、揆度宇宙萬物自然運化的理數,以此認識事物,對應事物、處理事物的智能之作。傳說黃石公三試張良,而后把此書授予張良。張良憑借此書,助劉邦定江山。
“素”意為“樸素、簡單”,就是說成就功名的大原則無非道、德、仁、義、禮,道、德、仁、義、禮是立身成名的根本,具備這五種品格,一旦抓住機遇,便能施展抱負,成就一番事業。
黃石公,秦漢時人,與鬼谷子齊名。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納入神譜。據傳黃石公是秦末漢初的五大隱士之一,排名第五。《史記·留侯世家》稱其避秦世之亂,隱居東海下邳。其時張良因謀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橋上遇到黃石公。黃石公三試張良后,授與《素書》,臨別時有言:“十三年后,在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公即我矣。”張良后來以黃石公所授兵書助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濟北谷城下找到了黃石,取而葆祠之。后世流傳有黃石公《素書》和《黃石公三略》。
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
見嫌而不茍免,見利而不茍得;
此人之杰也。
—《素書·正道》
解釋:恪守本職工作,不輕易放棄,受到嫌疑,能居義而不反顧,不希圖茍且獲免;有利可圖,而能不以不正當手段獲取。恪守職責,履行職業道德,就是人中之杰。
感悟:君子始終站在正義的一方,始終遵守道德底線,不為了個人的私利而背離自己的原則。人應該在面對各種誘惑或壓力時保持初心,絕不輕易放棄。
福在積善,禍在積惡。
—《素書·安禮》
解釋:為善就是積福,不斷作惡就是積禍。
感悟:有美好品德的人,在奉獻愛心、與人方便過程中,得到善意、同情、扶助也愈多。為人善者,天必佑之,善良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福氣,吉人自有天相,好人自有天佑。種善因才會有善果。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雖然老天和誰都沒有關系,但會庇佑心懷善念之人。
同美相妒,同智相謀。
—《素書·安禮》
解釋:同為美人會互相嫉妒,同樣才智卓絕的人會相互圖謀。
感悟:同為美人,一定會互相暗地里比較,爭風吃醋,互相嫉妒;而謀士也會互相比較,各為其主,這是人性使然,想要達到不爭的境界,不修心是達不到的。
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
—《素書·本德宗道》
解釋:給人帶來最多吉祥的,是知道滿足;給人造成最大苦惱的,是太多欲望。
感悟:知足常樂,知止長久,人要學會自知滿足,不作過分的企求。《老子》曰:“知足者富”、“禍莫大於不知足”。知足,是一種戰勝欲望的心態,是一種生活態度。而欲望是溝壑,永遠都填不滿,滿足一個欲望的同時,又產生新的欲望。人一旦產生無休止的欲望,貪心愈重,無法滿足,甚至不惜走向邪路,陷入無法自拔。
-5-
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
—《素書·遵義》
解釋:小的功勞不給予獎賞,那么就沒有人愿意立大功了。
感悟:做為管理者,需要學會管理之道,懂得人心所需,懂得換位思考。如果一個人立功,即使功勞不大,也是渴望得到被認可,渴望得到自己應得的回報,如果得不到獎賞,那么他一定不會再積極做事。賞罰分明,獎懲有度,才能更好的促進工作。
-6-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素書·求人之志》
解釋:行為高尚,謹慎的表達,這樣可以修養身心、陶冶性情。
感悟:孔子曾經說過,“君子訥于言而敏而行”,多做事,少說話,一說就說到關鍵。修養上保持自己高尚的德行,而在言語方面卻要委婉、低調,不事張揚。現今有很多網絡主播,一旦發達就飄了,導致說錯了話身敗名裂,這就是高尚的品行沒有跟上自身發達的腳步。
-7-
博學切問,所以廣知。
—《素書·求人之志》
解釋:廣泛地學習,懇切地詢問,因此才能擁有廣博的學識。
感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難題,所以需要虛心地向別人請教,及時釋疑解惑,才能保持旺盛的學習動力。做人之大忌,叫好為人師,要有虛心好學,不恥下問的心態。
-8-
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
—《素書·原始》
解釋:潛居抱道,以待其時。當時機到來,抓住機遇行動,那么就能成就絕代之功,成就一番事業。
感悟:機遇很少,成功很難。機遇是千載難逢的、有利的境遇,稍縱即逝,機遇青睞有準備的人,能否抓住機遇,看你是否有眼光、能力、境界和格局。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有著明確的目標和計劃的人,才能有很大的概率抓住機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