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紫胸鸚鵡集群飛翔。攝影/彭建生
鸚鵡種類繁多,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主要棲息于熱帶地區的森林。依據《中國鳥類分類和分布名錄》,我國共有短尾鸚鵡、藍腰鸚鵡、亞歷山大鸚鵡、紅領綠鸚鵡、青頭鸚鵡、灰頭鸚鵡、花頭鸚鵡、大紫胸鸚鵡、緋胸鸚鵡9個種。
其中灰頭鸚鵡、花頭鸚鵡、大紫胸鸚鵡和緋胸鸚鵡目前相對更容易看到,而其他5種鸚鵡的分布區較窄,相對更難見。
云南是中國野生鸚鵡分布的重要區域,在這里可以看到中國分布最多的鸚鵡種類,良好的植被和自然環境為野生鸚鵡提供了適宜的棲息繁衍之地。
花頭鸚鵡 攝影/劉璐
緋胸鸚鵡 攝影/曾祥樂
亞歷山大鸚鵡 攝影/曾祥樂
主要棲息于熱帶森林中的長壽“ 攀禽”
按鳥類的生態類群劃分,鸚鵡被歸為攀禽。鸚鵡的腳趾兩個向前,兩個向后,是典型的對趾型足,適合抓握樹枝,在樹上攀爬移動。鸚鵡的喙強健有力,形似鉗子,可以輕松夾開堅果的硬殼。
鸚鵡體型多樣,最大的鸚鵡是紫藍金剛鸚鵡,全長可達100厘米;體型最小的是藍冠短尾鸚鵡,全長僅有12厘米。
多數鸚鵡主要取食種子、果實、嫩芽、嫩枝,吸蜜鸚鵡主食花粉、花蜜和柔軟多汁的果實。
青頭鸚鵡 攝影/李利偉(西南山地)
短尾鸚鵡 攝影/李思琪
灰頭鸚鵡 攝影/許明崗(西南山地)
鸚鵡在樹枝上移動時,常以強健的鉤狀喙與靈活的對趾型足配合,完成移動,先用嘴咬住樹枝,然后雙腳跟上,抓牢樹枝后挺身站立。在樹干上移動時,經常用嘴咬住樹枝,平衡身體,以此加快運動速度。
鸚鵡吃食時,常用一足充當“手”握住食物,再將食物塞入口中。有學者觀察過人工飼養的10多種鸚鵡取食時使用左、右腳的頻率,發現超過72%的個體偏好用左腳抓取食物。
換言之,很多鸚鵡是左撇子,這在鳥類行為學的專業名詞叫“利手”。對鸚鵡后肢肌肉的比較解剖發現,常以左腳抓食的鸚鵡,左腳明顯長于右腳,善用右腳抓食的,右腳僅微長于左腳。
大紫胸鸚鵡 攝影/劉璐
鸚鵡的壽命與體型大小密切相關,小型鸚鵡的壽命為7—20年,中大型鸚鵡的壽命30—60年。一些大型和中型鸚鵡可以活到80歲,例如葵花鳳頭鸚鵡、金剛鸚鵡、灰鸚鵡等種類。
世界上最長壽的鸚鵡是一只名叫詹米的金剛鸚鵡,它于1870年12月3日在英國利物浦出生,死于1975年11月5日,整整活了105歲。
中國是世界野生鸚鵡分布最北端,分布區域狹窄,數量少
從地理分布來看,中國處于全球鸚鵡分布區的最北邊,因而種類不多。鸚鵡在中國分布于西藏、四川、云南、廣東、廣西和海南島等省區。
緋胸鸚鵡 攝影/曾祥樂
鑒于鸚鵡在中國分布區域狹窄,種群數量較少,在我國分布的鸚鵡全部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由于中國學者對野生鸚鵡的調查研究很少,我們缺少它們的分布區域、生活習性、種群數量、遷徙規律等信息。
大紫胸鸚鵡 攝影/曾祥樂
鸚鵡因羽色艷麗,善于模仿人語,獲得人們的欣賞和鐘愛,也成為人類喜歡飼養的一種觀賞鳥。
然而人們對這種“寵物鳥”的獵捕、販運和交易在世界范圍存在了數個世紀,這導致很多種類的野生種群受到嚴重威脅,部分種類的受威脅狀態被評估為極危和瀕危,受到相關法律的保護。
同時,筆者也借此文呼吁飼養鸚鵡的養鳥人,不要遺棄你飼養的鸚鵡或將它們放生,這種行為無異于向我們的環境投擲“生物炸彈”。
(本文節選自《森林與人類》雜志2023年9月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