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鮮花開遍了原野,鮮花掩蓋著志士的鮮血,為了挽救這垂危的民族,他們為頑強的抗戰不歇……”1935年12月,一首激昂悠遠的《五月的鮮花》在北平學生中傳唱開來,很快流傳到全國,成為家喻戶曉的抗日救亡歌曲。
為這首歌譜曲的人,是東北大學教師閻述詩。他目睹了“一二·九”運動中學生流血但決不退縮的場景,為之動容,一氣呵成,將詩人光未然的《五月的鮮花》譜成了一曲經典。
東北大學在北平的流亡與抗爭,要從“九一八”事變開始。1931年9月18日深夜,炮彈從沈陽的東大校園上空飛過。沈陽淪陷后,東大師生不得不離開新開河畔的美麗校園,成為抗日戰爭中第一所流亡大學。
北平是他們流亡的第一站。從沈陽到北平,倉促上路,學校的圖書、衣物、檔卷、設備都來不及運出。到了北平,學校既無設備又缺資金,校址也沒有著落,主持校務的秘書長寧恩承只能將部分學生送出“借讀”,當時,北大、清華、南開、平大各校,都有東大學子借讀的身影。
1931年10月18日,東大終于借到東城南兵馬司前稅務監督署舊址勉強復課。此處校舍簡陋,80余間房舍收容了男女學生300余人,“宿舍中既無床鋪,學生以地為席,移磚為枕。飯廳則桌凳皆無,倚室而立食者,閱十余月。”各級學生各在宿舍上課,教員中坐講授,學生環立敬聽,“遇有筆記,則俯床書寫”。
位于西直門的東北大學總校校門。
東北大學在北平有三處校址,這是總校校園一角。
后來,東大校部遷入西直門內的原陸軍大學校舍,以此為總校。南兵馬司前稅務監督署舊址成為第二分校,第一分校則位于廣安門大街原國貨陳列館。
北平復課后學生夜間苦讀。
校址分散三處,師生弦歌不輟。可華北之大,已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了。日本侵占東北后,又企圖繼續吞并華北,面對侵略者的步步緊逼,國民政府一再退讓,向日本妥協。1935年12月8日晚,北平學聯召開各校代表會議,決定次日到新華門向國民政府請愿,要求政府堅決抗日,“反對華北自治運動”。
消息傳回東大,許多學生通宵未眠,做旗幟、寫標語、印傳單。在女生宿舍,“不少女生寫了遺言,留下家人的姓名、地址并貴重的東西,一起托付給一個因懷孕不能去游行的同學,做了犧牲的準備。”
按照學聯決定,東大學生應與進城后的清華、燕大學生會合,組成西路縱隊的主力。誰知,第二天清晨,西直門被軍警關閉,清華、燕大學生被阻隔在城外,無法及時到達。情況緊急,背負著國恨家仇的東大流亡學生高舉旗幟,走在了“一二·九”運動的最前列。從西直門到西四北大街,再到東交民巷,學生們冒著嚴寒,一直堅持到夜晚。有人被捕,有人受傷,但他們沒有放棄斗爭,幾天后又參加了16日的示威游行。
“一二·九”運動中,東北大學學生走在游行隊伍的最前列。
“一二·九”運動中被捕的東北大學學生。
《五月的鮮花》就誕生在此時。當閻述詩將受傷的學生抬到協和醫院時,《五月的鮮花》已經在東大校園唱開了。
北平只是東大師生流亡和抗爭的起點,15年的流亡路上,不論是在西安、開封,還是在四川三臺,東大人始終不忘抗戰救國。
為抗日救亡,流亡到北平的東北大學學生紛紛投筆從戎,又回到東北參加義勇軍。
1937年,東北旅平各界救國聯合會組織慰勞團赴前線慰問,其中有不少東北大學學子。
他們沒想到的是,抗戰勝利后,萬里流亡終歸故里,回家的喜悅還沒持續多久,1948年6月,國民政府在東北戰場一敗涂地,因擔心東大被解放軍接收,竟強令師生再次遷往北平。國民政府宣稱“北平已有政府撥款,設有臨大臨中,聘有著名大學教授講課,學生可以公費讀書”,然而,當學生們一路漂泊至北平,卻發現國民政府的許諾遙遙無期。無家可歸的東大師生甚至只能在露天樹林里上課。
1948年,再次遷到北平的東北大學師生在樹林里上課。
今年,早已浴火重生的東北大學在沈陽迎來了百年校慶。坐落于東大校園內的“一二·九”運動群雕,講述著東大在北平的抗爭歷程,也延續著百年東大的紅色傳統。
文/楊麗娟
圖/東北大學、徐家寧、秦風老照片館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