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一共4801字0圖,閱讀大約需要10分鐘
整個九月上半月,相信大家都是在對我國科技突破的喜悅中度過的,比如華為的新手機Mate60終于來到了5G,又比如光刻機相關特殊方案的未來暢想。
這個從荷蘭ASML公司CEO幾年前的“把圖紙給中國,中國都造不出光刻機”,到現在的“孤立中國沒有希望,他們會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中可見一斑。
興奮歸興奮,我本來還是想要等華為的發布會開了之后我再來聊一聊的,但沒想到當我看完了整個蘋果的發布會后,突然有了一點感慨,借著這股勁還是來和大家聊一個特殊話題。
說實話,蘋果發布會真正讓我記憶深刻的不算很多,那個蘋果手表的雙指手勢操控還有點意思,另外就是被大量的什么“環保”、“碳中和”搞得煩不勝煩。
看過我之前寫“碳中和”上中美歐大國博弈的文章的小伙伴應該都還了解這玩意到底是怎么回事,蘋果還真能借著這個話題生生地把“降本提價”說得如此高大上,這點也是服氣。
但總的來說,蘋果發布會確實沒有給我帶來一個非常眼前一亮的體驗(A17芯片下面會說),近幾年的蘋果手機也確實沒有什么本質上的變化,甚至外觀都差不多。
這也不難理解為什么現在大家把蘋果發布會戲稱為 “科技春晚”,想看但確實食之無味。
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情況?我想了一下還是覺得因為蘋果近些年確實在“舒適區”呆得太爽了。
蘋果最強大的核心競爭力我認為來源于幾個方面,第一個就是品牌,畢竟是引領智能手機時代的品牌,從一開始就是科技的象征,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也是創新的引領者。
單從這個方面就值得大家去購買,畢竟有了蘋果,就說明自己走在了時代和科技的前沿,顯得倍兒有面子。
也是如此蘋果手機可以賣得很貴,超級貴,以2022年來算,蘋果以18%的市場份額,拿走了8成以上的行業利潤,不得不佩服。
另一方面其實是蘋果的封閉環境,由于所有的軟件都需要從蘋果商店中下載,所以蘋果天生可以對此擁有定價權。
如果是軟件行業的小伙伴肯定都知道這個定價就是——所有收入的 30%,這就意味著蘋果其實什么都不用干,所有通過蘋果進行付費的金額,就會被抽走30%。
雖然蘋果手機賣得貴,但真正讓蘋果擁有極高以及持續利潤的其實反而是這上面的抽成。
而這個價格其實用戶是感知不到的,因為一般來說軟件不會相對蘋果和安卓進行差異定價,同樣都是游戲中氪648,最終用戶得到的是一樣的,只不過這個成本由軟件廠商承擔了。
所以超級多軟件廠商是非常痛恨的,甚至前幾天有一個好玩的消息。
米哈游為了繞開“蘋果稅”,在旗下的APP米游社中內置了跳轉付費,可以繞過蘋果渠道收入分成,結果APP被蘋果APP Store給下架了。
連米哈游這么大的公司都在做這樣的事,可想而知這個30%的稅有多么恐怖。
而上面這兩者,所獲取的利潤,其實共同提供了蘋果第三個,也是最強的一道護城河——硬件設備的領先,當然我說的就是自研芯片。
很多人其實對芯片有概念,但對自研芯片沒啥概念。比如芯片的集成程度會決定能否上5G,但是否自研又能決定什么呢?
其實決定的是整個手機使用的體感問題,比如現在有很多人喜歡蘋果是覺得蘋果整體使用體驗非常“絲滑”“流暢”,就跟這個有關。
說白了,當你硬件和軟件都是自研的后,整體的適配度才能拉到最大,最終表現出來就是用戶使用的體驗有巨大的提升。
而這一點其實在華為出來后,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因為華為他的高端機也是用的自研芯片,最終華為的使用感受是能做到和蘋果不分伯仲的。
再加上國內手機品牌的相互內卷,畢竟頭上有蘋果這樣的大山需要追趕,所以各種創新拉滿,最終也就是在2019年達到了頂峰,增長勢頭還非常高。
而這個時候,蘋果以及美國做了我認為最錯誤的決定——制裁華為。
說句實話華為被制裁這里面沒有蘋果去游說美國政府我是肯定不信的,蘋果作為美國幾度全世界排名第一的公司,對美國來說太重要了。
而上面也說了,對于蘋果來說,由于他軟件抽成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利潤來源,所以維持龐大的用戶群體對蘋果公司來說也非常重要。
而華為當時主打的就是高端機,他吃的就是蘋果在全世界的份額,所以后面受到制裁的事我相信大家就知道了。
但我還是那一句話,這步棋是一步臭棋,原因還是老美對中國這樣的國家還是太小瞧了。
說白了,他的這種制裁在面對小國家甚至幾十年前的中國其實效果都還是挺明顯的,畢竟制裁后對面是真的就得跪。
但現在的中國就不一樣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已經形成龐大的產業集群和工業能力,即便還沒辦法說高端工業很厲害,但至少不是完全沒有。
比如芯片我們做不了7納米以下的,但我們能做14納米以上的啊,至少我們有東西,而不是完全一頭瞎。
再加上我們龐大的技術人才,以及有國家牽頭的能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能力,對我們來說攻克芯片難題就是遲早的事。
我記得當年華為受到制裁的時候,我和當時的同事還打了一個賭,我說我們在21年應該就能解決芯片問題,他們認為不可能應該是在25年。
但甭管我們誰樂觀誰悲觀,我們所有人都不認為我們解決不了,只不過是需要的時間不同罷了,這就是對我們這個國家的信心。
當然最終事實表明,我們都猜錯了,因為就在前幾天華為的Mate60橫空出世,確定是7納米芯片,同時有5G能力,這就意味著我們從今天開始已經初步解決了部分芯片卡脖子問題。
相信這個時候肯定會有人要質疑,你華為就解決了一個7納米,就敢說自己“遙遙領先”,那別人蘋果這次A17甚至是3納米,這不妥妥的“人類之光”?
這其實就是我沒有把A17芯片認為是一個非常大的亮點的原因,因為——他沒有將這個芯片能力發揮出來。
說白了你是性能提升了,但提升的內容并沒有辦法真的從用戶體驗上落實出來。
我一直在說,其實我們解決芯片問題并不是要追趕到5納米甚至3納米,而是要追趕到能上5G,因為從目前來說,手機的性能極限,對于絕大部分人來說都是體驗不到的。
只有在打游戲甚至是那種相當精致的游戲的時候才能體驗到差距,但問題是,對于游戲廠商來說他們做的游戲也并不是為一部分手機準備的,他們也想要更多的用戶。
所以目前來說,市面上幾乎100%的游戲都需要考慮低端機能否流暢運行,所以也不會真正需要5納米甚至3納米的芯片性能。
而蘋果發布會中有相當一段時間在說這個芯片性能多么棒,能打各種手游甚至3A大作,我說句實話來說這就屬于看看就行,沒有哪家游戲公司真的這么做,那不得賠死。
所以當華為能“自己搗鼓”出5G芯片的時候,也就意味著華為的高端機又要開始蠶食蘋果的份額,也就是最近這段時間蘋果股價波動下跌的重要原因。
但我認為,華為的歸來,其實對蘋果來說是一件好事,好就好在這下真要讓蘋果重視起來了,要脫離之前的舒適區,重新為了產品競爭進行拼搏,這樣才能讓蘋果重新迸發活力。
現在的蘋果還沒在舒適區中呆太久,還能繼續搏斗,如果真舒適太久了,那真當某個公司做出了重大變化后,才真的可能直接要蘋果的命。
畢竟蘋果曾經也是這么打敗老牌手機廠家諾基亞的,其實科技公司都是這樣,我們仔細去觀察那些盛極一時的科技公司都有這樣的規律。
比如打敗柯達膠卷的是數碼相機,打敗BB機的是手機,打敗功能機的是智能機,甚至我們現在正在經歷的打敗傳統汽油車的是新能源電動車。
聊了這么久,終于要點出今天文章的主題——萬事萬物都有代謝替換的歷史周期律。
用代謝這個名字確實很形象,就如同人體細胞一樣,一個細胞從出現到壯大,最后到衰老,然后被替換,這個是一個一定會經歷的過程。
而科技也是一樣,每當一個產業發展到極致后,由于缺少競爭,就容易進入到舒適區,而其他的公司為了繞過產業的護城河,就需要提出新的創新和技術。
最終當新的創新和技術橫空出世后,自然就是前面的“細胞”衰老死亡的時候。
而要想打破這樣的“代謝替換”周期律,最核心的辦法就是要保持競爭。
你只有在保持競爭的過程中,才能讓自己這個“細胞”保持住活力,才能保持住危機感,時刻能發現外界有什么變化,是否自己需要轉型或者下注。
其實這一點我覺得華為就很不錯,任正非老爺子也從來不是說要干掉誰,而是樂見有各個強大的對手來幫助華為保持住危機感。
所以你看不管是通訊產業,還是手機產業,華為都很愿意和世界各大老牌廠商們同場競技,甚至告訴消費者,不要因為“華為”兩個字喜愛華為,要因為華為產品好才喜歡華為。
就從這一點上來說,我是真覺得任老是最頂級、最智慧的企業家,因此我是一直很喜歡華為,每次都會為它說好話。
所以,華為這次“橫空出世”,我是真覺得對蘋果是好事,甚至我能預言出明年蘋果的發布會,應該會有很多有意思的東西出來,從這點上來說,造福的肯定是全世界所有的消費者。
聊都聊到這里了,我們又要繼續把話題維度拉高了。
我上面說了,萬事萬物都逃脫不了代謝替換的歷史周期率,這個并不是僅僅在說科技公司,更重要的其實還在于大國競爭。
為什么我上面說我一直認為美國對中國進行科技封鎖是一件很蠢的事,那是因為美國至今沒懂——不是霸權幫助它競爭,而是競爭才能維護它的霸權。
我說實話,能造成這樣的誤解,本質上還是因為美國的歷史太短了,它根本認知不到什么叫做“代謝替換”的歷史周期律。
在老美看來,要想美國永遠保持霸權,那就需要把所有可能會影響美國霸權的國家解決掉。
但從我們中國上下五千年朝代更替的歷史來看,我們是太知道真正影響國家的往往不是外部的力量,而是自己內部的變化。
說白了,每個朝代初期的時候,總能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均田少賦,人人都歌舞升平,一片祥和。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資產總會朝著小部分人聚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土地兼并,而兼并后又會影響國家稅收的能力。
最終國家沒辦法收到足夠的稅,就會繼續強征,而更多的百姓由于失去了土地還要被征苛稅,進一步轉身成為流民,等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是農民起義。
為了鎮壓農民起義,又要繼續增加更多的稅賦,然后繼續進行惡性循環,最終這個國家就完了。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中國朝代更替的歷史周期率,基本上最多幾百年,就會來這么一次。
而世界歷史上的霸主,其實也是具有這樣的周期性。比如近代殖民歷史中霸主的位置就一直在更替。
一開始是葡萄牙,然后是西班牙,然后是荷蘭,然后是英國,最終才由現在的美國接棒走到了現在。
基本上每個國家都只能持續百年,其實本質上還是由于當你成為霸主后,就容易進入舒適區,最終要么是內部出現問題,要么被別人彎道超車,改朝換代。
所以從這個點上來說,美國在成為霸主后,做得最錯的一件事就是——把蘇聯消滅了。
大家回憶一下,美國最為被外人稱道,自己內部人民最幸福的時候,恰恰就是蘇聯在的時候。
美蘇爭霸,看上去爭的是一個制度的問題,實際上拼搏的還是哪邊科技更加發達,哪邊的人民更加安居樂業。
我們現在回想起來的比如探索太空,多么偉大的事業,恰恰就是那段時間進行得最多。
結果蘇聯一解體后,美國沒有危機感了,就開始想方設法搞錢,怎么快怎么搞,完全不考慮國家是否穩定,國民是否安居。
最終就是整個國家去產業化,將工業生產全部搬了出去,然后搞金融,最終把錢加速向小部分人進行集中,可謂是新時代下的“土地兼并”。
最后國家中產階級比例大幅下降,各種社會矛盾加劇,高層的奢華和底層的潰爛形成鮮明的對比。
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于失去了外部競爭后,整個國家進入了霸權帶來的舒適區,最終導致從內部開始腐化。
而直到突然冒出個全新的中國后,一下子就亂了手腳。
所以反過來你就能發現我們國家是有智慧的,我們有一句古話就叫做:入則無法家拂士,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就是在說競爭的重要性,所以至今我們國家都是在尋求“多極化”的未來世界格局,而不是為了打敗美國后成為新的霸權。
一方面是維持霸權所需要的成本實在太大,另一方面我們是知道霸權所帶來的舒適一定會讓我們走上美國的老路。
可惜美國并不理解我們,這倒也是,一個才200來歲的小同志,又如何能理解5000年歷史沉淀給我們的思考和智慧呢?
我從真心希望未來的世界格局中還是有美國一席之地,因為我們也需要各個強者來逼迫我們時刻保持危機感和競爭意識。
但前提是美國盡快放下制裁和霸權之心,好好進行良性的競爭,這樣才是對美國解決自身問題,最好的出路。
我是Marx乖巧,為您送上時政熱點的思考。
如果您覺得寫得還行的話,那就請點個關注點個贊吧,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