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7月,周總理父親周劭綱病危。與此同時,周總理也因病住進了醫院。
照顧父親的任務,放到了鄧穎超的身上。盡管如此,周總理還是十分掛念父親。
7月9日,鄧穎超寫信給周總理,將他父親的病情,委婉地告訴了他:“這幾日我均在山上招呼,你可勿念。”
作為孝順兒子的周總理,看過信后茶飯不思,更加惦念父親。第二天,就寫信回復鄧穎超:“我對他的病,不很放心,望你轉稟他好好靜養。”
可是,令周總理沒有想到的是,就在他寫信的晚上,他的父親永遠地離開了他。
考慮到周總理當時的身體狀況,鄧穎超等人決定將此事暫時隱瞞下來。
紙終究包不住火,7月13日,周總理還是得知了父親的離世。
得知父親已經過世,周總理痛哭不止。當晚,他為父親守靈直到天明。
幾天后,周恩來懷著悲痛的心情,致電在延安的毛主席:“歸后始知我父已病故,悲痛之極,抱恨終天。”
擬寫完電報,神情恍惚的周總理想起了與父親的一些往事。
周總理的父親原名周貽能,1900年前后才改名周劭綱。
年幼時,周總理很少見到父親。因為父親為了家庭生計,經常在外奔走。也許是常年在外奔波,看多了人民的貧窮與痛苦。當周總理對他說,要投身革命時,他沒有阻攔,反而用實際行動支持兒子。
1931年周劭綱到上海,冒著生命危險,幫兒子做過通訊聯絡工作。后來因斗爭形勢嚴峻,父子又分別了。
1938年1月,八路軍武漢辦事處成立,周總理給父親寫信,邀請他到武漢與自己一起生活。
周劭綱
周劭綱欣然應允,當年5月,便穿越日寇的重重封鎖,趕到了武漢。
當時,恰逢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第二次理事會召開,周總理出席嘉賓。
理事會開到一半,該周總理講話了,他站起身向與會代表鞠躬致歉:“我非常高興能與這么些文人坐在一處吃飯…但我要失陪了,因為老父親今晚10時到漢口。暴敵使我們受了損失,遭了不幸,暴敵也讓我的老父親被迫南來。生死離合,全出于暴敵的侵略。生死離合,更增強了我們的團結!告辭了!”
周總理這段說完,大家鼓掌歡送他。
從周總理說的幾句話里,我們可以感受到周總理對民族的赤誠之心和對父親的至孝之心。
在后來的幾年里,雖然因為工作原因,經常要小別,但父親基本上是一直和周總理是住在一起的。
1940年,周劭綱隨八路軍辦事處轉移到重慶紅巖。以后,他再也沒有離開過紅巖,直到1942年去世。
父親去世后,周總理便將父親的照片放進了皮夾里,思念時就拿出來看看。
1975年,周總理生病住進醫院。醫護人員依然能看到他皮夾里那張父親的照片,照片背面有他親筆寫的四個字:爹爹遺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