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色彩是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 是色彩賦予了作品靈魂。
據了解,如果按照計算機RGB紅綠藍三種顏色為底色,一共可以形成16777216種顏色,僅我們中國傳統顏色就多達384種。
何謂中國傳統顏色?或許我們可以從今年風靡全國的春晚節目《滿庭芳·國色》中一探究竟。
(桃紅、凝脂、緗葉、群青各美其美。 圖源:央視綜合頻道)
桃紅、凝脂、緗葉、群青......《滿庭芳·國色》以詩意的色彩讓觀眾感受到了這些傳統色彩名字后面的文化雅韻。而作為色彩載體的顏料不僅是用于繪畫的工具,也是中國美術歷史長河中眾多有趣故事的主角。
中國傳統色彩之美說之不盡,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色彩強烈,莊重典雅的藍色世界,探尋那些藏在顏料中的美術史吧。
藍色是中國人比較早應用的顏色,中國古代歷史上曾出現過不同種類的藍色顏料,如先秦至兩漢時期的中國藍(Chinese Blue),北魏時期敦煌莫高窟壁畫的青金石(Lapis lazuli),唐代開始大量使用的石青(Azurite),元代青花瓷中的蘇麻離青(Samarra-blue)和清末大量使用的合成群青(Ultramarine blue)等。
《滿庭芳·國色》之群青 圖源:央視綜合頻道
01
從兵馬俑到漢墓
中國藍
早在戰國中期,我國先民已經使用了人工合成的藍色化合物。美國佛利爾研究所Fitzhugh從中國戰國至漢代陶器、青銅器彩繪顏料以及藍紫色八棱柱中就分析出藍色和紫色硅酸銅鋇,并將它們命名為中國藍(漢藍)。
研究者在甘肅省張家川村馬家源遺址(戰國后期,474-221BC)和山東省章丘危山漢墓壁畫(206BC一8AD)都發現了中國國深藍(BaCu,Si201)、中國藍(BaCuSi201a)和中國紫。這表明中國古代的化學家早已發現,只要調整制作這種藍色色料的化學成分配比,就可以比把藍色調成紫色。從工藝和化學方面來看,中國藍和中國紫色都是是非凡的發明。
(左圖:兵馬俑上的中國藍。圖源網絡。右圖:有些兵馬俑身上的藍色含有一氧化鉛,這是一種能讓藍色藍得發紫的藍 圖源:網易號 棉一麻麻)
02
從法老面罩到敦煌壁畫
青金石
說到藍色,就不得不提到一種在古代比黃金還貴的古老玉石——青金石,它被古埃及人用作護身符和裝飾品,連法老圖坦卡蒙面罩上的藍色眉毛都是用青金石做的。古人也把它作為彩繪用的藍色顏料(天然群青),從中世紀的彩色手稿到文藝復興時期的鑲嵌畫,所采用的藍色顏料也大多來自青金石。由于當時的青金石只能在中東地區采集到,質量上乘的更少之又少,價值甚至可達黃金的五倍。這樣高昂的價格也使青金石成為歐洲藝術家趨之若鶩的珍寶。在當時想要用群青來作畫,大多只能依賴于富商或者教會的贊助。甚至教皇都明文規定,群青色只能用在宗教主題或圣母瑪莉亞藍色衣服的藝術作品中。但也并不是所有的畫家都時時有這么好的運氣,著名畫家米開朗琪羅就曾經因缺少群青顏料而不得不放棄了自己即將完成的作品。
(左圖:米開朗基羅未完成的《曼徹斯特·麥當娜》。圖源:知乎翁昕。右圖:荷蘭畫家維米爾的油畫名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倒牛奶的女仆》等都是天然群青顏料的杰作。圖源:維基百科)
青金石在我國古代又被稱為璆琳、金精、瑾瑜、青黛等,其所制的群青也使用在最尊貴的建筑和雕塑上。中國近代地質學家章鴻釗所著的《石雅》中盛贊這種顏色:“色相如天,或復金屑散亂,光輝燦爛,若眾星麗于天也。”清代的《清會典圖考》中稱:“皇帝朝珠雜飾,唯天壇用青金石,地壇用黃玉,日壇用珊瑚,月壇用白玉。”。在我國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克孜爾千佛洞等石窟寺壁畫上都曾使用青金石作顏料。
(位于新疆的克孜爾石窟是我國早期石窟寺(始于東漢后期)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國佛教藝術中最早應用青金石顏料的石窟之一,其壁畫中使用的藍色顏料就來源于阿富汗,時間可上溯到兩晉時期(265—420)。圖源:清風紫嫣【美攝視界】)
(敦煌壁畫中的青金石顏料千年不褪色。圖源:敦煌文體廣電和旅游局)
03
從神藥到《千里江山圖》
石青
自唐代以來石青開始作為藍色顏料廣泛應用于壁畫、泥塑彩繪創作,逐漸取代昂貴的青金石。其實在古代的神話傳說和方士的藥方中,不乏把礦物顏料當成延年益壽的神藥使用的例子,像來源于藍銅礦的石青就出現在唐代煉丹術著作《鉛汞甲庚至寶集成》中。
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天然青金石是從阿富汗、印度等國傳入新疆,再傳入敦煌,在莫高窟早期(十六國至北周)的壁畫、彩塑中,藍色顏料以青金石為主,到了中期(隋朝至五代)藍色顏料基本為石青或者在石青中摻雜少量青金石。由唐入宋,石青更讓中國青綠山水的走向了巔峰。想必看過舞蹈劇《只此青綠》的朋友都會被北宋畫家王希孟的傳世名作《千里江山圖》所震撼。在《千里江山圖》中,王希孟就運用了大量青金石、石青等藍色的礦物顏料。其中石青與石綠相互交錯,增強了畫面的裝飾性。《千里江山圖》雖歷經千年滄桑,色彩至今依然鮮艷清晰、和諧自然,不愧為青綠山水的巔峰之作,真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矣!可惜從醫學的角度,人體若長期接觸重金屬有色礦物必然有損健康,不知這是否是這位天才少年英年早逝的原因?
(北宋著名畫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這幅大青綠的山水名作,長1191.5厘米,《千里江山圖》上那一抹永不褪色的藍,就是使用青金石制作的群青。圖源網絡)
04
從青花瓷到明代壁畫
蘇麻離青
蘇麻離青(Samarra-blue)譯為深藍色、藍玻璃、大青,有說是波斯語“蘇萊曼”的譯音,可能由中東商人從波斯輸入中國。元代景德鎮與明初的青花瓷大多用它繪制花卉枝葉。青花瓷是以鈷料在生坯上繪畫,上釉一次燒成后呈現白底藍色彩飾的釉下彩瓷器。使用蘇麻離青的瓷器色彩極為美觀精致,清澈而深沉,其暈散現象更是新穎別致,具有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意趣。明朝萬歷年間王世懋《窺天外乘》一書中提到“景德鎮,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以蘇麻離青為飾,以鮮紅為寶。”
明清時代古建彩畫和壁畫如先農壇古建彩畫、智化寺明代壁畫、承德避暑山莊殊像寺、故宮慈寧宮和壽康宮等都使用了蘇麻離青,可見這種藍色的尊貴地位。
(明智化寺壁畫 圖源:楓行MapLe)
(明永樂年間使用蘇麻離青的精美瓷器。圖源:宜傳說瓷)
05
從莫奈到畢加索
合成群青
時間去到十九世紀,由于居高不下的市場需求,1824 年11 月,法國國家工業促進會“懸賞”6000 法郎,獎勵能在每公斤300 法郎內生產群青的人。法國工業化學家讓·巴蒂斯特·吉梅特和德國化學家克里斯蒂安·格梅林分別于1826 年和1828 年找到了人工合成群青的方法,不過,吉梅特選擇了保密,而格梅林則發表了群青的制作方法,他也就成為了“人工群青”產業的創始人。
(和現在依舊昂貴的天然群青相比,合成群青的顏色更加鮮艷生動,因為在合成群青的顆粒比天然群青更小更均勻,純度也更高。圖源網絡)
晚清時期,歐洲合成群青輸入我國。受此影響,蘇麻離青逐漸被取代而退出中國歷史舞臺。據調查,我國晚清時期全國大部分地區,無論是佛教、道教寺院、家廟還是各種建筑物的彩繪,均使用顏色濃艷的“鬼子藍”。這是因為合成群青顏色比石青鮮明,而且價格便宜,市面上容易買到。雖然合成群青的著色力比天然群青更強,價格更便宜,但不如天然群青淡雅、莊重。
感謝這些化學家們的發明,現在合成的藍色顏料成了每位畫家手中的必備品。如果藍色顏料一直保持這種昂貴的價位,那么梵高將不得不舍棄他的經典藍色星空系列作品,畢加索也將無法進入他的光輝歲月“藍色時期”了。
(莫奈的名作睡蓮中使用了大量的合成群青 圖源:維基百科)
(莫奈的調色板,當時他已經使用金屬軟管顏料。圖源網絡)
從中國藍到合成群青,不同的顏料都見證了中國美術的發展和演變,見證著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色彩,在美術歷史的長河里,如同點綴其上的羽翼,噴濺著、揮發著藝術家的無盡靈感,撥弄著我們的浪漫心緒。一抹藍色,一段歷史,關注藝術維c,帶你解鎖更多藏在色彩背后的藝術密碼!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集中藍色顏料的起源及發展》,紀娟、張家峰
《敦煌研究》,2011年第6期
《王希孟:18歲天才畫家,20歲離世,一生只畫一幅畫,卻火了一千年》,文化曉說,2022
《為何兵馬俑涂藍色超導材料?》網易號,22.12.21
《講好美術學科背后的故事——“土豪”才用得起的藍色顏料》,木蘭縣高級中學團委 ,2022.10
于我而言,藍色是流動的生命,是沉靜的夢幻幻境,是無盡的寬廣和深邃,是情感和思維的追溯。不知藍色又帶給你們怎樣的感覺呢?藝術維C為大家精選了以下藍色系列的藝術精品,與君共賞。
《無憂》戴金龍
水墨紙本|50×70cm
RMB 15,000
收藏指數:????
家居美學:????
升值潛力:?????
收藏理由:誰不喜歡無憂無慮的藍色呢?這是畫家戴金龍特意調制的藍,在畫布上反復涂抹近二十層顏料而得出。墨色交錯,半山煙云,淡藍如思,戴金龍的畫作層層渲染出空靈、悠遠的獨特意境。古典意蘊與時代氣息表現得恰到好處,給人一種“有限空間的無限可能”與“有限語言的無限解讀” 的意會。
這幅《無憂》中,黑色水墨營造的背景醞釀出巨大的壓抑氛圍,而在這種黑暗的追逐中突然出現一片由藍色澆灌出來的空間,人心突然從混沌中掙脫出來,找到一束指引思考的的光芒,靜謐悠遠。
戴金龍一直用繪畫來與這個世界對話,以自己特有的感悟力與內在表現力,詮釋著心境的自由與筆墨的感性;以一個詩人的情懷,吟唱著一首無拘無束的心靈之歌。
新水墨是中國畫當代藝術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戴金龍也一直十分關注當代新型繪畫理念,努力探索出一條符合當代人情感與審美偏好的“色彩水墨”之路。他的作品細細品讀總能讓人有穿透靈魂、跨越時空的感覺。
收藏聯系:添加藝術維C收藏顧問微信:artvc001(小香蕉)
《無題-系列》趙崢嶸
紙本丙烯|38×26cm
單幅 RMB 5,500
收藏指數:????
家居美學:????
升值潛力:?????
收藏理由:趙崢嶸現任教于廣州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基礎部,多年來潛心于教學與創作。趙崢嶸以叢林為畫,具備東方山水畫法之綿密氣格,兼擅長當代自然景觀之深邃,中西相糅,萬法歸宗。
趙崢嶸將哲學觀與現實體驗相結合,以更直率、更詩性的方式,生發出中國新繪畫藝術獨特之魂。沉郁的色彩、奔放的筆觸或感人的肌理展現于詩意的繪畫之中,抒發出對未來的暢想和現實的彷徨掙扎等諸多情緒。
抽象畫作里沉淀的、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的是藝術家的生命力量。《無題》系列就熔鑄了趙崢嶸的許多思考與情感。
趙老師曾說:“過往是溫暖的,溫暖在詩情畫意里;現實是迷失的,迷失在城市的喧囂之中。......它們不斷地被流淌、被涂抹、被修改,直到接近記憶中的那份‘熟悉’。畫中的城市和園林都是我過往的生活、經歷,所見所感的重構和追憶。面對童年的回憶,那片綠色都和快樂有關;面對現實,望著那一方的天空和無邊的城市,瞧著我待過的這片土地,顯得滿目瘡痍。同一世界,卻有著天壤之別......”
“無論是前些年的城市系列作品,還是近兩年的新的園林系列,我都試圖修復某種記憶。它們是偶然和破碎的。我從密集的樓群、燈光閃爍的夜色,轉向了寧靜的樹林和山石,讓自己從緊張、焦慮、亢奮與頹廢等負面情緒中逐漸平息下來,盡量讓自己的作品變得簡潔和樸素。但不管是城市系列還是園林系列里,它們還是不知不覺地帶有情緒,或是美好,或是悲傷,或是無奈......通過這些破碎、失焦且帶有迷幻效果的畫面,在不知不覺中,我們總會記起什么?慢慢地,我似乎意識到這種“修復”是難以達成的,一切只能順其自然。”
收藏聯系:添加藝術維C收藏顧問微信:artvc001(小香蕉)
(點擊可跳轉至線上藝術商城)
藝術維C,一家融自媒體、藝術策展、藝術收藏的新型藝術平臺。專注搭建藝術家與大眾之間的橋梁,挖掘孵化具有創新精神的藝術家,培養新時代藏家,目前已擁有全網百萬精準高質量用戶,旗下藝術品均來自國內一線美院專家權威認證。
抖音 小紅書 微博 |C小姐生活美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