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在青春期看過郭敬明的人,都會在點開新劇《云之羽》的第一秒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熟悉感。
你叫這部劇《小時代5·封建時代》或《晴雅集2》都可以,哪怕郭敬明這次已經化名顧曉聲,也能讓人一眼認出來。
有個朋友問我劇情如何,我一下想不出形容詞,只好告訴她郭敬明永遠都是郭敬明。
怎么我們這些看過《最小說》的少女們都長大了,郭敬明卻好像始終沒離開過傷痛文學呢?
《云之羽》有多“郭敬明”呢?
你幾乎可以在每個細節都看到他過往作品的痕跡。
帥哥總是得姓宮的,而且還得脫衣服。
大家湊在一起總是要撕X的,《小時代》姐妹互潑,《云之羽》兄弟互扇,宮門“姐妹花”,永遠不分家!
兄弟總是要組CP的,逢哥必弟控,逢弟必兄控,小四出品,基情保證。
人物出場總是要鼓風機+慢鏡頭的,每個人都頭發隨風飛起,眼神若有所思,表情故作深沉,超長MV的味兒一如既往地正。
一個個考究的細節越發襯托出劇情像篩子,啊,這熟悉的華麗空洞感。
原來走不出《小時代》的,不是觀眾,是郭敬明。
他這十幾年如一日的“郭式美學”,某種程度上也算是一種時空膠囊。
這也導致我看《云之羽》時總有一種微妙的羞恥感,有點類似于成年后看到初中作文的那種感覺。
說起來有點丟人,當年我還真情實感地追過郭敬明的書,《小時代》和《爵跡》我都在《最小說》上看過連載。
彼時我零花錢不多,基本上都是蹭同學的《最小說》看,反正一個班里總能找到買了當期雜志的同學,去借來看就好。一本不厚的雜志能傳遍全班女生,很快就會有過度翻閱之后的那種磨損。
我翻箱倒柜在家里找出兩本《最小說》
記得有次開班會,我把《小時代》放在課桌抽屜里偷偷看,結果被班主任抓到了。班主任是語文老師,沒收書之后特別痛心疾首地說,你就算看課外書,也看點有營養的吧。
長大后知道這是老師苦口婆心的勸告,但當年的我是一點都不領情的。
對我們這一代女生來說,郭敬明確實有點像很多人成長過程中都會碰到的一個坐標。
現在回頭看,會覺得他實在是太愛堆砌詞藻,單純用名牌去展現有錢人生活的寫法也算不上高級,甚至有點“東宮娘娘烙大餅,西宮娘娘剝大蔥”的荒唐感。
可對當時懵懵懂懂的我來說,它確實象征著一種對成人世界的朦朧憧憬。
看到他書里提到的名字,我會偷偷在百度上查發音,擔心在朋友面前念錯。
我急著用各種辦法向世界證明“我已經長大了”,以為多知道幾個品牌就意味著成長。
郭敬明的故事往往沒什么邏輯,但充斥著濃烈的情緒。
現在覺得他故事里姐妹動不動就撕X很離譜,怎么一點小破事就能撕得驚天動地啊。
可青春期的我們不正在“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階段嗎?那就是一點點小事也要腦補到“悲傷逆流成河”的年紀啊。
主動沉浸在那種人工營造的悲傷里,就是初中時的我認為最能證明自己清新脫俗的小把戲了。我在日常生活中循規蹈矩,然后偷偷躲進傷痛文學的世界里去發泄那些成長中無處安放的小情緒。
那時候的我們對世界還沒什么概念,還能夠去相信郭敬明造出來的華麗夢境。
我也忘記什么時候開始看不進郭敬明了。
就記得后來有次無意間翻到《小時代》,看到幾行就有一個奢侈品名字的英文,我心里立馬咯噔一下,怎會如此做作!不敢相信自己之前居然看這種東西也看得津津有味。
當我們認識了生活中各種切實的憂愁,自然就很難再去相信他那種假到魔幻的“人造悲傷”。
我在大城市里灰頭土臉地租過房搬過家之后,再看到時代姐妹花在靜安區別墅里嘰歪吵架的橋段,已經無法體會姐妹離心的痛,只想問哪里還有愿意租別墅養朋友的富婆,我現在就能報名。
社畜打完工回到家只想躺著,吃了飯連碗都不想洗,哪里來的力氣撕X啊。
前幾個月有個熱搜讓我印象蠻深,就是作家蘇小懶在微博聊帶娃上高鐵很麻煩的事兒。具體細節我沒關注,但蘇小懶這個名字一下子就讓我想起了很多。
我曾經在《最小說》上追著看她的《全世愛》,寫的就是她和愛人之間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還挺夢幻可愛的。
沒想到多年過去再看到這個名字,會是在這種完全不浪漫的新聞里。
后面我仔細翻了翻她的微博,幾乎都是育兒的內容。我一下子就有種聽到時間從身體里嘩嘩流過的感覺,曾經機靈古怪的少女作家后來也成了辛苦的母親。
本來還有點唏噓,結果看到她驕傲地宣告:
“我的每一部作品,都比前一部更好,更成熟,更智慧,更有進步,更有社會責任感。
正如同我自己,飛速成長一樣。
我愛每個時刻的我,以及我的作品。”
她現在置頂的自我介紹
我看著手機一下笑了出來,是了,女生是很能體會到成長的好處的。
懵懂天真的少女當然是好的,但能夠成為養育生命的母親或獨立地闖蕩世界的成熟女性,應該是更多女性當下的追求。
這次看《云之羽》的時候,發現郭敬明一點都沒變,就又想起這個事兒了。
郭敬明的不變,在某種程度上,不也映射出了我們的成長和變化么。
他呈現出的東西跟以往相同,但現在的我們能一眼看透他堆砌華麗元素背后的空洞,從他不斷重復的細節中看出創意的匱乏,甚至他引以為傲的鏡頭美學都顯得不夠高級了。
郭敬明還死死地駐扎在傷痛文學的世界里,而我們這些曾經閱讀他、甚至是在他手下寫東西的少女們,已經繼續往前去到更遠的地方。
我們告別的不只是“郭敬明”,更是那種輕易就被各種東西迷了眼睛的懵懂年代。曾經我們以為打開新世界大門的人,如今已經不能滿足我們對故事和情緒的要求。
前兩天看到有人說郭敬明是“一生都在拍一部戲”,我覺得蠻精準的。
但我們不會一生都只看一部戲。
(圖片來自網絡,《云之羽》截圖來自愛奇藝)
本文作者:海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