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走的這條道,從鼓樓到江湖匯觀亭。
是游覽吳山非常經典的路線,特別適合外地朋友。
因為上吳山的路,有千萬條,這一條路線,既不是最大眾的,也不是最偏門,卻是一條最容易找到起點的路。
起點是鼓樓,鼓樓嘛,外地的朋友也不會陌生的。
沿途經過:
鼓樓,伍公山山門,伍公廟,吳山大碗茶區域,州治廣場,有美堂,藥王廟,東岳廟,吳山大觀,十二生肖石,最后到江湖匯觀亭。

從鼓樓走進來不到20米,左手邊就能看到伍公山的山門,從這開始爬山。
起點搞定,接下來就好辦,一條路上山,直奔江湖匯觀亭,沿途都有指示牌。
幾乎每個城市,都有那么一座山,為本地市民所獨愛。
比如福州的烏山,宣城的敬亭山,南京的鐘山,杭州的吳山。
吳山,俗稱城隍山,是四湖群山甲唯一楔入市區的山,鐘靈毓秀,人文薈萃。 吳山歷來以林泉勝,以奇峰怪石名,昔時山上寺觀林立,香火旺盛,今日則文化遺存俯拾皆是。 自宋至今,更以濃墨重彩的民俗風情而膾炙人口。吳山襟江帶湖,登山則江和湖、山與城一覽無余,美不勝收。
春秋時期,杭州主城區一帶,還是一片汪洋大海,杭州這個名字遠遠還沒誕生。
只有一座山有名字,叫吳山,像現在的孤山一樣,孤零零的被水包圍。
當時杭州,屬于吳國,吳山的叫法,起到了領地標識的作用。
伍公山,就是紀念吳國的大夫:伍子胥。
三年前,我第一次寫杭州徒步路線的小作文,就是吳山。
三年光陰,世事變遷,吳山卻沒什么變,靜靜地守護著這座城。
樟樹是吳山的靈魂,經歷千百年的滄桑和風云,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無聲流逝。
宋樟歷經宋、元、明、清,依然枝繁葉茂,華蓋如云。
山上兩三百年以上的樟樹比比皆是,綠蔭蔥蘢,帶來清涼。
在樟樹的眼里,這三年光陰不過是風過林梢,彈指一揮間。
吳山上的臺階、石頭、建筑也都歷經歲月的洗禮,變得更加光滑、油膩、包漿。它們見證了吳山的興衰,也記錄了人們的喜怒哀樂。
但吳山的不變,最主要的,還是體現在吳山上的人,那些鍛煉的溜圈的喝茶的市民們。
也許有些人不在了,但這樣的市井景象,卻生生不息,與三年前無異。
早上來吳山鍛煉的人非常多,運動方式也是各種各樣。或激烈或安詳或就地取材。
每個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心流當中,與吳山的天地正氣渾然一體。
杭州人愛鍛煉,是給我的第一印象!
自從96年老鄭來杭州,我就感受到這一點了,杭州人愛鍛煉。 那會兒西湖邊還有人練武術,耍大刀片,紅纓槍。 當時就覺得,城里人會玩!果然是《武林》這本雜志的出版地。
愛運動的人,多半是對自己有要求的人,想變得更好的自己。
他們內心都有一個小宇宙,不一定膨脹,不一定人人都想成就一番偉業,
但一定是發光的。
鍛煉,或者做任何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本質上就是一種修行,是平凡人的修行!
能在平凡的日子里持續發光,面對生活,希望自己保持著一種好的狀態,這是多么樸素的正能量啊。
沒有這些生動的人,吳山就像一座空城,只剩下樟樹的孤獨身影,寂寥而森然。
有了這些平凡的人,吳山才真正活了起來,為這座古老的山增添了人間煙火氣。
這座古老的山,既見證了世間的風云變幻,也見證了人們的堅守。
我們在這里,感受到了時間的流逝,也感受到了生命在延續。
路線總結
特色:
1、非常適合外地游客。
南宋御街清河坊你總是要來玩的吧,但那是留給外地游客的。
要想了解杭州人的生活狀態,精神面貌,其實稍微拐個彎上吳山,就什么都看到了!同時也看到了西湖。
2、真的不累。
吳山不高的,你就當爬一個30層樓的大樓吧,我這條路線,年輕人一口氣20分鐘就走完了。
回去的時候,我原路返回,特意開兩步路記錄了路線,發現全長才1250米,海拔96米,花時20分鐘。小而美!
數據:
花費時間:來回一趟共花了55分鐘
全程長度:來回3公里
難度級別:簡單
海拔最低:5米,最高:98米
評價:
體力指數:??
觀光指數:????????
推薦等級:??????????
啰嗦兩句
老鄭的杭州登山路線的文章,已經寫了很多。
每一條登山徒步路線,每一個景點,我都是親歷,親自拍攝,不憑空編撰。歡迎關注“鄭在別處”,及時跟蹤我的旅行動態。
圖文原創,筆耕不易,承蒙點贊,感謝留言,老鄭祝你健康快樂,心想事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