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的這句話,代表了很多國人的疑惑,當然也飽含期盼】
吾球商業地理:
當年的北方是何等的風光,今天就是何等的落寞。當北方區縣很難擠入各大排行榜,背后是南方的崛起,但與此同時,也給南方提出了靈魂拷問,當年若不是北方的“穩住一頭”,南方會不會有今天的風光。對南方來說,它需要和北方攜手共進。而對北方來說,它的那些重工業基礎,不是包袱,而是新生的力量。
采寫/朱亞棟(北京);主編/王千馬
圖片/王千馬+網絡;編制/牛兒響叮當+喲嚯
在某博上最近看到有關“2022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強區縣”這么幾組數據:
1.排名最高的北京西城區達99276元,是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線36883元的2.69倍;排名末尾的福州鼓樓區為65953元,是全國均線的1.79倍;北京、上海和深圳瓜分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十強區縣的席位。
2.南北方區縣前50名,除過北京外,只有排名第49位的青島市南區!
3.在50到100名的區間里,上榜的北方城區只有濟南兩個區,青島兩個區以及天津一個區!
4.在前100名的區縣排位中,即使加上北京的六個區,北方的區縣前100名只有12個,而南方卻有88個區縣上榜!
5.這些北方區縣集中上榜的分別歸屬北京,天津,山東;而其它北方省域的區縣無一在列,也說明除過上榜的12個北方區縣所屬的省域能夠搞錢外,其它的省域對于專注搞錢的普通人來說都不會太過友好!
【對北方區縣來說,這張圖有點“觸目驚心”|來自網絡】
直接體現出來的結果就是:在1978年剛改革開放時,中國GDP前十的城市,北方占了6個,分別是:北京(第2位)、天津(第3位)、沈陽(第5位)、大連(第7位)、哈爾濱(第9位)、青島(第10位)。但2020年三季度結束,中國GDP前十的城市,北方僅剩1個!那就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北京。
曾幾何時,全國的工業中心還是東北,而北方的工業布局底子比南方要好,所以在發展上領先一步,除了上述全國GDP前十北方盡占其六,東北成為“共和國長子”,而華北的山東、河北,甚至于西北的甘肅蘭州都因為工業化而大得紅利。然而,時間也僅僅只過了20余年,它們就很快被以代工起家的南方所超越。
唯一讓這些北方城區活得比較舒服的就是城區的地產規模,龐大的人口為它們這個所謂的支柱產業買單了!而如今能夠讓整個社會維持體面的地產也走向沒落了!北方地域大多數城區和縣城留給整個社會的是即將捂不住蓋子的各級地方性債務和遇到各種難題的社會公益產業:比如出租車,自來水,電力……我們前段時間應該也聽說過保定的公交公司因為發不起工資而導致線路停運的新聞!
這也最終造就了“孔雀東南飛”,南北方地域之間在經濟上的差距亦日益凸顯。南方區縣繁榮昌盛,經濟騰飛,而北方區縣卻陷入了發展的困境。
可能大多數人會說:南方區縣,自古以來便是我國的經濟重心。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豐富的資源稟賦、先進的科技水平,使得南方區縣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北方區縣卻面臨著諸多挑戰。地勢高寒、氣候惡劣、資源匱乏,這些不利因素都制約著北方區縣的發展。
《城市戰爭:時代、國運以及世界三重奏下的中國區域沉浮》曾以東北為案例,用了整整兩個章節探討它的光榮、失落,以及向死而生。在作者看來,讓今天的東北乃至整個北方城市陷入困境的,無疑是體制化,以及體滯化。體制化導致我國北方“兩高”產業占比較高,受環保政策及供給側改革的影響較大,另外,北方國有企業數量眾多,社會責任與負擔較重——記得作者當時采訪一汽時,就了解到一汽當年不僅要造汽車,還包辦了很多人的生老病死。除了醫院、郵局、幼兒園、中小學,一汽甚至擁有過自己的公檢法系統。它所在的廠區,有著自己統一的街道規劃和管理,而且供水、供電、供暖和寬帶都相對獨立。某種意義上,一個汽車廠,就是一個自成一體的小社會。
在過去,這是東北重工業當初吸引人之處,也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體現,但如此一來,它讓無數企業承載了過多的社會功能,更重要的是,也讓東北變成了一個“特殊的存在”,那就是幾乎所有社會公共服務,都是和就業綁在一起的。
對企業來說,這很痛苦,因為在這個國家進一步深化改革,面向市場去打拼時,它們很難輕裝上陣;對工人來說,這也很危險,因為穿一樣的制服,拿一樣的工資,住一樣的房子,會使人迅速被“體制化”,最終富有集體榮譽感,卻易于滿足、追求安穩。“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廈崩塌。”(《殺死那個石家莊人》,萬能青年旅館)
在“體制化”之外,重工業在東北比重過重,還帶來了另一個不堪的后果:體滯化。具體而言,它不僅違背先輕后重發展規律,也容易讓人產生路徑依賴,違背比較優勢理論。再加上建國初期“穩住一頭”,導致東北的經濟運行機制轉換嚴重滯后于南方,這不僅傷害了基礎產業——一篇《關于東北現象的歷史回顧與思考》的文章曾嘆息到,“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次寶貴的發展機遇。使得附加值相對較高的輕紡工業、耐用消費品工業、新興的電子工業、以至于后來的信息產業等等,多數都與東北無緣。在供不應求的改革開放初期,南方各省正是抓住了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培育了各自的經濟增長點,迅速占領市場,形成了相對的競爭優勢。”
事實上,這種體滯化不僅是東北的困境,也是唐山的困境,還是淄博的困境。
【南北差異不僅僅體現在城市的色調上|來自網絡】
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地區的經濟增長都無外乎兩大動力源——一是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二是人口的增長。當這個地方主要以行政主導資源分配,沒有完善的游戲規則,對權力的熱愛大于知識,與此同時,個體才能無法得到應有的回報,那么,全要素生產率難以內生性提高,勞動者則要么進入有利于獲取資源的“體制內”,成為工具人,要么流向市場相對開放、游戲規則也因此更公平的沿海地區,成為某種意義上用腳投票的“制度移民”。如此一來,北方城區經濟和人均收入豈能不下行?
有人曾經不無遺憾地試想,如果北方能利用重工業發展一波,接著再產業升級緊跟歐美日,并帶動內地,那么今天北方的景象絕不是今天這樣。
不過,我們不能再為過去而憂愁。對北方來說,機會曾經失去,但它們依舊還要面向未來。那么,如何在未來的競爭中“向死而生”,已然成為了北方區縣乃至北方省域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方面,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南方為什么會成功。這里面有其長期通商,所帶來的服務意識強,務實性高的原因。在蘇杭甬待久了,你就會發現這里的政府官員普遍沒有北方架子那么大,也不像北方那些官老爺等生意送上門。因此在第三產業,南方城市幾乎對除北京以外的所有北方城市是全面的碾壓。在經營環境方面,南方城市無疑比絕大多數北方城市要好得多。
另外,南方由于人口的流入,規模相對大,年輕人比例較高。所以產業結構相對多元化,也更現代化。有專家就指出,在工業經濟時代,哪里有企業,哪里就有就業;在服務經濟時代,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產業。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最近幾年重新審視了生產率與人口密度的關系,發現人口越多,生產率越高。
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想一想,北方該如何成功。“吾球商業地理”看到、收集了有這些建議:首先,北方區縣需要推動產業升級和轉型,吸引更多的投資和企業。要緊緊抓住國家發展戰略的機遇。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以及推行縣域經濟等一系列重大戰略,為北方區縣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北方區縣要緊密圍繞這些戰略,發揮自身優勢,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其次,北方區縣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北方區縣要加大投入,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弘揚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加強對民俗文化的宣傳和推廣,提高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再次,北方區縣要大力發展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北方區縣要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引進高端人才,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推動產業技術進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推進人口發展戰略。加強教育和醫療等公共服務,提高人口素質和健康水平,吸引更多的人才來到北方區縣。
此外,北方區縣還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北方區縣要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嚴格落實環保法規,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為子孫后代留下美好家園。
總之,北方區縣要想在未來“向死而生”,就應該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加強經濟、文化、人口等方面的建設,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緊緊抓住國家發展戰略的機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縣域經濟重整,布局特色產業鏈,因地制宜,走縣域“專精特新”的差異化競爭之路,并且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我們也相信,北方區縣一定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跨越式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
當然,這也需要南方的支持和協助。今天,當南方以一種驕傲的姿態面對北方時,一定也不要忘記了,正是當年以東北為主的北方區縣“穩住一頭”,給了南方發展的時間,和空間。這是對南方的“大恩”。
此外,只要它們走上轉型升級的路子,有著堅實工業基礎的它們,也一定會在從消費互聯網到工業互聯網轉型的時代,成為南方最佳的“合作伙伴”。
未來,我們需要的是北上南下,而不是南轅北轍。
- THE END -
吾球商業地理
見城市生長和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