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撫康中學成立
民國時期,鬱林的地方紳士、政府官員、知識界和地方父老積極支持興辦私立中、小學,以培養年青一代成為有用之才。當時由于撫康區的鄉村離城遙遠,公立的中學招生名額有限,當時鬱林境內只有省立鬱中和國民中學各一所。因此,在蒲塘圩設立一間初中,實為形勢上所需要。
(撫康中學成立大會)
圖片
民國三十年(1941年)春,由時任撫康賓興館治事助理蕭鎮洋代表撫康賓興館總董蕭逸魯,出面主持召開最后一屆撫康鄉賓興裔孫大會,會上經過裔孫士紳商議后贊成通過決定將撫康賓興館的全部產業和田租(1000石)產業轉拔為興辦中學的校產。以原來的鬱林縣立第三小學為校址(亦即清代撫康司衙門的遺址,今為蒲塘鎮人民政府)。于1941年8月在蒲塘圩成立鬱林縣北區唯一的一所初中學校——私立撫康初級中學。由時任國民黨鬱林縣政府撫康區區長董開芳任總校董,蕭鎮洋,蕭奕芳,陳德洽,彭柳橋,梁謙,梁正磬,莫遠師,覃德香等為校董,梁謙出任私立撫康初級中學第一任校長。后來又有蕭道三和陳玉生通過捐款等方式加入校董。
圖片
二、撫康中學地下革命工作
解放戰爭末期,中共鬱林縣特支書記黃辛波派盧在民前往鬱林北片區開展地下革命斗爭工作,是北片區負責人。盧在民等地工人員除了建設交通站,還在蒲塘圩設立了工作組。在撫康中學任教的盧榮瑜老師是蒲塘圩工作組組長(蒲塘人,新青團員,地下黨員),組織了梁史、蘇福光(教導主任)、陳光書、文淦、李云俅、何彥玕等進步教師開展地下活動,了解敵人動態。盧榮瑜還布置梁史每周寫一篇匯報材料。盧榮瑜獲得的情報、重要信息通過地下龍平交通站交通員莫菲菲與盧在民聯系。
開展地下工作印發宣傳、學習資料,翻印粵桂邊縱布告,部分外來工作人員的口糧,交通員的旅費等都要開支。所以設置了財務員,經濟主要來源:1、龍平站新青團員以米交團費,同心會會員捐的谷;2、撫康中學盧榮瑜老師愛人鐘孝高經營雜貨店,經常從經濟和紙張筆墨及油印用品上支持;3、撫康中學進步老師羅健常多次捐助白銀,潭塘村卸任村長盧光春也有捐助。
1949年,12月1日撫康區解放,負責接收舊政權的地工人員也陸續到蒲塘圩集中。接收人員駐地借住撫康中學,派出接收組接收鄉舊政權,維護治安,安定人心;成立支前司令部。滿足過境部隊糧食、禾稈的需要。群眾自動開地主谷倉,加工大米挑到蒲塘圩;建立區、鄉武裝;收繳敵軍潰逃時流落在群眾手中的武器彈藥等等工作。(完)
作者 :大全百科。內容:牛府、阿候、小陳、瓜車黃七、淡泊以明志、兵佬、輝、牧馬先生等
引用資料:民國38年《鬱林縣文獻材料》、盧在民《鬱林縣北區在解放戰爭時期的地下斗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